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悯农》,众人皆知那首脍炙人口的《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寥寥20字,道尽了农事的艰辛,唤醒了我们对于农民的怜悯和敬畏。
       相比之下,《悯农》的第一首就不是那么家喻户晓了,然而,它的内容却更加让人痛心。
       《悯农二首·其一》
       李绅〔唐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一》前两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还算比较正常,充满了丰收的喜悦。春种秋收,这是农事的自然循环。“一粒粟”是一种微小而珍贵的存在,它代表了希望,又寓意了生命的顽强。“万颗子”的丰收,则更是农民们期盼了一年的结果。


       只不过,哪怕是大繁荣、大丰收,对于农民来说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最终还是将“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个残酷的真相,摆在了读者的眼前,令人不忍卒读、不禁落泪。
       原来,“四海无闲田”的繁荣背后,农民们依旧在饥饿中苦苦挣扎。这是对农民痛苦的描绘,让人在悲愤的同时,又深感无奈。
       “农夫犹饿死”,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却如同一把尖锐的刀,刺破了读者的心。我们常常在赞叹农业的丰收,却忽视了农民们的生活困境。我们赞美粮食的产出,却忘记了这些粮食背后的付出。我们口口声声说要珍惜农民的辛勤劳动,却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忽视他们的生存状态。
       这首诗提醒古代封建社会的权贵们,在享受着美食和舒适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在底层挣扎的农民们。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辛勤的劳动者,也可能因为生活的残酷而陷入困境。


       在文学史上,《悯农》这两首诗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以简洁明了的诗句,表达了对农民的深深怜悯和对农业社会的深刻反思。它们用诗歌的力量,唤醒了人们对农业和农民的关注,让人们更加珍视每一粒粮食和每一位辛勤的农民。
       不过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美好了,很多农民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感恩能够如此幸运,生活在这个春风吹拂的安乐时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