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2月23日,孔子第77代后人孔德成出生。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更是创造了儒家学派,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儒家文化至今仍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孔子也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对教育及文化的巨大贡献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大的财富,也是他留给自己子孙最丰厚的“遗产,这笔“遗产”一直到1920年第77代后人孔德成出生,也还依旧存在——那就是持续了近千年的“衍圣公”封号。

孔德成出生百天就被封为了“衍圣公”,可以说一出生就是人生巅峰,那么后来他的人生际遇又如何呢?

“衍圣公”的由来

其实,孔子不仅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突出贡献,还对古代的封建皇权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想必大家都知道,自从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的理念,孔子创造的儒家思想便被确立为正统,并且持续了上千年。

而儒家文化也从一定意义上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皇权,因此孔子及其后人也越来被各个时期的统治者所重视。

虽说儒家文化是从汉武帝时才取代道家成为正统思想,但是其实从汉高祖刘邦时候开始,孔子后人的地位就已经在逐步上升了。

刘邦在位时,曾去过祭祀过孔子,当时孔子的后代已经到了第九代,刘邦为了表示自己对孔子的敬意,就将孔子的第九代子孙孔腾封为“奉祀君”,自此刘邦开了封赏孔子后代的先河。

汉元帝即位后,就封孔子的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关内侯、汉平帝时期封孔子第十六代子孙孔均为“褒成侯”……此后汉朝多位皇帝都曾对孔子的子孙进行不同程度的封赏,封号更是层出不穷。

直到隋唐时期,才出现了“衍圣公”这一称呼。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将孔子追谥为“文宣王”,同时封孔子第三十九代子孙孔璲之为文宣公,并且一直沿用了下去。

北宋年间有一位集贤院的太常博士叫祖无择,他觉得孔子是“文宣王”,那他的后代如果继续使用“文宣”二字的话,不太合适,所以就建议将孔子的第四十六代子孙孔宗愿封为“衍圣公”,如此一来,既不会冒犯孔子,也能体现当朝对孔子后人的厚爱。

虽然这个称号后来也经历了一些小波折,但是最终还是延续了下来。而这也就是“衍圣公”称号的来源。

其实很早之前,撰写《史记》的司马迁在书中将山东孔家列为了世家,世家就是世袭王侯,司马迁写书的时候,孔子还没有被封赏,但是司马迁还是看出了孔子对皇权的影响,因此才笃定地将孔府称为世家。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司马迁慧眼,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孔子后人却始终可以世袭公爵,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

末代“衍圣公”孔德成

孔子的七十六代子孙孔令贻是第三十代“衍圣公”,他与原配孙氏没有孩子,孙氏也因为患病早早就离世了,遗憾的是小妾丰氏也没有孩子。

孔令贻这一代只有他一个人,所以后来他就又娶了一位妻子陶文谱,陶文谱和他倒是有一个儿子,但也早早夭折。眼看着人到中年,孔令贻膝下依旧没有孩子,只好将陶文谱的贴身丫鬟王氏收为了侧室。

王氏倒是争气,为孔令贻连续生下了两个女儿,直到1919年,王氏再次怀上了孩子,但是不幸的是,当时孔令贻自己也身染重病,时日不多了。

孔令贻膝下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王氏肚子里的这个孩子,还无法确定是男是女,于是孔令贻就给时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的徐世昌写了一封“遗呈”:

“倘可生男,自当嗣为衍圣公,以符定例。或如生女,再当由族众共同酌议相当承继之人,以重宗祀。”

由此可见,这个孩子对孔家和孔令贻是多么的重要,他不仅是孔家香火的延续,更是关乎宗祠祭典。

可惜孔令贻没能等到孩子出生就病故了,不久后王氏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子孙,孔家为其起名为孔德成,王氏在生下孔德成之后不久就也病故了。

在孔德成百岁的时候,徐世昌便下令让孔德成承袭“衍圣公”的称号,据资料显示,孔德成是所有的孔家子孙中,最早继承这个封号的一代。

这个封号给孔德成带来了巨大的荣耀,同时也就意味着他小小年纪就需要承担沉重的责任。

徐世昌给一个小孩子如此巨大的光环,可见他是对孔德成是有着多高的期许。

为了让孔德成更早成才,孔府就花了极大的功夫培养孔德成,教他读圣贤书,学济世道理,培养他勤学苦读的意识,孔府将光耀门楣的“重担”放在孔德成肩上,孔德成在亲友老师的教育下,也逐渐生出了些远大的志向。

只可惜孔德成赶上了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随着新文化的兴起,孔德成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1935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将孔德成的“衍圣公”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至此,“衍圣公”的时代正式落幕,孔德成也成为了末代“衍圣公”。

命运浮沉 时势造也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全面侵华。孔德成虽不能上阵杀敌,但也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自己的祖国。

1937年10月,时任山东省立图书馆藏部主任的屈万里,为了保护馆内的大量书籍不受战火之难,便请孔德成代为保管,孔德成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屈万里的请求。

在孔德成的保护下,这些书籍最终完好无损的地保存了下来。

屈万里后来也在书中记载,他第一次见到孔德成的时候,便觉得此人遇事明决,可称干才。后来孔德成也利用他的影响力,号召各界人士团结抗日,其爱国精神令人敬佩。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解放战争爆发,在共产党的努力之下,蒋介石不得不放弃大陆,退居台湾,但在去台湾之前,他还不忘带走孔德成。

蒋介石一直将孔德成视为“国之重宝”,1948年,他还让孔德成去美国游学,宣传儒家文化。渡江战役前夕,孔德成才从美国回来,1949年就随蒋介石一起去了台湾。

孔德成不喜欢参与政治上的事情,所以去了台湾之后,只是挂了些虚职,他主要的工作还是一个教授,对于他而言,教书育人才是本职,也是他热爱的事情。

但是因为孔德成身份的特殊性,他也做不到真的彻底远离那些纷纷扰扰,所以孔德成只能万分谨慎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1966年,孔德成为了发扬先祖文化,就和陈立夫、孙科等人一起给蒋介石联名倡议设立“中华文化复兴节”,并得到了蒋介石的同意。

之后孔德成便一直在台湾发展儒学文化,直到2008年去世,也未曾回过故乡。

孔德成还有两个姐姐——孔德齐、孔德懋。因为父母早亡的原因,这姐弟三人便一直相依为命。可惜大姐孔德齐早早就去世了,孔德成后来又来到了台湾,所以留在大陆的就只剩下孔德懋了。

孔德成虽然没有回过曲阜,但是心中一直记挂着自己的二姐。1990年时,这对阔别了40年的姐弟才又再次见面。

那年孔德成去日本讲学,孔德懋为了能见到弟弟,就请朋友帮忙,将她带去了孔德成那里。

孔德成见到姐姐时,又惊又喜。谁也没有想到,这对多年未见的姐弟会在异国他乡以这样的方式见面。

他们那一代孔府的嫡系子孙就剩下他们两个,姐弟俩见面后相顾无言,这些年的沧海桑田,让他们姐弟二人难以言表,只剩下不知是激动还是悲凉的泪水……

匆匆见面之后,孔德懋就回了北京。姐弟俩第二次见面是1995年,孔德懋去台湾参加会议,顺便去看了孔德成。

姐弟二人谈话间多次聊起故乡曲阜,在孔德成的心中,其实还是十分挂念故乡的,只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他打不开心结,便也一直没有回去。

但是令这对姐弟都很欣慰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陆又开始重视儒学文化,学校开始开设国学班,许多人开始研究孔子的《论语》,曲阜孔府成为了一个重点文物,人们对于儒学文化也越来越重视。

这些变化都让孔德成深感宽慰。而孔德成自己也在努力地为儒学文化宣传,他依旧守着自己的初心,竭力将先祖的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在中国传承了上千年的文化的魅力。

后来也有很多学者去看望孔德成,和他交流讨论,把酒言欢。

可惜的是,2008年10月28日,孔德成因心肺衰竭在台湾病逝,享年88岁。

孔德成去世后葬在台湾的三峡公墓,这位末代“衍圣公”、儒学文化的宣传者,终于过完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孔德成的人生和世事变化紧密相连,虽说他是孔圣人的传人,但是首先他也是一个个体,他承担了太多的责任,他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光环与荣耀,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压力与负担。

只能说孔德成的命运沉浮,时势造也。

结语

孔德成的一生可谓大开大合,他自出生就风光无限,无数人都盯着他,他也曾是拥有一腔热血的少年,只是时代的变化太过突然,对于他而言,或许这才是最难以坦然接受的。

不过孔德成也是幸运的,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看到了儒学文化的兴起,他亲历亲闻了孔子思想被世人重视的感受,所以也算无憾而终。

随着朝代更迭,儒学文化早就深入中国人民的心中,如今我们依旧尊敬孔子,尊敬儒家文化,尊敬儒学理念,现在我国的综合实力逐渐变强,文化软实力也开始登上世界舞台,全国各地都开设的有国学班,就像歌中所说,总有一天,全世界都会讲中国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