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巴以冲突持续、俄乌战争仍在进行,世界仍不太平。
       但作为中国的普通百姓,我们却可以安心的生活、工作。无疑,我们要感谢我们的国家。国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牢牢的把控:
       1、军事安全和国土防御:中国在军事方面确保国土的安全,令人宽心。国防力量强大,不仅保卫国土,也维护地区和平,成为维护全球和平的积极力量。这为百姓提供了安全感,让人民安居乐业。
       2、经济韧性和自给自足:中国拥有多元化的产业和内循环市场,不仅在国内生产丰富的资源,还在国际市场上有广泛的贸易伙伴。这意味着即使面临外部压力和制裁,中国依然能够保障百姓的生计,确保不会饿肚子。
       3、社会安定和治安维护:中国一直致力于建立和维护社会的安定和治安。这让中国成为一个相对安全的国家,百姓可以享受和平宁静的生活,不必担心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
       4、公平的选拔机制:中国采用相对公正的选拔机制,无论是高考还是公务员考试,都有一定的公平性原则。这确保了人才的充分发挥,让每个有潜力的人都有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
       但你知道吗?我们如今享受的生活,对于晚清时期的国人来说,宛如科幻小说。在晚清时代,一位知名的医生创作了一部小说,名为《新中国》。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陆云翔的“穿越”故事,准确地描绘了100多年后中国的面貌,就是如今的模样。
       当时,鲁迅先生对这一想法大加批判,认为这是毫无根据的瞎猜测。然而,如今我们看到,这些猜测逐一成为现实。


       《新中国》中的构想
       1910年,吴汝纶创建的《经济丛编》上首次问世了一篇名为《新中国》的小说。这部小说以主人公陆云翔的视角为切入点,叙述了他在一个神秘的“穿越”经历中所经历的各种奇异事件。
       这篇长达两万字以上的小说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大白话为表达方式,勾画了对中国百年后情景的众多预测,因此得名“新中国”。


       故事的开篇设定在宣统二年的正月初一,这一天,陆云翔因情绪低落而消磨了两斤花雕酒。然而,当他再次醒来时,时光已经跳跃到了1951年。虽然他和妻子李友琴的容貌没有改变,但现在的上海却完全变了模样,与他记忆中的上海已经截然不同。
       在晚清时期的上海街头,遍布着西方列强设立的租界和大使馆,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洋货的垄断。然而,如今,这些见证了中国屈辱历史的建筑已经不复存在,国货已经成功替代了所有带有“洋”字样的物品。昔日那个曾经饱受战乱的“魔窟”已经被繁华热闹的商品街所取代,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友好相处成为了我们的日常。


       原文如下:
       “全国的人,无论男女,无论老少,无不在宪法范围内……领事裁判权废掉,租借交还。见总账房,皆是女子,场中机器鬼斧神工,远胜欧货。”
       而如今,外国人已无法肆意妄为,一旦触犯中国法律,必将接受最严厉的审判。法院的法官全部为中国人,他们不再害怕外国人的挑衅和威胁。随着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中国已能够与西方各国平起平坐,西方列强的“霸权主义”已经成为历史。
       此外,《新中国》还对百年之后上海的交通发展提出了大胆构想。1951年的大上海不仅建起了横跨黄浦江的浦东大铁桥,还修筑了一座带有内部照明的隧道。


       与此同时,南京路修建了地铁系统,代替了传统的马车和人力车。而现代的新能源汽车,本质上也属于电动交通工具的范畴。
       “电车在地道中行驶飞驰不绝,大铁锹横跨黄浦江。”
       陆云翔还展望了浦东的未来。1910年的浦东尚未划归上海,直到17年后才融入上海的版图。而今,它早已不再是那片荒芜之地。值得一提的是,陆云翔曾预见到浦东将举办国际博览会,这一预言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成功兑现。
       尽管放在当时的晚清时期,这些言论或许显得有些离奇,但若将其与上海后来的发展相结合,不难看出《新中国》的预见之准。1971年,上海修建了松浦大桥,这正好对应了陆云翔所梦见的“一座横跨黄浦江的大铁桥”。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中还包含了一项极具创意的设想——"均富党"。这个设想描绘了一个新兴政党,以人民的幸福为使命,将广大工人阶级视为未来中国的主体。"均富党"致力于引领人民迈向共同富裕和全面复兴的道路。你们说巧不巧?


       如此离奇而富有想象力的构思让人们不禁在欣赏文章的精妙之余,产生了一些疑惑。《新中国》原本只是一篇理想主义小说,但其中描绘的众多情景如今都成为了现实。这让人不禁思考,这位作者究竟是一个真正的穿越者,还是一个拥有异于常人思维方式的"怪才"呢?
       作者陆士谔其人
       《新中国》的作者名叫陆士谔,出生于1878年,他来自朱家镇的一个中医世家。陆士谔的父亲陆兰槎曾多次参加秀才考试但未中,于是他在家经营一家小医馆来维持生计。因此,陆士谔的家境并不富裕。尽管如此,陆父仍怀抱着希望,尽心教导陆士谔阅读,期望他能追求一个仕途。
       但遗憾的是,陆士谔性格叛逆,似乎天生不适合深入学业。虽然陆父劝他多读“四书五经”,但陆士谔却总是钟情于《三国演义》等轻松的读物,对学业兴趣索然。直到1894年,为了改变陆士谔的不良行为,陆父决定将他送到名医唐纯斋的医院,让他担任学徒,从那刻起,陆士谔的命运开始发生转变。
       在医馆的日子,生意并不是很忙。陆士谔除了接待那些来自不同地方的病人外,最大的兴趣就是趴在柜台上聆听人们分享各种奇闻异事。当他听到感兴趣的故事片段时,便会牢记在脑中,然后在晚上回家后用笔记录在小本子上。


       然而,时间长了,陆士谔对重复的故事越来越失去兴趣,渐渐产生了写小说的念头。他认真地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叫做“沁梅子”。以小本子上的素材为基础,陆士谔陆续创作了一系列野史小说和武侠小说,包括《精禽填海记》、《血滴子》、《鬼国史》等作品。
       当时的陆士谔还不到20岁,他过于沉迷写小说,没有全身心投入学习祖辈传承下来的中医医术,尽管这个技能在他家世代相传。然而,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继续随遇而安。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他,甚至拉着妻子李友琴拍了西式婚纱照,过着悠闲而随性的生活。
       但幸福时光很快戛然而止,陆士谔的生活遭遇重大变故。在六年的婚姻中,他和妻子李友琴失去了除老大、老二和老五之外的所有子女,他们都夭折了。更令人痛苦的是,陆士谔的父亲也因病去世。这一系列的不幸打击让陆士谔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努力投身医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当时的陆家家道非常困顿,陆士谔还有三个孩子需要抚养,生计问题成了头等大事。为了维持家计,他在上海图书馆附近摆起了小摊,然而,生意却一落千丈。尽管陆士谔精通医术,但他太年轻,大多数人更愿意求助于年长的医生。这使他备感孤独和沮丧,他是否注定只能过上这种生活呢?
       一天,陆士谔像平常一样坐在摊前,一位外地的报商突然找到了他。这位报商告诉陆士谔,他的妻子长期患病,各路医生束手无策,只好走投无路地前来请教陆士谔。陆士谔为她开了药方,出乎意料的是,这个药方真的治好了报商的妻子。从那以后,陆士谔迅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再世华佗”。
       随着声誉的不断提升,陆士谔的中医事业逐渐稳定下来,终于让他有机会再次挥动文笔,畅游于小说的世界中。1910年,华北译书局的《经济丛编》杂志发起了一项新小说征文活动,当陆士谔看到这则广告时,兴奋不已,他将连夜写成的《新中国》投稿给了该杂志,最终如愿以偿地刊登了这部作品。
       曾引起的争论
       当时的《经济丛编》在晚清社会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是由光绪帝亲自批准发行的杂志,而且创办人还是《天演论》的作者严复的老师吴汝纶。


       更加重要的是,该杂志一直以来审查非常严格,只有如梁启超、蔡锷等知名人物才有机会发表文章。陆士谔这样的后辈之秀能够获准发表,无疑彰显了他在文学领域的非凡天赋。
       然而,《新中国》初次发表时并未引起积极的反响,反而遭受了大量批评和谩骂。陆士谔的"空想误国"理论激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甚至有人因为无法忍受而将《新中国》公开焚烧成灰烬。即便是著名的鲁迅先生,阅读完《新中国》后也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它的"毫不称"。
       鲁迅先生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主要关注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因此难以接受陆士谔凭借想象构建的"太平盛世"。然而,陆士谔在《新中国》中虽然描绘了虚幻的情景,但背后反映了他对未来中国的期望。虽然理念有所不同,但他们共同渴望国家的崛起。
       全文完
       老陈的上下五千年
       首发今日头条平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