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取代战列舰以来,一直是海军的核心装备,目前已成为大国综合国力的象征和国防威力的缩影,作为远洋巡视,远距离机动的大型作战平台,航母战斗群不但具有强大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攻击力量。

其中,美国的航空母舰技术领先全世界,并且是长期领先全世界,美国建造了10艘10万吨级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超级航母,无论是吨位还是数量都是全球第一。美国现在最新的福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高达12万吨,可搭载包括F-35C联合攻击战斗机等第四代隐身战机、无人战斗机在内的75架飞机。它采用电磁弹射器和先进拦阻装置,日出动舰载机270~310架次,可持续6天。是未来几十年美国海军的核心装备,并引领着未来航母的发展方向。



那么击沉一艘美国航母究竟有多难呢?

面对来自空中、海面、海岸和水下可能的威 胁,航母战斗群通常采用空舰一体化和密切协同的远、中、近三层防御火力配系。

第一道为外防区:主要用于大纵深攻防, 一般距离航母 180— 400公里以上, 由预警机、舰载攻击机、战 斗机、侦察机、舰载相控阵雷达系统和攻击型核潜艇组成, 主要任务是:负责对空中、水面、水下进行搜索, 一旦发现敌情, 要在敌发射远程反舰导弹之前将其摧毁。这种攻击型的积极防御构成了航母战斗群的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区为内防区:主要用于航母战斗群的区域攻防, 一般距离 45— 180公 里,在外防区各种兵力兵器的配合下, 舰载雷达、声纳系统和 几十架直升机负责对突破第一道防线的目标进行搜索和跟 踪, 同时使用远程巡航导弹、反舰导弹、防空导弹和反潜水雷 等对来袭目标进行拦击。

第三道防区为近防区:是最后一道防线, 主要用于自卫,航母和其他护航舰艇主要使用电子战系 统和战术导弹、水雷、舰炮等中近程武器,对突破第一、二道防 线的来袭目标进行干扰和截击。 这种大纵深、多层次、远中近、高中低多道设防的防御作战配系, 使航母很少受到攻击, 自下而上能力大大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航空母舰 进行了近 40余次大小规模的战争和武装冲突, 没有一艘航母 被击沉或遭重创。 这充分说明了航母战斗群的防御火力配系是非常有效的。

而美国装备的航母,抗打击能力更是超强。以尼米兹级航母为例,为了防护鱼雷和水雷的攻击,尼米兹级航母水线以下的舰体,沿着船舷两侧逐一布置了六道防鱼雷隔壁,形成了五个防鱼雷隔舱。而航母底部布置了一条平行隔壁,形成了两个防水雷隔舱。

全舰由横隔壁和纵隔壁组成了2000道水密舱。这些水密舱由计算机控制,当航母外侧被击穿漏水时,破洞周围的水密舱将自动闭合,防止海水灌入其他舱室,这些水密舱储备的浮力足以支撑航母不沉没。航母内部进水后,航母上的抗倾覆注/排水系统根据受损航母稳性状况,自动进行排注水工作,20分钟内可将倾斜舰体矫正15°。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航母编队可以纵横四海的原因,那中国DF17为什么会成为制胜利器。

我们要知道,如果要破坏航母,共有三种方法,第一种就是以破坏对方的电子信息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使航母编队体系被破坏,让各编队变成“聋子”和“瞎子”,这样航母自然就失去了打击能力;第二种也差不多,不过使用的是电磁脉冲弹,来毁伤或者损坏一些通信系统或指挥作战系统。第三种就是直接攻击航母关键部位,使其失去战斗能力。例如,直接攻击对方的飞行甲板或“航母大脑”舰岛,只要破坏了航母的飞行甲板,使舰载机不能起飞,航母就失去战斗力,整个编队就瘫痪了。

而中国DF17就可以做到突破防御网,重创航母,DF17 是东风家族中的突防利器,作为中国陆防打击的中坚力量,它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化的高超音速乘波体滑翔武器。



东风-17高超音速弹道导弹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从地面发射的高超音速战术导弹,有效射程超过1000千米,战斗部是DF-ZF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

乘波体高超声速滑翔弹头的优势在于可利用其高超音速滑翔飞行的能力,进行类似于“水漂”式的特殊弹道飞行,令传统反导弹系统几乎无力推演计算其具体位置,从而突破反导弹系统的拦截,因此,其能够躲避世界上现有反导导弹的拦截,其在临近空间进行高超声速飞行时让其具备优秀的纵向机动能力外,还具备有很强的横向机动能力,因此这种导弹能够在必要的时候,绕到目标后方从目标后部进行攻击,除此之外,DF17在飞行过程中,能够转换攻击目标,从而极大地增加敌对国家的防空设施拦截难度。这样一来,敌方也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拦截或者规避。因此DF17也被称为“航母杀手”、“所有反导系统的噩梦”。



美国专家更是感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拦截这个武器的能力。”所以在面对美国航母时候,中国DF17将成为制胜利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