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14日,四川乐山一位90岁的老妇人因病去世,按理说,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应该儿孙满堂,去世后会有后辈为她披麻戴孝。

但这位老妇人却走的很寂寞,她身边只有几位亲友,后事办的也很简单,在她的棺木和遗像前,并无子女和孙辈祭拜。

是老人的后辈不孝顺,还是另有隐情呢?真实原因是,老人一生虽然有过婚姻,却没有子女,并非老人不能生育,而是她的丈夫从未“碰”过她,没有给她当母亲的机会。

这位老人就是郭沫若的发妻张琼华,虽然丈夫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但张琼华的一生,可以说是比黄连还苦......

1:包办婚姻,人生悲剧的开始

1890年,张琼华出生于四川乐山苏稽镇,虽然当时是晚清,重男轻女的思想弥漫在整个中国,但张琼华还算幸运,父母对女儿的到来满心欢喜。

虽然张琼华深得父母的喜欢,但苦于她生在旧时代,注定要成为旧时代的人,张琼华自幼接受的教育就是,女子要贤惠、温顺,遵循旧礼。

除此外,张琼华也没有逃开被“裹脚”的命运,那年,随着一声声的惨叫,张琼华的脚开始被布条束缚,被束缚住的还有她的人生。

环境造就人的性格,深受封建思想洗礼的张琼华,懂事、乖巧,哪怕遇到于自己不公的事情也不懂得反抗,她说:“这一切都是命”。

旧社会的女子大多都早婚,但张琼华过了20岁还没有定亲,父母亲看着年岁渐长的女儿,心里很着急,到处托媒人给女儿说亲。

女大不愁嫁,在张琼华21岁这年,家里终于给她订了一门亲事,对方就是郭沫若,和张琼华的守旧不同,彼时的郭沫若正在外求学。

这门亲事是郭沫若母亲做主的,她见两家家世相当,张琼华又是温顺的女子,觉得会是一段良缘。

所以在没有征求郭沫若意见的情况下,亲事就定了下来,之后家里才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说明了已经给他定亲的情况。

但这封信是有一定欺骗性的,在信中,家里是这样描绘张琼华的,说女方人品好、还在读书,又是天足。

张琼华的人品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读书和天足都和她不沾边,而郭沫若恰恰最看中的就是最后两点。

在外求学的郭沫若,接受的是新思想教育,他希望未来的人生伴侣和他一样,尤其是他特意和家里强调,绝对不找“小脚”女子。

父母知道儿子对妻子的期待,为了促成这门亲事,才隐瞒了张琼华裹脚的事实,殊不知,这个举动害苦了张琼华。

接到家信的郭沫若,觉得此女子还不错,而旧时代的婚姻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便是在外读书的郭沫若也不好拒绝。

这年的年假,郭沫若并在家人的安排下,迎娶了张琼华,成为新娘子的张琼华怎么也想不到,这段婚姻带给自己的只是一生的等待和凄苦。

2:大婚五天,离家出走

1922年旧历正月十五,被家人认真梳洗打扮一番的张琼华,在亲友的拥簇下,坐上了郭家来接亲的轿子。

这一年的张琼华已经22岁,在那个时代绝对是大龄女青年,但坐在花轿里的她,内心依然是忐忑的,她不知道丈夫长相如何,脾气如何。

带着这些未知,张琼华被抬进了郭家,同样抱有期待之心的还有郭沫若,他也想知道自己的新娘子到底是什么样。

郭沫若的失望,是从看到张琼华的小脚开始的,那一刻,他的心“咯噔”了一下,仿佛被什么东西撞击了。

没有娶到“天足”的女子,郭沫若的失落可想而知,但大婚当日,他必须让自己镇定,用笑脸去面对满堂宾客。

至此,郭沫若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了张琼华的颜值上,20岁的他和所有同龄男子一样,也喜欢皮肤白皙、明眸皓齿的女子。

宾客散去后,郭沫若来到新房,一身红衣的张琼华已经坐在婚床上,等待着丈夫为自己掀去红盖头。

当红盖头掀开被掀开那一刻,张琼华看到的却是一张冰冷的脸,显然,郭沫若对妻子的颜值是失望的,后来他是这样形容张琼华的“一对翘天的猩猩鼻孔”。

郭沫若并不掩饰自己对张琼华的不满,放下红盖头后,转身就去了厢房,被遗弃在新房的张琼华除了哭以外,毫无办法。

不久后,在母亲的劝说下,郭沫若才带着满心的不情愿回到了新房,可压根就不看张琼华一眼,甚至选择和衣而眠。

张琼华的心仿佛坠入了谷底,她害怕、胆怯,不知道该如何和丈夫交流,两个人虽然躺在同一张床上,却想着不同的心事。

过了许久,张琼华才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给我一个孩子!”这五个字,已经用尽了张琼华浑身的力气,也是她鼓起莫大勇气才说出口的。

可回应她的,只有郭沫若冰冷的后背,张琼华求子无望后,两行泪水再次跃出眼眶,打湿了她的枕巾。

婚后几日,郭沫若都不和张琼华说一句,仿佛她是一个透明人,虽然备受冷落,可张琼华依然努力去讨好丈夫,去做一个合格的儿媳妇。

这份付出并没有感动郭沫若,婚后第五天,郭沫若以求学为由离开了老家,这一走,就是整整26年。

3:一别就是26年

郭沫若离家那日,张琼华和公婆一起将丈夫送到渡口,望着涛涛江水和来往的船只,张琼华感受到了无限的悲凉。

分别之时,张琼华再三叮嘱丈夫,要他保重身体,这样的关心,只换来郭沫若一个点头,看着丈夫的背影渐行渐远,张琼华又哭了。

郭沫若先是去了成都,后又远赴日本,他越走越远,远到张琼华看不到,摸不到,他给张琼华的,终究只是一段有名无实的婚姻。

虽然不被丈夫喜欢,但张琼华依然恪守做媳妇的本分,她安分守己,孝顺公婆,对婆家人极其客气和友好如此贤淑良德的她,也得到了婆家人的尊重和认可。

期间,张琼华和郭沫若也曾通信过几次,在信中,张琼华表达了想让郭沫若回家的想法,但得到的答案都是拒绝。

几次之后,郭沫若干脆不再给张琼华回信,理由是自己太忙了,但他还是叮嘱张琼华,替自己照顾好父母。

张琼华没有让郭沫若失望,一如既往地照顾公婆,只是在夜半无人时,她内心的寂寞谁会懂呢?

虽然只在一起五天,但张琼华深爱着郭沫若,她思念着远在异国的丈夫,每天晚上她都会拿出郭沫若读过的书、写过的文章和信件,反复地抚摸。

可怜的张琼华,能做的只有睹物思人,而就在她倾尽所有为郭家付出时,在日本的郭沫若已经开始了第二段婚姻。

对方是日本女子,名叫佐藤富子,她年轻、漂亮、又是护士,郭沫若对她一见钟情,随即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他那一封封炽热的情书,佐藤富子压根无力抵抗,很快他们就确定了恋爱关系,但郭家父母极力反对这门亲事,再三提醒郭沫若,不要忘了家里还有一个张琼华。

但父亲的警告并没有让郭沫若回头,在没有和张琼华接触婚约的情况下,他和佐藤富子结婚了。

张琼华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在家日日盼着丈夫归来,丈夫却在日本和其她女子享受着风花雪月的浪漫。

一直到抗战爆发后,郭沫若才返回国内并投身到抗战的浪潮中,为了避免和张琼华见面,他竟然拒绝回老家。

到了1938年,郭沫若的父亲病重,他才踏上了回家的路,此时的郭沫若身居要职,早就不是当初那个外出求学的穷学生了。

这一年,距离郭沫若离家已经过去了整整26年,张琼华也已经48岁,从曾经的青春妙龄女子,熬到了年近半百的妇女。

4:孤独地走完了一生

那日,族人敲锣打鼓地欢迎郭沫若回家,身为妻子的张琼华在人群中,想着即将要见到丈夫,她心里的感觉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四目相对,竟然是“无言”,他们都对彼此太陌生了,和郭沫若的西装革履相比,头上已有白发,还是旧式打扮的张琼华显得苍老又守旧。

在父亲口中,郭沫若得知这些年张琼华为郭家所做的一切后,心里有些许过意不去,随后,他当着全族人的面,给张琼华鞠躬致谢。

张琼华的眼泪瞬间就涌上来了,26年的付出和等待,只换来一个鞠躬,她心里不是不委屈,可婚姻注定是郭沫若不能给她的。

郭沫若再次回家时,是父亲病逝,此时他的妻子已经换成了于立群,面对丈夫的再娶,张琼华非但没有意见,还热情招待。

她不但精心准备了于立群爱吃的饭菜,还让出她和郭沫若的“婚房”,自己则住在小屋内,对他们的孩子她也是很喜欢。

张琼华明明是大房,却活的如此卑微,确实让人心痛,此次一别后,张琼华和郭沫若再次过上了毫不相干的生活。

郭沫若在北京有妻子、有子女的陪伴,苦命的张琼华在公婆去世后,只一个人住着冷清清的老宅,她的世界仿佛静止了。

可张琼华也有自己的骨气,她拒绝花郭沫若的钱,到了晚年一个人在街边卖点小东西,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一直到行动不便,她才接受郭沫若的生活费和政府的资助,可不管到何时,都是他们主动帮助张琼华,可她从未开口求助她人。

尽管郭沫若负自己一生,但在张琼华心里,他依然是自己的“丈夫”,她甚至记得郭沫若的口味,每年都会精心准备一些萝卜干之类的家乡特产,给“丈夫”邮寄过去。

只可惜,她的这些行为最终感动的也只有自己,唯一欣慰的是,多年后,当郭沫若的两个女儿回家乡参加活动时,特意去探望了张琼华。

此时的张琼华已经八十多岁,对于郭沫若女儿的到来她非常的感动,这次之行,两个女儿圆了张琼华的一个梦,那就是称呼张琼华为“妈妈”。

一生喜欢孩子的张琼华,却没有机会成为母亲,这对她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遗憾和创伤,这一声“妈妈”,对她而言是认可、是尊重,也是抚慰。

1980年6月14日,张琼华病逝在家中,在她90年的人生中,有68年的时间是独守空房的,想来就觉得悲凉。

在去世前,张琼华的记忆被拉回到了结婚那天,她穿着一身红衣服,蒙着红盖头,走上了花轿,也是从那天开始,她悲苦的人生拉开了序幕。

张琼华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但不可否认的是,她也是遇人不淑啊,郭沫若的才华不可否认,但对张琼华太薄情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