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中国达人秀》舞台,一位来自浙江宁海的选手一上场就惊呆了评委和观众。
       一副川剧变脸的扮相。原以为是表演变脸绝活。没想到一转身,嘴里七八个长獠牙随舌头上下翻飞。
       看得观众震惊不已,台下的小朋友差点被吓哭了。
       这是新的川剧变脸吗?那为什么脸没变,牙齿在变?就像传说里青面獠牙的魔怪。


       随着音乐结束,演员一甩披风,满嘴的獠牙瞬间无影无踪。
       拿起话筒一开声。大家吓得张大了嘴巴。这声音听上去怎么像个小姑娘?
       没错,她就是浙江宁海的第六代“耍牙”技艺传承人薛巧萍。
       谁能想到,台上张牙舞爪,快把孩子吓哭的表演者,卸妆后竟然是一个大眼睛,白皮肤,娇滴滴的江南姑娘?


       其实,在中国戏剧文化行业,一直流传着“西脸东牙”的说法。“西脸”就是四川的变脸。可这“东牙”究竟是什么?很多人一头雾水。
       “东牙”指的就是宁海平调中的“耍牙”。这门技艺于明末清初在宁海诞生,也在宁海发扬光大。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宁海本地文化特产。
       曾经,宁海当地每逢节日或寺庙,祠堂落成的时候,当地人都要请本地的平调班“开台”。
       “耍牙”起初和平调没有任何关联。但后来怎么和宁海平调融合在一起了呢?
       这就要说到“耍呀”的源头。


       明朝嘉靖年间,宁海当地戏曲《金莲斩蛟》很受欢迎。但当时的艺人觉得一般的表演方法很难把蛟龙妖魔化的一面表现出来。
       经过仔细揣摩,他们让蛟龙的嘴里多出两条6公分长的獠牙,来体现蛟龙的恶。结果表演后群众好评如潮。
       从此,这门技艺就融进宁海平调中。
       从最初的两颗牙,到后来的四颗,八颗,乃至十颗牙。“耍牙”正式成为宁海平调中的一门独家绝技。
       如今,“耍牙”这门技艺除了宁海当地人,外人已经很少知晓。可以说,经过400多年的发展,“耍牙”这门地方特色的绝技已经濒临失传。
       那薛巧萍这个小姑娘为什么会走上“耍牙”这条路,还苦练15年,最终成为独门绝技的传承人呢?


       01
       薛巧萍1983年出生于浙江宁海。小时候,家里长辈经常带着薛巧萍去听越剧或平调。
       后来,家人发现小小的孩子居然对戏曲很感兴趣。
       听得多了还能像模像样地来上两句,也都鼓励她学习。
       初中毕业,薛巧萍考进了宁海县越剧团。她立志要学习戏曲。
       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唱、练、坐、打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下苦功。


       为了早点登台演出。薛巧萍每天早早起来苦练基本功。
       可三年基础打下来,还是局限在跑龙套的角色里。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薛巧萍急了,问师父她什么时候才能登台。可等来的却是一盆冷水。
       师父遗憾的告诉她,因为她先天的嗓音问题,根本唱不出越剧独有的声韵。
       说白了,她走不了越剧这条路,只能改行。
       薛巧萍不敢相信。三年的起早贪黑,苦练基本功,结果却要离开比家还熟悉的越剧团。她不甘心。
       天无绝人之路。当时的越剧团正打算招收一批学员,来学习濒临失传的“耍牙”。


       这门技艺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耍牙”看似轻松。可想要把七八颗獠牙在嘴里腾挪自如还不影响唱词。没有3年苦练根本达不到。
       而且,自古“耍牙”传男不传女。薛巧萍作为一个女孩子,如果照老规矩,是不能收为弟子的。
       听了师父的解释,薛巧萍心想,既然注定和越剧无缘,那为什么不试试这门新技艺呢?
       因此,她一刻也没犹豫,直接表示:我愿意学习“耍牙”。


       在剧团领导的商议下,最终废除了“只传男”这个旧习俗。和其他7名女孩一起,薛巧萍成了第一批“耍牙”训练班成员。
       老师要求一个月内,嘴里要含8颗6公分长的猪獠牙。
       刚开始,含两颗牙,嘴巴就合不上,一直流口水。几天之后,嘴里都被磨出了泡。
       随着塞的牙更多,嘴唇和舌头都被磨烂了。连吃饭喝水这样的小事都变得特别艰难。很多女孩打了退堂鼓。


       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薛巧萍一人。
       因为嘴巴和舌头的伤口好了又裂,薛巧萍在练习后期几乎没吃什么固体食物。
       功夫不负苦心人。一个月后,她终于能嘴里同时含8颗獠牙,达到了基本的入门标准。
       当时,薛巧萍17岁,在同龄女孩还在追剧,看动漫的时候,这个江南姑娘就用自己的毅力和信念,成为了非遗技艺注定的未来传承人。
       02
       含8颗獠牙只是“耍牙”的基本功,要想练到熟练运用,至少需要每天口含獠牙8小时。
       此外,还得磨炼獠牙和唇,齿,舌的默契度。难度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
       薛巧萍每天练习,牙不离口。刚开始口腔溃疡,舌头磨破之后,形成了老茧。痛感会降低一些。
       但当超过六颗的时候,嘴巴包不住,只能往口腔深处塞。整天包着这么多猪獠牙,长此以往,牙关结都被撑脱臼,掉了下来。
       可薛巧萍不知道,她只觉得嘴巴张不开,费力张大就特别疼。后来实在撑不住才去就医。医生检查下来,发现牙关发炎积水。不得不接受治疗。


       在薛巧萍看来,牙关发炎,溃疡根本不算什么。因为她承受过更多。
       随着嘴里的獠牙增加到8颗,整个牙床被磨烂。一个星期不能吃饭喝水。
       只能靠打营养液支撑。每天两针,同时还得不停地练功“耍牙”。为了不影响练功,唾液一有就得吐掉。就这样,每天不停地吐。
       要知道,唾液是人的精华。总是不停的吐很伤人。半个月之后,薛巧萍整个人就变得面黄肌瘦,两颊凹陷。从前朋友口中圆滚滚的“小熊猫”,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瘦了下来。
       长期练习“耍牙”,导致她满嘴的牙釉质全部磨损。稍微刺激一点的食物都不能吃。
       也是由于失去了牙釉质的保护,薛巧萍不能做夸张的表情。例如大笑。否则会立刻寒战,全身汗毛直竖。
       如果说含8颗牙已经是口腔能容纳的极限。那么当需要含着10颗牙的时候,情况更糟糕。
       嘴巴需要用双手掰开,才能把10颗牙全部放进去。冬天两边嘴角全部裂开。当天演出结束立即用药。
       可是如果第二天还要继续演出,那就只能继续掰开嘴巴。刚有一点好转的嘴角再次裂开。循环往复。
       亲友看不下去了,轮番劝说她放弃。他们说:“你何必要这样摧残自己?”
       “没办法,我要往上走。”


       薛巧萍知道,如果自己不去突破极限,尝试10颗牙,那么就会永远停留在8颗牙的阶段。
       当被问:为了“耍牙”,付出这些值得吗?
       薛巧萍说:“每一个戏曲演员,她的付出和回报都是不成正比的。但一路走来,我对“耍牙”有感情。它是我无法割舍的宝贝”。
       正是因为这份坚韧和坚守,让她走到了最后。并且让全国观众领略到了“耍牙”这门独特技艺的魅力。那是宁海平调中一种独有的狞力之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此后,薛巧萍带着她的“耍牙”绝技走出了宁海,走向全国。获得了很多人的敬佩和赞赏。
       2003年,薛巧萍的“耍牙”绝技让她在“国花杯”青年演员戏曲表演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金奖。
       2006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的到来,让“耍牙”这门绝技真正被更多的人看见。


       在观看了薛巧萍表演的“耍牙”之后,田青大受震撼:“这门技艺绝对可以称得上非遗!”
       在大家的努力下,最后,“耍牙”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薛巧萍被正式授予“非遗耍牙传承人”。
       2011年,薛巧萍的“耍牙”获得第十届全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金奖。
       同年,薛巧萍参加《中国达人秀》,让更多年轻人认识了这一项“非遗”绝技,并成功晋级。
       接着又参加了《出彩中国人》,同样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面对采访,薛巧萍说:“以前知道”耍牙“的人少,每次出去演出,都要先表演一段”耍牙“吸引住观众,才能顺利把“耍牙”宣传出去。
       可现在不一样了。大家都指名要求她们表演”耍牙“。
       但是对于如今“耍牙”的知名度逐渐盖过了宁海平调。薛巧萍还有一丝遗憾。
       她说:“很多人知道“耍牙”,却不知道它属于宁海平调。我想用“耍牙”带起平调。让更多人认识宁海平调,这个传承了400多年的地方小剧种”。


       03
       薛巧萍用满腔热情传承地方文化,值得所有人学习。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
       怎样让这些先辈传下来的文化瑰宝继续传承?需要新一代年轻人接过重担。
       曾经,有报道显示,世界10大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就有6个。
       例如:皮影戏,2011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是汉武帝时期流传起来的。


       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早逝。
       武帝非常思念她,每天郁郁寡欢。一个叫李少翁的大臣想到一个办法。
       他用棉布剪出李夫人的样子,并在手脚处绑上细棍子。第二天,在夜幕下邀请汉武帝观看。
       武帝看后非常高兴,从此,经常让李少翁来给他表演。这就是后来的“皮影戏”。
       可历经千年,如今随着数码产品进入千家万户,似乎再也容不下这么古老的“皮影戏”了。
       此外,还有草编,竹编等。在几十年前,都是很受欢迎的民间技艺。


       除了这些贴近老百姓生活的非遗技艺之外,我国非遗名录还收录了很多堪称民族瑰宝的项目。
       例如,蜀锦,苏绣,云锦,掐丝,点翠,天青汝瓷,制茶工艺……
       这些曾经是我国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如今随着科技与狠活的泛滥。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这些曾经在历史上大放异彩,令人叫绝的技艺面临的现状多数是:规模小,产能低,地域性明显等。
       要发扬传承。首先得让年轻人认识非遗,学习非遗,爱上非遗。
       其次,通过年轻人的手推陈出新,让这些老物件焕发出新生机。
       -End-
       作者:易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