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陈奇锐
界面新闻编辑 | 楼婍沁

受益于逐渐恢复的国际旅行,日本多家百货公司业绩均在近期快速增长。但在中国市场,日系百货却频频出现在关门闭店的新闻之中。

近期在微博和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有网友表示上海南京西路梅龙镇广场将在未来几年关门重装,而开在商场内部的伊势丹百货将在2024年合约到期后停止运营。

界面时尚分别致电梅龙镇广场和伊势丹百货进行求证。双方均表示目前仍在正常营业,尚未收到任何与停业相关的消息,消费者此前积累的会员积分也可以正常使用。

但对于许多听闻相关传言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对关店的态度是“惊讶却也在意料之中”。日系百货在中国市场早就已低迷已久。

伊势丹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日系百货品牌之一,第一家店是1993年开业的上海华亭伊势丹。在消费环境尚未多元且国际旅游还未爆发的时代,伊势丹从货品到运营模式上,为当时的中国消费者提供了难得的国际化渠道。

在2006年,母公司伊势丹集团曾发布《伊势丹集团新十年发展规划》,计划在未来10年内在海外投资开设20家分店。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市场便是这份规划中的重点关注对象。这份规划发布的前后几年,伊势丹扩张到了成都和济南等城市。

但2007年济南伊势丹百货在仅开业2年便停业后,伊势丹在中国便陷入到了节节败退的状态。

2008年,内地首店上海华亭伊势丹百货关门结业;到了2013年,沈阳伊势丹百货也停止运营。而在2022年,伊势丹在成都的两家店也全部停业。如今伊势丹在中国大陆仅剩下4家门店,1家位于上海,3家位于天津。

而诸如高岛屋和伊藤洋华堂等其它日系百货,近年在中国市场的生存空间也在不断被挤压。上海高岛屋百货曾在2019年6月宣布即将退出中国,但在得到业主公司和相关部门的协助后又表示将继续经营。但在大众点评和社交媒体上,冷清仍然是最常见的形容词。

曾经在1997年就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伊藤洋华堂也在不断关店。它在北京市场已经由10多家店关闭至最后一家。即使是在福地成都,伊藤洋华堂也在收缩经营网络,运营了25年的春熙路门店在2022年正式停止运营。

如今在中国市场表现突出的日系百货品牌,只剩下宁波阪急百货。但由于其定位以销售奢侈品为主,在一众进入中国市场的日系百货品牌中只能属于个例。而它的成功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过去日系百货以原汁原味的日本品牌作为卖点,但如今消费者显然更喜欢那些能够传递出普适性价值的国际化品牌。

中国百货行业长期承压,则是让日系百货品牌败走的大环境因素。从2012年开始,传统实体零售业逐渐受到电商以及新型购物中心业态的冲击,许多在国内发展多年的百货品牌此后都进入了关店潮。

跨境电商打破了信息壁垒,消费者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在电商上直接购买来自日本的产品。而出国旅游的火热,则让日系百货作为国际化消费“中介商”的作用逐渐失色。在价格和渠道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选择离开。

此前界面新闻曾报道,部分日系百货品牌只是简单地将日本经营理念照搬到中国,缺乏本土化的意识,缺乏对客群的理解和对本土传播手段的认知。即使这些百货想要改变,也常常会受制于日本高层,最终以不温不火的妥协式转型收场。

在日本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下,拓展海外市场已经成为许多日系百货近年最重要的发展策略之一。东南亚国家是最新的业务重点,但中国市场也没有被放弃。例如,由三井不动产开发的品牌“啦啦宝都”便在2021年进入上海。

在此之前,在三井不动产已经参与了“杉井奥特莱斯广场·宁波”的建设。其在公告中表示,计划在未来继续扩大在中国的商业设施业务规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