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系列谈13

□周永根【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学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指示精神为湖南解决民生痛点堵点、维护社会稳定指明了努力方向和提供了根本遵循。

1.解决民生痛点堵点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解决民生痛点堵点、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对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首先,解决民生痛点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政府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民生问题,能够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增进民众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期发展。其次,解决民生痛点有利于提升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只有推动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医疗卫生服务普及化、就业机会公平分配等民生福祉,缩小贫富差距,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再次,解决民生痛点有助于增强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公信力。政府通过倾听民意、解决民生问题,能够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提升政府的执政合法性,形成政府与民众之间密切的互动与沟通,共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2.解决民生痛点堵点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是动力,我们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解决民生痛点堵点的根本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围绕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基本民生保障等现实问题着力攻坚克难、改革突破,并取得了非凡成就。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巨大变化,民生领域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矛盾反映最集中的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未减少,反而变得更加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改革的关键在于突出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是解决最突出的问题,这一原则是谋划改革的根本遵循。历史告诉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民生领域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集中精力解决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确保改革举措能够针对主要问题和关键领域,着力解决民生矛盾和问题。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改革必须紧密围绕人民群众的利益,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采取具体措施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痛点和难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改革过程中,落实是关键,也是难点所在。改革需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和实际成效来体现。要将改革的蓝图细化为具体的举措,抓住最突出的问题,一项项推进改革任务。党员干部应当成为改革的推进者和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敢于啃硬骨头,直到抓出成效。

3.解决民生痛点堵点要突出问题导向

在解决民生痛点和堵点问题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是关键。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民生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民生领域涌现出诸多新问题新挑战。比如,少子化现象给教育领域带来的新挑战,造成的当前部分幼儿园关停以及未来义务教育资源供给过剩问题;生育率陡降给产科儿科带来的关停潮现象和医疗资源过剩及不均问题;老龄化深度加深给老年人服务带来的服务不足和可达性不优问题;新冠疫情冲击造成不同行业和职业的结构性转变、就业形势严重分化而带来的突发性就业困难,等等。我们要精准研判民生领域的新形势,针对新现象,找准新问题,采取新措施,解决新问题。

新问题新挑战客观要求制定新政策、采取新措施以有效应对。一方面,要深入调研和精准识别问题本质,确保解决方案能切实回应民生现实需要和公众关切。例如,面对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滑而导致的产科儿科关停问题,要调整优化规划标准以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整合延伸产业链以推动产科儿科高质量发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提高医疗资源配置适应性,加强教育培训以助力医护人员转型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在政策制定中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和诉求,同时加强政策的实施监督,确保政策措施能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基于问题导向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和措施,才能避免政府行为的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真正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生活问题,提升政策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增强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与支持,共同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