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成都市青白江区全面推动河湖治理管理和保护从大江大河向小微水体延伸,持续厚植优良水生态本底,以河长护河“起笔”、系统治理“着墨”、创新赋能“落纸”,致力绘就一幅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美丽幸福河湖“新画卷”。

起笔于“先”

勾勒出幸福河湖的骨架线条

自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青白江区构建“两级党政、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区级总河长,统筹安排13名区级河长既挂帅担当又出征作为,深入河道一线察看责任流域情况,逐个锁定破坏水生态“老大难”问题,积极协调解决160余个突出水环境问题。

全区156名镇、村级河长作为河道直接责任人,主动跨前、包河包段,精准开展河道巡查巡检,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置,实现了“条条河道有人巡,段段河道有人护”。截至目前,各级河长累计巡河13万余次,发现上报解决问题6500余个,巡河率及问题整改率均达100%。

同时,积极探索“多方治河”模式,整合水务、环保、住建、公安等职能部门力量,采取明察暗访等方式开展河湖“四乱”、污水乱排乱放等现象督查,定格问题点位,建立整治台账;并联合公益环保组织力量,构建“民间河长+媒体+群众+志愿者”社会监督机制,做强做实治水“神经末梢”,形成“河长挂帅、水务牵头、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河湖管理保护新局面。

鸟瞰图。青白江区河长办供图

着墨于“精”

描摹出幸福河湖的工笔纹理

青白江区紧紧围绕河长制“六大任务”,坚持“先治污、后提升、科学有序、全面推进”原则,统筹推进全区城乡水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多措并举、持续用力,不断提升区域内水环境质量。

一是着力破顽疾,常态化开展河道清淤疏浚、消黑除劣、“清四乱”等专项行动,近3年累计完成60余公里河渠清淤、建成区外5段黑臭水体治理及20余处河湖“四乱”问题整治。

二是着力治痛点,近3年累计整治问题入河排污口100余个,完成8个老场镇雨污分流改造、16个已建成微型污水处理设施改造、1368处市政排水管网重大病害治理项目及2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等,目前主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6.51%,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8.3%。

三是着力补短板,近3年启动城厢镇沿沱村、大同街道界牌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实施桤木河、石板河山洪沟治理工程,完成羊叉河、永福渠等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打造11个水美乡村建设项目。

目前,青白江区纳入市级考核的国控及市控断面水质已稳定达Ⅲ类,优良水体率由2016年的33.3%提升至现在的100%,2022年度在成都市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排名第5,水质变化排名第1,治水兴水持续走在全市前列。

鸟瞰图。青白江区河长办供图

落纸于“新”

渲染出幸福河湖的山水意境

成都市青白江区创新构建河长制“N+”工作模式,不断推动河长制工作走深走实,高质量建设碧波安澜、人水和谐、惠及民生的幸福河湖。

一是把好党建引领“方向盘”,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在河长制工作中的带动作用,以党员带动广大群众和企业开展基层自治,成功打造城厢镇十八湾村“党建+河长制”工作模式,得到了水利部领导高度评价,正在全面推广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有力有效管控城镇、农村各类污染源。

二是用好微网实格“微力量”,大弯街道化工路社区12名网格员及巡逻队员担任“微河长”,全面协助村级河长做好责任河段的日常巡查和问题反馈,组建“川化大妈”“护河瞭望哨”护河志愿队,进一步延伸了河湖管理的“触角”,促使河湖管护更加精准有效。

三是打造智慧河湖“新高地”,在长流河试点整合河道前端感知设备和数据资源,动态监管河道漂浮垃圾、排口污水直排等问题,利用无人机、声呐探测仪等“智慧”方式协同治理水环境问题,不断提升智慧水务监管体系建设水平,区域内水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推动水生态价值转化为城市品牌价值和经济价值,青白江区成为成都市首个“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区”,荣获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底色更浓、成色更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