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现代作家,郑渊洁可谓是影响中国重量级人物,因为这位童话大师的笔下的皮皮鲁的形象,整整影响了两代中国人。

那么做为我国的童话大王,郑渊洁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儿子的?居然能够用读私塾的形式教孩子完成中学高中学业,这样的画境在我国也算是特立独行。

这就带来今天的话题,郑渊洁为什么叫孩子读私塾?这位在北京买十套房子是炫富还是为了别的用场?今天就来说说郑渊洁和他儿子的故事。

自学成才童话大王

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郑渊洁,是妥妥的红二代。他的父辈长期在军队任职,祖父和外祖父是当时的中医名家。按照这样的逻辑线,郑渊洁应该在政治军事方面有所作为。

然而年轻的郑渊洁却没有继承先辈的事业,而是走出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这位先是在航空兵当了两年的维修工,后来又做了几年的工人,妥妥的社会最基层。

只不过郑渊洁并不会这样寂寂无名,在做工人的同时,这位在童话世界玩出了花样,比如打造童话人物皮皮鲁和鲁西西,叫很多人难以忘怀。

纵观郑渊洁的童话故事,可以概括成两个字,那就是反叛。比如挑战老师的权威,家长的权威,班干部的权威等等,这些在舒克与贝塔身上都可以看到。

甚至我在想,这郑渊洁为什么会小学辍学,是不是与班主任闹别扭,亦或是与别的同学打架而难以收场?事实上郑渊洁从来没有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小学辍学,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在上小学的时候,郑渊洁已经是七八岁,可以想见在七十年代即便是农村的孩子大多是可以上完初中,甚至高中。而郑渊洁的家境应该不错,没有理由中途辍学。

作为五十年代生人,郑渊洁没有小学毕业,这件事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之所以纠结这个桥段,是因为这件事与后来郑渊洁的儿子在家里上私塾有着直接的关联。

搞笑的是,尽管郑渊洁自己小都没有毕业,却在自己的家里辅导儿子的学习,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这种无师自通难道真的是天才的爆棚?

后来有人说这是郑渊洁聘请别的老师来为孩子排疑解难,但问题是当时郑渊洁的书稿才刚刚推向市场,何来稿费支撑偌大的学费?

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皮皮鲁尽管是儿童读物,可也算是文学创作。然而一个小学没毕业的穷工人何来勇气创作童话作品?

更重要的是,按照后来郑渊洁的描述,这个父亲可是妥妥的全职奶爸,身兼老师校长辅导员和生活管理员,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郑渊洁父子俩的生活来源是什么,难不成喝西北风吗?

记得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指望写书来养活自己一家老小,显然是做梦。那么郑渊洁在没有稿费的这些年,何来自信给儿子办私塾?

为了自尊劝儿退学

据说郑渊洁怂恿儿子退学是因为学校的老师口吐芬芳,影响了孩子的自尊,这个理由非常牵强,也站不住脚。因为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场景不足为奇。

而事实上,当年郑渊洁小学辍学,是因为有自己的父亲在后面撑腰。不由得想起农村的絮语,房檐滴水窝窝照,有着辍学家风的老郑家,郑渊洁与儿子郑亚旗可谓是同病相怜。

非常幽默的是,郑渊洁的儿子后来因为仅仅有小学学历,因此在择业方面步履维艰。可以想见八十年代的青少年仅仅有小学文化,这样的尴尬任谁也说不过去。

尽管后来郑亚旗能够在事业上做的风声四起,但也有个事实摆在眼前,这就是郑亚旗只能在郑渊洁的基业上往前发展,却没有了自己事业发展元素,因为他永远活在父亲的阴影里。

事到如今可以这样说,郑渊洁在儿子身上的教育是失败的,更不会有人来步郑亚旗的后尘。从本质上来说,学生在学校里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学会与人和社会相处。

人的一生其实是从自然王国出发的历程,经由必然王国然后才能到达自由王国,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并不能因为读私塾所能够替代的。

学校本质上也不简单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更是与别人与社会交往的管道,是人们走向社会的一种试验场,抑或是模拟的小社会。缺失这样一段经历,应该是郑亚旗的先天不足。

可能有人会担心郑亚旗读私塾会被别人抄袭,其实这也是杞人忧天。因为在现代社会,还没有人也不可能有人像郑渊洁一样超凡脱俗。

这倒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思想境界远远达不到郑渊洁的高度。其实我在想是不是郑渊洁写童话故事习惯思维所致,总会引发一些离奇的光怪陆离的发散思维。

可以想见,要是因为老师的粗俗而逃离学校,久而久之,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本质上学校是教会与人和谐相处,也是为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做必要的铺垫。

学校给人的教益不计仅仅是几本学科,更在于在磕磕绊绊树立自己的世界观。其实班主任就是未来的老板,而班干部就是职场的对手,这些人设并不是父亲能够担当的。

虽然郑渊洁在教育上有所失误,但是这位在弘扬社会正能量方面还是很有影响力。不能不说郑渊洁是一个有着满满爱心的人士,每当国家有难,从事挺身而出。

资料显示,汶川地震还有后的玉树地震,郑渊洁总是能够慷慨解囊,施以援手。曾经荣获中华慈善楷模奖,希望工程特别贡献奖等等荣誉。

更为珍贵的是,作为公众人物,郑渊洁能够低下身段与书迷高频次交流,而他的时代与书迷交流只能依赖于书信往来。

更为奇葩的是,郑渊洁为了妥善保管书迷们的来信,不惜在北京买下十套房子来专门存放书迷们的来信,并引为自豪。

结语

尽管郑渊洁劝退自己的儿子在家的私塾的做法有点太过,不值得推荐 。但是作为他的那个时代,能够用童话来教诲一代又一代青涩少年,应该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

更难得的是,作为社会焦点人物,郑渊洁能够保持常人之心与之友好交往,这种谦和之心还是应该褒奖的,这种谦逊精神是后来的所谓的明星难以企及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