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庶和水镜先生司马徽两人的大力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卧龙先生诸葛亮,任命其为军师。诸葛亮足智多谋,出山之后,为主公刘备出了许多计策,大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诸葛亮出山第一计,却不是火烧博望坡,也不是火烧新野,而是给刘琦出谋划策,让其守江夏。人们当时不知诸葛亮的这一计有什么奥妙之处,在半年后,才知其用意。


       刘琦是荆州牧刘表的长子,但是却被刘表之妻蔡氏厌恶,还有性命之忧。刘琦听闻叔父刘备刚刚得到军师诸葛亮,于是想请教诸葛亮,求教救命的计策。诸葛亮以这件事乃是刘琦的家事,不便参与为借口,拒绝为其出谋划策。无论刘琦怎么求诸葛亮,诸葛亮铁了心,不给刘琦出主意,还准备离开。刘琦不满,认为诸葛亮既然不肯给他出主意,为何还要离去?诸葛亮只能继续坐着,刘琦道:“我有一本古书,但是不知道是啥时候的书了,请先生帮忙看看。”
       诸葛亮对古书非常感兴趣,于是询问此书在哪?刘琦于是将诸葛亮带到楼上,但是他却没有给诸葛亮古书看,而是哭泣着跪拜诸葛亮,请求给他出个主意,救他一命。诸葛亮听了之后,脸色变了,准备下楼离开,但是此时梯子早已被刘琦下令撤去,诸葛亮下不去了。


       诸葛亮依旧不想给刘琦出主意,并以“疏不间亲”为借口。刘琦于是拔剑欲自刎,因为如果没有诸葛亮出主意,他迟早都会死去,还不足现在自杀,免受其辱。诸葛亮被逼得急了,只能给公子刘琦说了一个申生和重耳的典故。只要是对历史有一些兴趣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此二人,也知道这个典故,核心就是“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刘琦听后,恍然大悟,已经知道该怎么办了。当时江夏太守黄祖在和江东孙权的作战中,刚刚阵亡,暂时还没有新的江夏太守。刘琦如果向刘表申请守江夏,效仿重耳,外出避祸,等待将来生变。
       刘琦于是向父亲刘表请求守江夏,为父分忧。刘表是一个没注意的人,他于是询问刘备意见。刘备知道前因后果,自然不会拆台,于是适当偏向刘琦说了几句话。刘表便任命刘琦为江夏太守,令其带领三千士兵前去江夏上任。


       大家认为,诸葛亮给公子刘琦出主意,只是单纯为其解决了一个问题。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诸葛亮另有深意,半年后才知其用意。
       当时刘备依附刘表,在新野县驻扎。但是公元208年的时候,曹操大军南下,兵锋直指荆州。荆州牧刘表得知后,怒火攻心,病倒了,很快病重,一命呜呼。刘表病逝后,继任的刘琮归顺曹操,而刘备却不愿归顺曹操,只能逃亡。由于刘备爱民如子,因此有十余万军民跟随。


       此时,军师诸葛亮未雨绸缪,他派关羽和孙乾两人带着五百士兵,前往江夏,向公子刘琦求救,令其带着军队,两军在江陵相会。
       刘备逃难大军来到当阳长坂坡的时候,被曹操大军追上,他抛妻弃子,几乎独自一人逃走。幸好有赵云救出刘备的甘夫人和小阿斗,又有张飞断后,刘备才勉强逃过一劫。但是曹操大军在识破张飞在长坂桥的“空城计”后,火速追赶刘备残兵败将。刘备看到追兵到来后,急得快哭了,说道:“前有
       大江
       ,后有追兵,如之奈何?”


       在此关键时刻,关羽带着一万军队突然横空出世,拦住曹操大军。曹操惊慌失措,大呼:“又中诸葛亮之计了”,于是匆忙撤退。关羽在追杀曹操军队十几里之后,便返回,和刘备相见。不久,刘琦也带兵赶到,和刘备军队合兵一处。刘备才算逃过一劫。
       试问,如果没有诸葛亮给公子刘琦出主意,令其外放江夏,在刘备兵败当阳长坂坡的时候,谁能来救援。
       结语
       诸葛亮给公子刘琦出主意,让其去江夏,看似被刘琦逼迫,不得已才为其出计,实际上他另有深意,在半年之后才为人所知,刘琦带着援军接应刘备残兵,刘备才转危为安。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