上世纪的中苏交恶,是一段广为人知的历史,两国最严重时发生了69年珍宝岛和铁列克提事件,大规模战争一度箭在弦上。不过两国虽然对峙20多年,但并非没有一点缓和的时候。在中苏矛盾爆发初期,苏联曾主动提出借给中国粮食和蔗糖,用以度过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按理来讲以中国的严峻情况该接受这批急需的物资,但事实上却没有从苏联借粮,婉拒了对方。这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没有接受苏联的100万吨粮食,并不是不想缓和两国关系,也不是不愿欠苏联的人情。事实上由于严重的粮食短缺,中国在60年代初广泛地在国际上寻求延期付款粮,苏联的主动提议,其实是一种雪中送炭,找到找不来,主动送上门的有什么理由拒绝?中国最终没要这批粮食,主要不是出于政治考虑。1960年之后,中苏关系出现短暂复苏,两国书信实际上已经恢复,在国际事务方面也有了积极交流,毕竟中苏都是远东大国,先前是友好邻国,又都处于社会主义阵营,不到最后中苏本质上都不想和对方撕破脸。1961年,苏联为了表示对中国的支援,提出借给陷入粮食危机的中国五十万吨蔗糖和一百万吨粮食,明显是缓和关系之意。

中国后来接受了蔗糖,却对急需的粮食予以了婉拒,表示苏联可以暂时先保留这些援助,待中国用其他手段不好解决自身困难时,再动用这100万吨粮食,所以就没有运回中国。拒绝这100万吨粮的原因,说来非常出人意料,竟是中方工作人员的翻译错误导致,使得苏方的用意被曲解了。翻译误把“借”字翻成了“贷款”,这下语意完全不同了,显得对中国很不利。因为算作贷款偿还的话,中国将来需要支付货币和利息。要知道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后,苏联供给了中国60个师的武器,对抗联合国军。这批武器的账款六十年代中国还在偿还苏联,如果再加上不菲的粮食贷款,国内的经济压力会进一步加剧,所以我们不到万不得已,不能使用这种方式从苏联引进粮食。

就是因为这个意外的原因,中国没有接受苏联61年的借粮,也错过了困难时期的一笔重要外援物资。当然,此事还或多或少对中苏关系缓和的苗头造成了不利影响。事后经过反复比对,中方最终发现了翻译工作的问题,翻译部门一再道歉(说实话这确实是严重工作失误),曲解了赫鲁晓夫的来信内容。虽然就借粮信中表述问题的语境而言,容易把一些措辞混淆,但作为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翻译人员,将这样重要的关键词曲解,而影响了事件的进展,是不能找任何理由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