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几乎没有人去伪造虎符,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虎符不容易被伪造

所有的虎符都分为两半,一半在君王手中,一半在调兵所在地的将领手中。

需要调兵时,由使者或将领拿着君王手中的那一半虎符,调兵时,有专门的将领来查验虎符的真伪,当两个半边虎符能够完全吻合在一起,才会同意调兵。

虎符这东西不是批量生产的,而是像做样品那样专业生产的,任何两个地方的虎符都不相同,所有的虎符都是唯一的。

打个比方,你想调洛阳的兵,就得用洛阳的虎符,你想调西安的兵,就得用西安的虎符,一个虎符不能调动两个地方的兵。

如果你要伪造虎符,你必须有虎符的原样,否则你怎么可能伪造出一模一样的虎符?

如果你手中有虎符的原样,那你又何必要伪造?

虎符分为左右两半,一半在帝王手中,一半在将领手中

就算是技术再高明的工匠,也很难通过记忆去伪造,这个东西必须摆在那里,让所有的尺寸、花纹、刻字、大小都对得上才行。

到了汉朝时期,两个半边虎符是从有字的地方剖开的,这就相当于防伪技术了,但几有一丁点地方对不上,也会被人认出来的。

如果没有见过虎符的人,你连虎符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即使是伪造虎符,那也是经常跟军队打交道的人才有可能。

就算是有人拿着真的虎符趁调兵的时间间隙去伪造,那个时间也是来不及的。

如果你要伪造一套(2个半边)完整的虎符,那原来的虎符你如何处理?而且会让掌管虎符的人起疑心。

虎符左右两半要完全吻合

二、伪造虎符费时费力,而且作用不大

《史记 齐悼惠王世家》:齐王既闻此计,乃与其舅父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阴谋发兵。齐相召平闻之,乃发卒卫王宫。魏勃绐召平曰:“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而相君围王,固善。勃请为君将兵卫卫王。”召平信之,乃使魏勃将兵围王宫。勃既将兵,使围相府。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乃是也。”遂自杀。

吕后去世后,诸吕作乱,齐王刘襄想要征发郡国之兵讨伐诸吕,但调兵的虎符在朝廷之中。

齐王于是和他的舅父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暗中商议谋划出兵。

齐国相国召平听说了这事,就发兵护卫王宫,魏勃欺骗召平说:

大王想发兵,可是并没有朝廷的虎符验证。现在相君围住了王宫,这本来就是好事。我请求替您领兵护卫齐王。

召平相信了魏勃的话,就让魏勃领兵包围王宫,结果魏勃领兵之后,竟派兵包围了相府,最终齐相召平自杀而死。

虎符不是调兵的唯一凭证

齐王刘襄起初无法调动齐国军队,但齐国国相召平不需要虎符就能调动军队,因为刘国国相是汉朝朝廷派驻和任命的,诸侯国无权干涉,国相自然忠于汉朝廷。

齐国相召平没有虎符能调兵,魏勃通欺骗召平后,没有虎符也能调兵,甚至还能包围召平,说明虎符调兵并不是绝对唯的,很多时候不用虎符也能让军队听令,那又何必去伪造虎符呢?

后来齐王刘襄起兵,也不需要朝廷的虎符,直接就调动了,很多人时候,古代就是人治,只要人际关系搞好了,照样能调动军队。

《史记 东越列传》:至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食尽,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上曰:太尉未足与计。吾初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乃遣庄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太守欲距不为发兵,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

汉武帝时期,闽越攻打东瓯,东瓯向汉朝求援,汉武帝最初问太尉田蚡建议不救。

庄助建议救援,汉武帝说:

大尉的主张不值得商议。我刚即位,也不想拿出虎符从郡国调动军队去打仗。

要注意了,汉武帝想救援东瓯,但又不想用虎符从郡国调兵,汉武帝大概是担心虎符拿出去了会引发动乱吧,于是他就派遣庄助拿着符节到会稽去调兵出征。

没有虎符也能调兵

会稽太守没有看到虎符,不给庄助调兵出征,庄助就杀了一位军司马,明白地申明皇帝的旨意,会稽太守才发兵从海上去救援东瓯。

看到了吧,庄助没有用虎符也调到了兵,这可是汉武帝的命令,打破了调兵需要虎符的传统,没有虎符也能调动军队,说明虎符并不是调兵的唯一凭证。

汉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七个诸侯国起兵反抗汉朝,原本这些诸侯国的兵需要汉朝的虎符才能调,现在诸侯王造反,七国的兵如果不听命令就会被杀,根本用不着虎符。

真正想造反的人,只需要搞定军队就行了,有没有虎符关系不大。

既然不需要虎符都能调到兵,何必这么麻烦去伪造虎符。

三、虎符之外的凭证

调兵的信物不仅仅只有虎符,还有帝王的诏书和羽檄。

《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上曰:非若所知!陈豨反,邯郸以北皆豨有,吾以羽檄徵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独邯郸中兵耳。吾胡爱四千户封四人,不以慰赵子弟!

刘邦用羽檄调兵

陈豨造反的时候,刘邦征集军队平叛,刘邦到赵地后,问周昌有没有人能带兵打仗的,周昌推荐了四个人,刘邦召见了这四人,开始一通大骂,然后封这四人为将,并给予一千户的食邑。

身边有人问刘邦,这四个人没有功劳,为什么分封?

刘邦说:这就不是你们所能了解的了!陈豨反叛,邯郸以北都被他所占领,我用紧急文告来征集各地军队,但至今仍未有人到达,现在可用的就只有邯郸一处的军队而已。我何必要吝惜封给四个人的四千户,不用它来抚慰赵地的年轻人呢!

刘邦的话说到一点,他曾用羽檄来征集各地的军队,但没有人到来。

刘邦可是皇帝,他召集军队并没有用虎符,而是用羽檄,这是一种特殊的军事文书,其上插上鸟的羽毛以示紧急,下面的人看到鸟羽就知道必须迅速传递。

这种羽檄一直从汉朝使用到宋朝,也是用来召集军队的,跟虎符作用一样。

《晋书 列传 第六十章》: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 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 东市,岂不痛哉!

高平陵政变时,大将军司马鲁芝劝曹爽说:

将军您处在伊尹和周公旦的位置,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拉一条狗都不可以了,更不要说统领人。如果挟天子保住许昌,倚仗帝王的威仪,以羽檄召集全国的军队,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个决策而束手待毙,那不是想去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心吗?

古代没人伪造虎符

这说明三国时期也能用羽檄召集全国的军队,而不需要兵符。

除了羽檄之外,皇帝的诏书也能调动军队,诏书甚至可能详细记载调动军队的事由与细节,也会记载来前调动军队的将领名字与官职,配合虎符一起,或者单独使用。

比如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信陵君偷盗了魏王的虎符,然后找晋鄙要兵权,晋鄙查验了虎符的真伪,确定是真的虎符,但仍然怀疑信陵君的行为,主要原因就是没有魏王的诏书。

既然真的虎符都有可能调不动军队,何必又去伪造一个假的虎符来调动军队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