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亲供》原稿
       是太平天国李秀成被俘虏后的口供,直到1963年,才由曾国藩的曾孙曾约农公布于众。


       这份供词原稿,曾国藩一直不敢公开,因为他知道,供词公开之日,便是灭族之时。曾国藩的这种担忧并非没有依据,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一旦被认为与叛乱或叛乱领袖有关,整个家族都可能遭受严重的惩罚。轻则人头落地,重则抄家灭族。
       那么,这份供词里究竟有何秘密,为何曾国藩有生之年都不敢公开呢?
       1864年7月23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今南京市江宁区涧溪村方山被俘,5天后被押送到曾国藩面前。


       在这段时间里,李秀成度过了16天的狱中生活。在牢狱之中,为求活命的李秀成以惊人的速度写下了5万字的供词,详细记录了太平天国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兴起、组织结构、军事战略等各个层面的信息。
       曾国藩得到了这份庞大的供词后,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和审查。在经过一轮删改后,供词的内容被减至大约3万字左右。这一版本最终成为了公开的供词,供研究者和历史学家参考。
       然而,曾国藩并没有公开供词的完整内容,原稿则被他隐藏起来,未被公之于众。


       在供词原稿中,也许蕴含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随着《李秀成亲供》原稿的公布,这些秘密才被公众所知:
       原来是在狱中的李秀成,在供词中对曾国藩当时的困境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劝说曾国藩应该称帝。
       在那段时间,曾国藩和李秀成曾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尽管交谈的具体内容已无从考证,但可以合理推测,
       李秀成或许曾劝说曾国藩应该登基为帝
       。
       然而,引发疑问的是,在曾国藩与李秀成的交谈后,李秀成的态度似乎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生欲望。曾国藩在他的日记中也记录了对李秀成的印象,指出他“献谀乞怜,无非图延旦夕之一命。”曾国藩的亲信赵烈文也察觉到李秀成在被俘后的心态变化,称其“言次有乞活之意”。传言称曾国藩或许巧妙地利用了李秀成的求生欲望,诱导他撰写了这份供词。
       “今自愿所呈此书,实见中堂之恩情厚义,中丞(指曾国荃)恩容,佩服良谋,我深足愿。所作之书供,定由列位师爷手过,恐有违犯字样,是烦劳清心改除可也。”
       在原稿中,还有这么一段话,可以表明,曾国藩曾经给过李秀成某种恩惠。具体是什么恩惠,目前仍然无从得知。


       可以明确的是,在曾国藩看过李秀成口供的原稿之后,内心是惶恐不安的。这一点从他之后与赵烈文的商量可以得知,二人商量之后的结果是要尽快将李秀成处死。
       “生擒已十余日,众目共睹,且经中堂录供,当无人复疑,而此贼甚狡,不宜使入都。”
       在处死李秀成之后,曾国藩做了二件事情,
       一是把《李秀成亲供》修改成三万字左右,交给朝廷。二是在不久之后匆匆解散湘军。
       实际上,除了李秀成之外,
       当年还有其他湘军将领如曾国荃、彭玉麟等,也曾劝说曾国藩应该登基为帝
       。然而,无论谁提出这个建议,
       曾国藩都坚定地予以拒绝
       。


       曾国藩本来就没有这方面的野心,因为他一直本着儒家信仰和忠诚的原则,将忠心事君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曾国藩在参加围剿太平军时,曾在《讨粤匪檄》中表达了他的内心真实想法,指出如果真的成功平定太平军后称帝,这将对中国几千年的礼仪和文化带来破坏,因此,他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忠诚,拒绝了称帝的提议。
       这份供词至今仍保存在曾国藩的家族中,因为曾国藩深知如果公之于众,将会面临清廷的严惩。


       然而,这份供词成为了历史的重要见证,揭示了当时曾国藩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拒绝称帝的坚定决心。
       这段历史故事不仅反映了曾国藩的忠诚与信仰,也让后人深思当年中国历史的复杂与纷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