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纵观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为何只有中国的农民起义如此之多?

从几十万年前第一只古猿站立开始,到如今冲出地球探索宇宙,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程。

但是纵观整个世界,无论是亚洲还是欧洲,亦或是南北美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如此频繁,甚至展现出了许多显著特征。

那么,为何唯独中国的农民起义会频频出现,这和中国历史的社会制度是否有着关联?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又为何不会出现大规模农民起义呢?

要了解农民起义,首先要弄清楚农民起义的定义,所谓农民起义,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反抗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暴力运动。

也就是说,农民起义的策源群体和主要参与人群,必须是农民,这一点跟奴隶起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有了这一定义,我们来细数一下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且尝试从这些大规模农民起义中,归纳出一些共同的特性,以便和同时期的外国文明做对比。

翻开历史上农民起义斗争波澜壮阔的画卷,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陈胜、吴广等人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直接终结了秦朝的统治。

接着往后看,我们看到了西汉末期的赤眉、绿林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前者摧毁了西汉王朝,后者揭开了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乱世的序幕。

随后就是隋朝末年的隋末农民战争,直接让隋朝变成了短命王朝,再到后来的黄巢起义,哪怕是无比强盛的大唐,也在这次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摇摇欲坠。

五代十国乱世之后,宋朝成立,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执政方针,直接导致宋朝在对外战争上无比羸弱,负多胜少,最终被大元朝所取代。

元朝末年,又爆发了红巾军等大规模农民起义,朱元璋在起义中异军突起,从一个要饭的乞丐,最终挥师北上灭亡元朝,开创了大明帝国。

然而,好景不长,大明在立国两百余年后,依然没有逃过农民起义的打击,李自成等揭竿而起,大明朝也在内忧外患下宣告灭亡。

清朝成为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后,虽然也曾开创过康乾盛世这样的治世之景,但是最终也在太平天国轰轰烈烈的起义中,走向了苟延残喘的最后岁月。

细数过往的农民起义,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农民起义的几个特征。

首先是周期性,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几乎每隔两三百年就来一次,似乎就像老天爷约定好时间一样,到点就出现了。

其次,就是显而易见的节点性,但凡是统一了中原的大一统王朝,不管是汉族还是外族建立的,都难逃农民起义的打击。

而在中国大分裂的时期,比如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大规模农民起义都少见记载,似乎越分裂,人民就越安分守己。

再次,就是目标的一致性,几乎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有两个终极目标,第一,干翻皇帝,推倒王朝统治,第二,分田地,翻身做“地主”。

还有坚决性,我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往往都十分悲壮,不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天街踏遍公卿骨”。

而且在这些起义中,很少见到有大规模主动接受“招安”或投降的,这些起义的农民,都带着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勇气,不管打多久、不管战事多艰难,都要“干”到最后。

最后,中国农民起义还有一个特点:呈现的斗争时间长、斗争地域广。一旦掀起,就是全国性的斗争,而且,斗争的时间最短的都有四五年,长的甚至持续转战了十几年。

那么,中国的农民起义,为何会展现出这些特征呢?

2

只有中国历史上,才有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源于我国文明的特性。

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为何会呈现出上述的这些特点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农民起义的时代性,从定义上来说,农民起义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封建社会时代指的是我国从周朝首创分封制到清朝灭亡这一漫长的时期,但是,为了更好的研究中国的农民起义,我们有必要对这一定义进行更为细致严谨的解读。

封建封建,顾名思义就是封而建之,如果要通俗的讲,就是我打下了江山,但是江山太大了,我管不了那么多,于是我就把我的土地分封给我的宗亲子弟和功臣们。

你到山东的封地去建国,名字就叫齐国、鲁国,你到河北山西的封地去建国,名字就叫赵国、晋国,你到陕西去建国,名字就叫秦国。

你们是我的封臣,只需要给我纳贡,打仗时派出军队跟着我,至于你封地内的事情,你自己解决。

如果封给你的那块地太大了,你也管不过来,你还可以把你名下的土地继续进行划分,分封给你的族人和你手底下的小弟。

在这样的制度下,土地上的人口、牛羊等一切物资都属于领主的私人财产,而小领主又隶属于等级更高的领主。

但是严谨意义上的封建制度,在秦朝实现大统一之后,便宣告终结了,土地上的人口和牛羊等生产资料,不再隶属于领主,中国的农民,变成了欧洲历史上所称的“自由民”。

在秦以后,一直到清朝灭亡,中国社会真正实行的,其实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

有了这样的历史区间划分,我们接下来就可以对中国农民起义的几个特点进行一一解析。

首先,是中国农民起义的周期性特点。

这个特点其实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息息相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这一制度所产生的附生物。

由于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随着集权王朝进行统治的时间越久,普通百姓赖以为生的土地就会越来越向着高层贵族集中,直到土地资源的分配完全失衡,绝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大地主阶级的手里。

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也就失去了赖以为生的资本,为了生存下去,只好揭竿而起,掀起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

也就是说,中国的农民运动,本质上是一场社会资源再分配的运动,而这样的社会资源,在地大物博的中国所需的轮转时间,恰巧是两三百年罢了。

我们再来看中国农民起义的节点性特征,这其实也和中央集权制度有着莫大的关联。

从秦始皇开始,车同轨书同文,大统一的思想深入人心,全国统一制度、统一税率、统一管理,对于农民阶级来说,就是要富大家一起富,要穷大家一起穷。

当然,这是对大一统王朝而言,在四分五裂的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大家各有各的国君,各国有各国的制度。

而且还面临则外敌的压力,相对大一统王朝而言,大规模农民起义也就没那么容易爆发。

解答了周期性和节点性,我们再来解答目标的一致性。

其实这也是中央集权制度导致的,在秦朝之前,不是没有起义,但是由于当时农民或者奴隶是隶属于不同的领主的,大家的暴动,也仅针对自己的顶头上司。

但是到了中央集权时期就不一样了,在这样的制度下,全国老百姓都知道我们是天子的人,不属于某个诸侯或者某个官僚,是穷是富,都是天子缔造的制度一手造成的,斗争目标天然就达成了统一。

这是有了这个目标的一致性,才会衍生出斗争的坚决性、时间的漫长性以及斗争地区广这几个特点。

起义的农民都知道,造反是掉脑袋、诛九族的大罪,一旦举起义旗,除了干掉皇帝改朝换代,他们别无出路,因此,无论多么艰难,他们都必须斗争到底。

而且,由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全国的政策都是一样的,所以,一般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的时候,都是全国人民忍无可忍的时期。

并不存在哪个地方的农民特别拥护统治阶级,这正是中国农民运动斗争地域广的根源所在。

那么,为什么外国的农民起义很少见呢?

3

古代中国农民起义频繁,但其他文明的农民起义,却鲜见于史册。

在中国漫长的中央集权王朝时期,大规模农民起义屡见不鲜,每个大一统王朝几乎都要经受一次农民起义浪潮的考验。

但是,地球上的其他文明,却很少看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是为什么呢?

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却先明确比较对象,本文首先排除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两个地方都处于原始社会,根本不存在阶级的划分,更别谈什么农民起义了。

我们主要拿近代文明的策源地欧洲和东亚邻居日本作比较。

翻开历史书,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文明和我国的文明发展,有着天壤之别,特别是在社会制度的演变上。

严谨意义上的封建制度,在我国仅存在于秦朝以前,秦朝以后直到清朝灭亡,我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但是欧洲和日本这两个文明就不一样了,欧洲自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就进入了千余年的封建时代,也就是如今人们所说的“中世纪”。

而日本自从大化改新进入封建时代后,更是直到明治维新才走向中央集权,这段过程长达一千二百多年。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国家的封建制度,是严谨意义上的封建制度,也就是完完全全建立在封而建之的基础上的。

欧洲的君主将领土分封给伯爵、勋爵们,这些贵族又把土地继续向下分封,赐给一些骑士和大农场主,在日本,天皇则把各大宗族势力看做自己的藩屏,把领土分封给他们,让他们做大名、守护。

在这种分封制度下,土地连同人口一起,被划归给了领主,小领主则效忠于更大的领主,大领主则向君主效忠,君主则更像是一个甩手掌柜。

因此,他们形成了和中国有显著差异的社会阶层,在欧洲是君主、贵族、骑士、农奴,在日本则是天皇、大名、武士、农奴。

最底层的农民,根本没有上升的机会,祖祖辈辈都只能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处。

于是,就能看出两种不同文明下,农民运动的差异。

第一,是因为阶级分化导致的斗争观念不同。欧洲和日本实行的是完完全全的封建制度,土地和人口隶属于各自的领主,而不是像中国那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就导致了即使农民有了反抗的想法,也仅限于反抗自己的顶头上司,要么是骑士或者武士阶层,要么就是领主。

而各地领主管各家的事,领主有权调整自己领地内的税收等各项管理制度,这就导致了领主们的统治手段各异,有的狠毒。有的开明。

于是,农民在反抗的冒险选项下,还可以逃亡。这就导致了欧洲和日本很难发生什么大规模农民起义。

另外,中国的中原王朝,汉地十三省语言相通、文化同源,农民一旦起义,很容易就蔓延至全国各地,形成大规模运动。

但欧洲境内河流密布,而且流向大多自北而南,天然的将欧洲分割成几大块,日本国境内的山地则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国土面积,各地区也相对较为封闭。

这就导致欧洲哪怕爆发农民起义,也是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内活动,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全国性斗争。

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农民自古有着强烈的抗争精神,否则也不会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他们很少乐天安命,更不会在受到压迫时逆来顺受,而是奋起反抗。

这种不服输、不认命的精神,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轻易不会磨灭的。

但是欧洲和日本就不同,长期的封建统治使得他们的社会阶级固化,接受了奴隶生来就是奴隶,农奴祖祖辈辈都将是农奴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也弱化了他们农民阶级的斗争意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