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老贼欺我太甚!今日当你面抛掷银元,请大姐佐证,如果正面朝上,就是天要亡他二人!”

张学良痛苦地对着自己的妻子于凤至说道。

这二人中的一人便是张学良父亲的得力老将杨宇霆。

张学良说罢,便抛掷银元,三枚银元落地,竟都是正面,张学良长叹:

“我一生信奉唯物主义,但这次,是天要亡他啊!”

然而在做出这一决定后的张学良怎么也想不到,晚年他会后悔自己现在做出的决定。

那么,张学良为何要杀杨宇霆?他们之间发生什么?张学良又为何会在晚年说后悔不该呢?

年轻气盛的少帅遇上功高位重的老将

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由于家庭贫寒,张作霖为了生存很早就参军打仗,由于其在军中表现出色,所以一路高升,先后担任过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等,被人称作“东北王”,可以说,他这一生过得十分精彩。

杨宇霆能和张作霖相识,并最后成为张作霖的得力大将,多亏了徐树铮。

徐树铮,字又铮,早年东渡日本,学习军事,在那里徐树铮学到了很多军事本领,此人是段祺瑞的得力军师,自视甚高,常目中无人。

当时杨宇霆还在东北担任东三省兵工厂的厂长,那时候东三省兵工厂并不起眼,只是一个小工厂,但杨宇霆来到之后,认为东三省兵工厂不能这样了,所以就对兵工厂进行了大力整改。

杨宇霆和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解交谈,制定了详尽的整顿计划,不久之后,竟然真的让东三省兵工厂慢慢强大起来,并且一度成为当时产量最大、种类最全的兵工厂。

这个消息传到了徐树铮的耳朵里,徐树铮与杨宇霆交好,当然为他高兴。

当时的徐树铮目中无人是出了名的,而杨宇霆能与他交好,足以见得杨宇霆有能让徐树铮钦佩的过人之处。

后来杨宇霆又担任了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副官,辛亥革命之后,张作霖急需人才出谋划策,徐树铮便把杨宇霆介绍给了他。

1916年,杨宇霆协助张作霖,借段芝贵排挤冯德林,让张作霖成功坐上奉天省督军的椅子。

1917年,冯国璋贷款买来的一批军械,准备给即将成立的四个甲种师,但没想到被杨宇霆给截了。

后来张作霖就利用这批价值4000万日元的装备,装备自己的七个旅,奉军一跃成为北方举足轻重的部队。张作霖也对杨宇霆更加宠信,常在众人面前夸杨宇霆是自己的“诸葛亮”。

除此之外,杨宇霆还帮助张作霖建立了东北海军,制定了田赋制度,修筑了战备公路,督办了奉天兵工厂等等。

可以说张作霖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杨宇霆的出谋划策,

而张学良也在他父亲的熏陶下,立志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军人。

在张作霖的指导下,张学良的军事能力也十分突出。

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张学良就同老师郭松龄指挥东路军奉军第三混成旅,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

值得一提的是,他二人带的部队还是霸县战斗和山海关狙击战后,唯一获胜的奉系部队。

后来张学良还和杨虎城一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可以说张学良是继承了张作霖的作战风范的。

然而那时的杨宇霆并不把初出茅庐的张学良放在眼里,他认为张学良就是他亲眼看着长大的,不过就是一个略懂军事的小屁孩,经验还不够,所以杨宇霆时常不顾张学良的面子,自行其是,自作主张,甚至有时当着外人的面叫张学良“小六子。”

这让张学良十分不满,也为以后张学良决心处决杨宇霆埋下了伏笔。

缔结的种子不断长大

张作霖死后一个月,张学良开始掌管东北军。

开始时,张学良对于杨宇霆这位位高权重的老将还抱有钦佩之心,想着杨宇霆跟了父亲一辈子,应该敬重的,于是他找到杨宇霆,想要拜把子。

但杨宇霆自视甚高,他认为拜把子是降低位份的行为,自己的辈分比张学良大,应该被张学良尊敬,于是拒绝了张学良的邀请。

张学良听了杨宇霆的回复很不高兴。

之后,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学良认为杨宇霆功劳最大,于是给了杨宇霆江苏督军的奖励,但同样是参与这场战争的郭松龄却没有得到任何官衔地位的提升。

郭松龄认为是杨宇霆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根本没有自己大,是杨宇霆抢了自己功劳。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他竟发起起义,并且扬言说要杀掉杨宇霆。

后来郭松龄起义失败,被杨宇霆杀死,张学良认为杨宇霆没有顾半分自己情面,于是开始对杨宇霆心有忌惮。

而杨宇霆也对张学良早已不满,他认为张学良现在得到的一切都是张作霖给他,他只需要坐享其成即可。

故而杨宇霆总认为张学良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所以没有把他放在心上。

杨宇霆母亲过寿时,张学良虽对杨宇霆有所不满,但碍于杨宇霆好歹也是自己父亲的得力大将,自己也得到一些杨宇霆的帮衬,便早早准备了若干贵重的礼物和钱财,给杨宇霆母亲当作寿礼。

然而张学良一踏进杨家的大门,各界政客齐聚,但他们吃酒的吃酒,喝茶的喝茶,交谈的交谈,只有寥寥几人对他致意。

而当杨宇霆来了之后,全场由哗然着向杨宇霆问候。

看到张学良,只淡淡的说了句,“小六子来啦,先找地儿歇会,吃完饭再走。”连座位都没有给张学良安排。

张学良一面觉得,自己的威望竟然被杨宇霆掩盖,一面觉得杨宇霆竟然这样对待自己。他越想越气,坐了一会,饭都没吃就走了。

决定命运的三块大洋

此前的种种,已经让张学良内心对杨宇霆越来越不满,爆发点则在1929年。

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和常荫槐突然来到张学良府中,直接掏出了一张条文,让张学良签字。

原来,是他俩想要东北铁路督办公署,杨宇霆有意让常荫槐当督办。

但张学良对此事事先完全不知情,突然来让他签署这样一份条子,任谁都需要考虑,于是张学良对杨,常二人表示:此事关系重大,需要先禀报南京政府,然后再慢慢商议。

但杨宇霆和常荫槐不吃这一套,杨宇霆厉生说道:

“别跟我咬文嚼字的,说那些没用,赶紧签字!”

常荫槐也对张学良吼道:

“少扯着袄领子,刹棱签了!”

张学良哪受过这种威逼,他不禁在心里冒起一团火,其实,这并非杨宇霆和常荫槐第一次这样对张学良不恭了。

在一次考虑裁减兵员的会议上,张学良因为身体不适就提前离开了会议,转而交由杨宇霆来主持,而后张学良回来问杨宇霆,会议进行得如何了,杨宇霆竟然直接对张学良说:“你不知,你不要管。”

张学良只得悻悻然离开。

还有一次,杨宇霆找到张学良,想要扩充东三省兵工厂,但那时军中经费紧张,根本无力支持杨宇霆的扩充计划,张学良便推脱说待经费宽裕时再扩充。

但杨宇霆心生一计,想要从铁路局每日抽出一定经费,补充给兵工厂。

张学良有意推脱,便说,去问问常荫槐的意见。

哪知常荫槐像是和杨宇霆商量好了似的,很爽快地说可以。

但这倒是引起了张学良的疑惑,因为前不久,张学良也说想要铁路局帮助补充一下军费,但常荫槐却说不行。

这在张学良心里打起了鼓。

这几件事凑合在一起,张学良已经对杨宇霆和常荫槐有了深深的忌惮。

暴风雨前,总是宁静的。

这一次,张学良并没有和杨宇霆吵架,而是笑着说:

“两位息怒,快到晚饭时间了,我们吃完饭再慢慢说吧。”

两人见张学良并没有过分的情绪,渐渐也缓释了心情,说在家夫人已经备好了饭,晚饭后,两人再来。

这两人哪知道,这再来可是再也回不去了。

他二人一走,张学良把桌上的茶杯全扔个粉碎,张学良夫人于凤至闻讯赶来,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大姐,二贼欺我太甚!”

于凤至平日里也经常听到张学良讲他与杨宇霆的事,明白这次张学良是真的受不了了。

“这块大洋我向高处投掷三次。如正面全朝上或全朝下, 就是天让我杀杨、常。”

于凤至只得点点头。

第一次,袁头朝上,两人心里紧张不安。

第二次,银元落下,袁头又朝上,两人心里开始打鼓,张学良长叹:“天要让我杀二贼啊!”

终于,第三次,银元落下——袁头朝上,于凤至心里一惊,张学良缓缓站起身来:“天要让我杀他们!”

于凤至不想让张学良轻易下决定,就说道:

“少帅,再掷三次吧,如果三次还是一样,那么你就杀了二人,好吗?”

于是他们便又投掷了三次,结果三次竟又有一样。

张学良觉得这实在是天意啊,张学良召来他的心腹高纪毅,命令高纪毅今晚就在老虎厅除掉杨,常二人。

高纪毅随即与侍卫官谭海挑选了六名能干的卫士,并让总部卫队统带刘多荃来管理警卫,王哲远来负责城防守备治安。

杨,常二人的警卫也安排到了三连驻地,就这样,两人毫无防备地进入了老虎厅。

进入老虎厅之后,在两人没有察觉的情况下,高纪毅与谭海悄悄地将杨常的警卫卸下,并把这些人关入了大牢。

而此时的杨宇霆和常荫槐还在和张学良面红耳赤地争论,让张学良快点签字。

外面的人传来字条,外面的事已经按计划处理完毕,张学良知道,就在此时了!

他笑笑说道:

“两位说了这么久想必也渴了,正巧家里有冰镇好的西瓜,我去给两位拿来。”

张学良前脚踏出老虎厅,老虎厅的南门便迅速冲出谭海和那六名卫士,拿着匣枪,将两人摁倒在地。

随即说:

“奉长官之命,你二人阻挠国家统一,着将二人立即处死!”

“砰砰砰......”随着枪声消失,二人也倒在了抢下。

迟来的后悔

不久后,张学良就向外界发布了《杨常伏法之判书》,判书声称,杨宇霆,常荫槐二人私自串通,阻挠全国统一。

但随即,可能是感念二人的功绩,于是给了杨,常两家各自一万的抚恤金,在之后他还亲自为二人写了挽联。

在二人死去之后,张学良的威望大大提升,东北政治局面也开始稳定。

然而张学良却不知道失去了杨宇霆,就是失去了一个能掌握大局的辅佐人才。

杨宇霆对日本风土人情很了解,也是位优秀的外交能手。

清末,东北这块肥沃的黑土地被日本和俄罗斯虎视眈眈地看中,日本想要从中国得到更多利益,张作霖在其中犯了难。

而此时从日本陆军学校毕业的杨宇霆给张作霖出谋划策,把承诺给日本的事情分开做,慢慢做,渐渐地,日本人失去了耐心,也不再从东北捞取便宜。

1931年入侵我国东北,当时执掌大权的蒋介石认为,要攘外必先安内,于是一再对日军忍让

而此时的张学良也在谋划自己的算盘,首先他认为日军一万多人,东北军当时30万人,日军根本不敢打,只是想要吓唬吓唬中国。

其次,他并不想用自己的士兵去打仗,因为即使兵力数量上有优势,但一旦打仗,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自己的军事实力也会有所下降,他要保存实力。

于是他们一致采取不抵抗政策。

然而当张学良回过神来之时东北早已沦陷,甚至8000个守军的北大营竟然被日军以700人夺取。

张学良突然回想起当年杨宇霆协助自己的父亲张作霖周旋日本人,杨宇霆出色的外交能力让当时年纪轻轻的自己惊叹不已。

他突然感慨道,如果当初不杀杨宇霆的话,会不会不一样呢?

总结

杨宇霆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死在自己张作霖儿子张学良的手里,而张学良也没想到,时隔这么多年自己竟会开始后悔杀了杨宇霆,但时间从来不允许倒流重来,如果再来一次,不知道张学良面对杨宇霆会不会仍然作下相同的选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