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休快把四月调成单休了”“下下周依旧是上6天班”……清明节假期刚过,劳动节假期调休的话题又频繁登上热搜。据《北京日报》4月12日报道,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2024年劳动节放假安排为:5月1日(星期三)至5月5日(星期日)放假调休,共5天。4月28日(星期日)、5月11日(星期六)上班。通知一出,便引起人们热议。

调休的本意是好的,是希望人们能够好好休息、有充分的时间旅游,从而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然而,当调休制度“走偏”“变味”时,许多人便感到不满,纷纷表示,“哪怕只休息一天,也不愿意连续工作数天”。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抱怨”的声音呢?一来,通过调休“拆东补西”拼凑出的假期,常常让人们在假期前后的两个周末,连续上六七天的班,这不仅打乱了工作生活节奏,连续工作也会带来生理、心理双重疲惫,更是大大抵消了长假给人带来的幸福感。二来,人们集中在小长假旅行,容易引发集中出游堵车、人挤人等现实问题,出行体验会大幅度下降。

更何况,东拼西凑的假期,并没有让实际放假天数增加。目前,我国法定年节假日标准仍为11天,这也就是说,调休多出来的假期其实是借的,总归是要还的。而且,“借来的假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于无形中劝退一部分人出行消费,这对于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未必能起到积极作用。

实际上,休假制度频频引起争议,不只是因为假期少,双休、法定节假日带薪休假未能有效落实,也是一部分原因。原本,按照法定的放假天数,每周周末再加上春节、国庆等节日,假期并不算少,在全球范围内属于中等水平,然而,部分职工享受不到完整假期的现象也一直存在。眼下,如何保障职工的休假权益,才是问题关键。

每每遇到节假日调休,相关热搜都会准时出现,有关部门理应读懂热搜背后的民意。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靠调休“拼凑”出来的长假更令人疲惫,那就应该适时调整。

只不过,无论是否调休,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在此情况下,就更应该探索更灵活、更弹性的做法。比如,是否能够照顾员工需求,愿意调休的选择调休,不愿意调休的,则按正常假期休息。归根结底,将休假权利交还给员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调休的后顾之忧。

调整休假制度并非一蹴而就,但在每一次热切讨论中,公众的期待则会越来越得到重视。只有让每位劳动者在辛勤工作之余,享受到应有的休息与快乐,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繁荣。(正观评论员 任思凝)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版权声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