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是否还会惊讶于,一个开国之君,会在功德正盛之时,迷糊地给自己的政权埋下祸根?
       280年九月,在司马炎率军攻占东吴都城建业的那一刻,整个天下终于再次统一在了西晋政权的版图之下。作为这个伟业的缔造者,司马炎也在第一时间收到了来自朝中的百官们热烈地“恭请封禅”的奏折。
       封禅乃是古代帝王最高规格的“颁奖典礼”,通过举行仪式,在天下人面前最大化地彰显皇权的神圣和威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身为这个时代的真正九五至尊,司马炎却婉拒了。


       纵观司马炎执政以来的作为,不难看出这是个聪慧却过分患得患失的君主。他在面对权力时,从来都是矛盾克制的。一方面,他渴望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另一方面,他又害怕受到权力的侵蚀和蛊惑,时刻警惕着失去自我。
       灭吴一役,无疑成为了司马炎权力欲望的最高点。但同样,这也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必须时刻警惕,不能沉迷其中。
       权力是会上瘾的,它能把人变成怪物。所以,封禅之事,就让它成为司马炎心中永远的遗憾吧。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他还没有完全迷失自我。


       一、朝野劝进,皆遭婉拒
       自古以来,每当天下大乱告一段落,皇权意识到进一步强化的必要性时,封禅泰山就成为标配操作。
       泰山神奇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使它成为中原君主展示声威的理想场所。先秦以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无不亲自登上过泰山,以昭告天下。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也举行过一次最高规格的封禅活动,只不过地点选在了泾水入渭河之处。汉武帝更是上蹿下跳最鼎盛的年华,三次举行封禅,每次都要劳师动众,耗时一年有余,可见其嚣张气焰。


       所以,面对朝中群臣的一再恳请,司马炎的反应简直令人匪夷所思。这群臣子们,从尚书令始,级别越来越低,一路奏请到太常卿,前前后后足足递交了5道奏折,结果居然全都石沉大海。
       其中一次,众臣更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譬如你爷爷奠定基业,你叔叔继续开疆拓土,你爸爸定型江山......可见明君神武是有传承的。而今你I司马炎当此大晋之世,兼并江东,完成统一大业,正应了命运的天时地利人和,岂能不顺应苍天旨意,举行一场最高规格的颁奖典礼,以彰显你我的共同成就?


       司马炎看似温和有礼,内里却极端敏感多疑。他马上就意识到,这群奸臣居然用这套宿命论套路暗示他是白捡便宜的!
       可就在司马炎准备发飙之时,他忽然想到,批奏折的人中间居然没有他政敌贾充的名字。这下可好,正中贾充下怀。这老奸巨猾的狐狸明显就是故意让群臣来冲在前面,自己则装作高高在上的样子。


       二、政敌唱对台戏,克制达顶峰
       要说起司马炎和贾充的恩怨,那可是源远流长。在司马炎还是魏国世子的时候,他和贾充就结下了梁子。当时年仅10岁的他被迫与一个不喜欢的女孩订婚,司马炎气愤之下,居然在王朝朝堂上当着众臣的面大哭大闹。如果不是贾充飞身上前,用温和的话语将他劝导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事后,贾充私下里严厉地批评了司马炎的失态。一个王室成员,居然在公共场合暴露自己的软肋,简直是政敌居心叵测的绝佳机会。更何况,他还是未来的帝王。
       从那时起,司马炎心中就对贾充又爱又恨。他不得不佩服贾充的政治智慧和言谈举止,但也对其高高在上的姿态极度反感。


       如今,贾充的位置已然是三朝元老、能力上政法专家、性格上是谨慎深层、人脉上是结交甚广。简而言之,就是司马炎政权中最深不可测的双面人。
       在封禅事件上,贾充果然又开始了他的老套路——扮演难以捉摸的独立个体,时而支持司马炎,时而针锋相对。
       眼见众臣的奏折递交了五六次,贾充还是纹丝不动。司马炎心灰意冷之余,终于在最后一道奏折上看到了贾充的签名。


       贾充这一招果然奏效,让司马炎深感为难。要知道,贾充可是唯一一个在众臣让司马炎“三请三辞”的过程中没表态的人,这无疑给了司马炎极大的心理压力。
       一个人就这么难以捉摸,司马炎又怎敢轻举妄动、鲁莽封禅?其实,贾充之所以态度暧昧,实则是在角力。他明白一旦司马炎封禅受命,皇权最高化,那么身为灭吴重要功臣的羊祜等人就会因此一飞冲天。而这些嫡系将领们原本就是贾充在朝堂上的政敌。
       所以,贾充必须极力制衡皇权,维护他在朝堂上微妙的权力平衡。而司马炎面对如此强大的政敌,也只有强忍痛苦,隐忍克制了。


       三、驱逐亲弟,权力真空扩大
       282年,让司马炎恶心了大半辈子的贾充终于老死之后,司马炎也总算松了一口气。
       很快,他就开始启用亲信如荀勖,设计整治自己的亲弟弟、齐王司马攸。283年正月,他直接下旨调司马攸到一个偏远的地方任职,明显就是想让他远离权力核心。
       司马炎自认已经完成了一统天下的伟业,有资格要求弟弟们听话。更何况,司马攸这个弟弟向来就跟自己唱对台戏,简直就是心头大患。
       然而让司马炎惊愕的是,他这一招居然引来了全天下的反对浪潮。无论是宗室诸王还是朝中大臣,无不劝谏司马炎收回成命。甚至还有两位大佬被司马炎强硬应对的态度激怒,直接气得去世了。


       这场围绕司马攸的政治生死较量,在许多士大夫眼里,已经上升到了维护西晋体制的高度。因为一旦司马攸这个皇室重要成员被突然驱逐,势必会造成朝中权力的真空。司马家的统治合法性也将受到极大冲击。
       在此形势下,身为君主的司马炎必须慎重应对。他也在正月下旬主动放软姿态,大量赏赐、安抚司马攸。甚至专门划出济南郡的税收作为齐国的补偿。
       众臣们见司马炎终于让步,也都松了口气。谁知就在风头正劲的时候,36岁的司马攸突然暴毙身亡,原因至今成谜。


       在弟弟就这么莫名其妙死去的冲击下,司马炎整个人都处在极度恍惚的状态。他下意识想要重新掌控大局,却无从下手。
       此时此刻,他才意识到,自己在这场争斗中打击惩处的宗室、大臣太多太多,已无力再替自己收拾残局。真正的赢家,恐怕就是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外戚集团了。


       四、防范外戚,权力分散之局
       289年,洛阳城中多处祥瑞之地同日起火,士大夫们纷纷上书预言灾异,警示司马炎防范外戚乱政。
       司马炎这才恍然大悟,外戚势力的膨胀以及皇室势力的衰弱,已经严重威胁到西晋王朝的基业。他赶紧采取行动,将几位外戚重臣打发走。同时加强几个儿子和弟弟的王国实力,分布在要害之地,以防范外戚作乱。
       其后数年间,司马炎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场与外戚的消耗战之中。他千方百计防范外戚,殊不知西晋的根基已在这场权力较量中濒临崩塌。
       皇室与外戚不信任,士族与皇室也早已心生芥蒂。诸王势力强大带来的诸侯分裂隐患,更是历史的预兆。


       结语
       西晋政权本就隐藏着种种弊端,是个典型的必死之局。司马炎认为可以一力承受,实则权宜之计不过苟延残喘。
       灭吴之后,他本该顺应时势,稳固原有格局。可一时迷茫,他放任外戚的枝繁叶茂,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西晋江山就此瓦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