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每一次大的改版,都会尽可能地把近年来读者提到的问题解释,以使得笔下多部作品相互连贯,形成一个完整的金派武侠体系。毕竟人非圣贤,金老最初创作作品的时候也难以面面俱到照顾周全,因此数部背景相似的作品之间难免会有相互矛盾之处。以《天龙八部》为例,“杏子林中,商略生平事”,乔帮主从这里与丐帮分道扬镳,从此势同水火。 直到他力谏南侵之事,丐帮为他传出江湖令,营救之际才对昔日恩仇有了个了断。但随后众豪杰且战且退,一路上也没有机会得萧峰传承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直到雁门关下萧峰仿效侯赢旧事。这期间作为丐帮镇帮之宝的掌法、棒法均没有传下来。也因此而受到读者质疑。

后来他在最后一次大改《天龙八部》的时候,就为了弥补这一漏洞,把传功虚竹的剧情加了进去。 金老每次大概,或者留下只言片语的线索,对此前的作品进行补充。要么就是直接把结局作一个变更,这也多少让读者有点不适应。 而有关《倚天屠龙记》中《九阳真经》的创制者,金老也在最后一个版本中留下了一段描述,读者中也因此而称呼这位创制者为“斗酒僧”。但细读原文,我认为“斗酒僧”这个说法本身是不对的,同时,这段描述也隐约暗示了他的真实身份。 原文中金老这样描述: 这日午后,将四卷经书从头至尾翻阅一遍,揭过最后一页,见到真经作者自述写真经的经过。他不说自己姓名出身,只说一生为儒为道为僧,无所适从,某日在嵩山斗酒胜了全真教创派祖师王重阳,得以借观《九阴真经》,虽深佩真经中所载武功精微奥妙,但一味崇扬“老子之学”,只重以柔克刚、以阴胜阳,尚不及阴阳互济之妙,于是在四卷梵文《楞伽经》的行缝之中,以中文写下了自己所创的“九阳真经”,自觉比之一味纯阴的《九阴真经》,更有阴阳调和、刚柔互济的中和之道。

为什么说不应称为“斗酒僧”呢?首先文字中的描述是“只说一生为儒为道为僧,无所适从”,就是说他并不是只有“僧”这个身份,他也可以是儒、道的身份。不能因为他是在四卷梵文原版的《楞伽经》中写下了《九阳真经》就称他“斗酒僧”,他也可以是“斗酒道”嘛。 既然他有多重身份,碰巧拿了《楞伽经》在研读,顺手写下心得,也不是不可以。万一他正好拿了本《论语》写了心得,岂不是成了“斗酒(书)生”。所以我认为单纯称呼他为“斗酒僧”不对。 其次,为什么说这段话作为线索隐约指出了他的真实身份呢? 重点也在这句“为儒为僧为道,无所适从”,我们知道当年《天龙八部》中的虚竹一开始是小和尚一个,后来一番奇遇,被天山童姥“逼着”破了戒,于是不得不还俗,从法号从加了个子字作为自己的名号,称为“虚竹子”。子字在我国语言文化中有着“先生”的含义在内,是一种尊称和敬称。 再一个就是虚竹所在的“逍遥派”武功则是偏道家流派,金庸在原文中这样描述过“小无相功”: 小无相功”若练到大成,原本威力奇大,不过此功既称为“小无相”,加上一个“小”字,指明毕竟仅为道家高深内功之初阶,以之运使道家功法,确可得心应手,但用之于别家功法,不免凿枘,未能尽臻其妙。这虽非鱼目混珠,小无相功的威力也决不在任何少林绝技之下,但终究是指鹿为马,混淆是非。 由此可知,虚竹自己就是一个游离于“为儒为僧为道”状态的人,并且这个状态并不是他自己想要这样的,而是不得已而为之,本来从小研读佛经,却身不由己学了一身道家武功。“无所适从”几个字表明了他的心态。

至于说年龄问题,以虚竹所学逍遥派武功根基,三大高手数百年内力,天山童姥的“天地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又被改成“长春不老功”,那么虚竹活个百岁再和王重阳斗酒也不是不可能。 以虚竹内力之强,要胜出此时的“天下第一”中神通王重阳也确实不算什么难事。 以他此时佛道兼修的状态,确实能从《九阴真经》中看出经书里强调以柔克刚、以阴胜阳的弊端,从而创造出一门“阴阳调和、刚柔互济”的九阳神功出来。所以我认为,金老在最后一次大改《倚天屠龙记》时留下的这段线索,恰恰指明了《九阳真经》的创制者就是虚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