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国神人诸葛瑾,为什么没有受诸葛亮的影响,一直被孙权重用?这段在三国历史中颇具独特性的故事,似乎揭示了一位军事谋略家与其亲属之间的复杂关系。诸葛瑾究竟是如何在诸葛亮的阴影下独树一帜,展现出独特的才智与政治手腕?

一、初掌大权,用心经营 196年,孙策在攻打章陵途中遭遇刺杀,年仅26岁的孙权接替兄长掌管江东大业。此时,他面临的形势极为不利——北有强大的曹操,西边刘表死后荆州群雄并起,南边刘备势力坐大。 孙权心知要稳固江东根基,必须引进人才。他首先遵循孙策遗命,待张昭如师,重用周瑜、吕范等旧臣,又广纳贤才,招揽文武官员。籍此得力助手,从容应对外来威胁,内政军事大权得以巩固。

这一时期,孙权的心态始终如一——不骄不躁,深谋远虑。他明白,要想在群雄棋局中立足,必须练好内功,打牢基业。于是他一边经营人脉,一边安抚江东豪强,稳步推进事业。 面对北方曹操的压力,孙权暂时隐忍让步,表面上臣服于曹氏,实则暗中积蓄实力以求发展。如此稳扎稳打、深思熟虑,为后来赤壁一战立下了决定性基础。 孙权出生在乱世之际,自小历尽坎坷,他的父亲孙坚就是在与吕布决战时中了埋伏而阵亡的。因此孙权从小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也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年少时的孙权见证了光辉短暂的孙策年代。他的兄长孙策是一位军事和政治天才,短短数年内就在混乱的江东之地打下稳固基业。但孙策的死亡让这一事业陷入危机。那个时候,孙氏手下虽然还有张昭、周瑜等有才之士,但国内外仍是群雄割据、局势混乱。 这时 26 岁的孙权接过兄长的衣钵,肩负起整个江东事业的重担。他首先安抚了内部,让老臣和新人各司其职。在外交方面,他表面臣服于曹操,暂时压制北方的威胁。同时招揽人才,壮大自己实力,为日后赤壁一战做准备。孙权用心经营,稳步推进,使还在起步阶段的东吴有了扎实基础。

二、赤壁奇袭,立下汗马功劳 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侵,意图吞并东吴。东吴内部将领对此也意见不同,或主战或主降。此时孙权果断决心与刘备联盟,趁潮水退去之机在赤壁发动奇袭。 在扬州城断后之战中,孙权更是与随从武将深入敌阵与曹兵短兵相接,连斩数人。在诸葛瑾的计策配合下,最终全歼敌军,获得大捷。 此役可谓孙刘联军与曹军的激战正面交锋。面对曹军的步步紧逼,联军也陷入几番危机。在最关键时刻,孙权亲自督战鼓舞士气,这对赢得胜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赤壁之役,东吴大胜,曹操只得退兵北上。这标志着三国鼎立形势的奠基。 其时,周瑜、黄盖的战功无人可比。但作为东吴主公的孙权,也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特别是他在战前的果断决策和进取心态,为这场胜利立下先决。面对内部意见分歧,他果断选择与蜀汉联盟对抗北伐大军。这显示出他与年少时期的稳扎稳打不同,在机遇来临之时会果断出击的胆识与魄力。

三、用人无私,集英豪之才 赤壁大捷之后,天下形势明朗,曹、刘、孙三家鼎立。而在三国中,东吴的实力也蒸蒸日上,国力渐盛。这其中,与孙权识人用人的策略分不开。 他用人从不拘泥门第和出身,也不计前嫌,惟才是举。正因为如此,许多英才前来投奔,为东吴效力。甘宁、陆逊等当时顶尖的统帅级人才,都得到孙权的重用和扶持。

孙权待人也恩威并施,对心腹谋士信任有加。如面对张昭等人对诸葛瑾的猜忌时,他也表现出坚定信任。这使东吴上下一心,形成合力。许多大臣也为了报答孙权的知遇之恩,克尽忠心效力。 可以看出,孙权的胸襟广阔,用人政策开明,这也为东吴积聚人才提供良好氛围,使国力蒸蒸日上。当然,孙权个人的识人用人的能力也属一流,这是东吴鼎盛的重要保证。

四、治军严整,立威武之军 孙权不但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精通军事谋略,治军有方,将东吴军队打造成一支纪律严明、作风铿锵的“武勇之师”。这也奠定东吴在战场上连战连胜的基础。 在建安十三年与曹操争夺江东之战中,孙权就展现出色的用兵才能。他采取积小胜为大胜策略,以精锐水军屡次击败北伐军队。

其中在濡须口大战中,孙军旗帜鲜明、步调整齐,将领文官也整肃侍立,军容十分雄伟。这给曹操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立下东吴军威武的口碑。 东吴军队之所以能有如此风采,正源于孙权自身的军事才能和治军方略。他整顿军规、严明纪律,将兵将相得益彰,配合默契。同时善用各路英才所长,实行立体化指挥。这些做法使军队战斗力大幅提高,屡建奇功。

五、权变骄奢,大业衰落 然而,晚年的孙权逐渐骄奢淫逸,大肆挥霍,终至家破人亡。这与他初期为政宽厚、励精图治的态度截然不同,堪称政治生涯的滑铁卢。 孙权夺位后,长期处于动荡局势中,精力过度消耗,加之功业日益鼎盛,终至不复当年那般审慎果决、深思熟虑,而变得骄奢自大。这直接导致东吴国力衰落,被西晋所灭。

具体来看,晚年孙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勤政爱民,而是沉溺于女色、酒色之中,疏于政务;其次,他也不再那般宽厚任人才,而是多疑猜忌,置谋士于死地。这两个变化直接影响朝政素质和军心民心,使得东吴步入下坡路。这也印证了“盛极必衰”的历史定律。 当然,也有学者分析这与东吴国力过盛也有关系。鼎盛时期的孙权由于功业日进,自然也就骄奢自满,不再保有那种危机感和谨慎作风。这也成为日后失败的诱因之一。然则人生终局如此,实在令人唏嘘。

结语:功成不必在我 孙权一生最终未能如刘备、曹操那样称帝,但他建立的东吴一度鼎盛,是三国时期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孙权之所以能成就这样的业绩,关键在于他有远大抱负,又懂得顺应形势、稳扎稳打。 当然,他晚年的失败也再次证明,盛极必衰,强权更替是历史潮流。然而对于这个在动荡年代历尽艰辛而最终步入巅峰的人来说,他已经实现了足以载入史册的伟业。这也是孙权一生最终的写照。 对于孙权这个人物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有人赞叹其英明神武、治军有方,也有人批评他骄奢民疾。笔者认为,作为乱世枭雄,孙权的成功与失败都在正常范围内。 他初期经营得法,中期建功立业,晚期失败衰败,这都符合他个人的历史局限性。凡人谁能终生不败?能否长期运筹帷幄,最后关头收放自如?这已经超出个人范围,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进程和群体博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