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你还没有长大,还要继续成长。
什么时候你能体会到刘备的成功是多么不容易时,才会成熟了。
不要用什么仁君、伪君子来评价政治人物,在政治人物眼中,道德不是问题,政治成就才是问题
但刘邦却是很好地把道德与政治结合在一起,他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水平与道德水平堪称同时代的顶流。
说刘备是伪君子,无非就是说他取荆州和益州的事。
《三国志 先主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 《三国志 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臣松之以为表夫妻素爱琮,舍适立庶,情计久定,无缘临终举荆州以授备,此亦不然之言。
裴松之在《三国志》的注解中说刘表病重时,曾准备把荆州托付给刘备。
刘表对刘备说:我的儿子没有才能,而诸将领也不景气,我死之后,你可统领荆州。
刘备说:你的儿子很贤能,不要忧郁你的病。
周边有人劝刘备听从,刘备说:此人(刘表)待我很好,如果我听了他的话,那人们会轻视我,我不忍心这样。
裴松之的意思是:刘表夫妻喜欢刘琮,舍弃长子立庶子,早就定下来了,不可能会把荆州托付给刘备。
就连裴松之都不相信刘表会把荆州托付给刘备。
说实话,刘备对刘表已经仁至义尽了。
刘表去世时,刘琮顺利继位,刘备没有干涉。
刘琮继位后,直接举荆州投降曹操,刘备压根都不知道。
《三国志 先主传》裴松之注引孔衍汉魏春秋曰:刘琮乞降,不敢告备。备亦不知,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琮令宋忠诣备宣旨。是时曹公在宛,备乃大惊骇,谓忠曰:"卿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引刀向忠曰:"今断卿头,不足以解忿,亦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遣忠去,乃呼部曲议。或劝备劫将琮及荆州吏士径南到江陵,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
等曹操大军南下到达宛城时,刘备才知道曹操来了,然后刘琮才派了一个宋忠的人告诉刘备,荆州已经投降了。
刘备非常生气,对着宋忠说道:你们做出这种事情,不早告诉我,如今大祸将到才说,岂不是太过分了。
刘备拔出刀指向宋忠说:砍了你的头,也不足以消除我的愤怒,大丈夫也耻于在离别之时还要杀死你们这种人。
于是刘备放走了宋忠。
有人劝刘备劫持刘琮及荆州官员到江陵城,刘备回答说:刘表临死前曾托我照顾他的遗孤,背叛誓言,这不是我的行为,死后还有何面止见刘表!
看到没有?刘琮投降曹操不早告诉刘备,再晚一点说的话,刘备都有可能被曹操俘虏了,刘备当时确实很生气,刀都拔出来了,但也没有杀宋忠。
刘琮不仁,刘备可没有不义。
《三国志 先主传》: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刘备率军南逃时,经过襄阳,诸葛亮劝刘备攻打刘琮,就能占据荆州,这可是隆中对战略规划,必须要夺取荆州。
但刘备说:我不忍心啊。
刘备终究没有对荆州下才,很多人以为刘备虚伪,明明很想夺取荆州,却要说出不忍心的话,这就是虚伪。
以笔者来说,这可不是虚伪,这是是刘备政治家心态。
根本原因是刘备在乎民心。
刘备如果直接上手抢刘琮的荆州,先不说能不能成功,就说这种行为,会不会让荆州百姓反感?
肯定会。
刘备一直在乎的就是民心,他每到一地,最喜欢做的就是争取当地百姓的民心支持。
刘备南下逃往江陵时,刘琮身边有不少人跟随刘备一起南下,到达当阳时,有十余万人,辎重车辆有数千辆,一天只能走十余里地。
有人劝刘备舍弃这些人,快速到达江陵,否则曹操的追兵一旦到了,就没法抵抗。
刘备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
成就大事一定要以人为本,现在人家归附我,我怎么忍心弃他们而去呢?
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就是刘备发明的。
刘备作为政治家,他的硬件条件太差了,此时的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孙权已经占据江东六郡,而刘备还是没有寸土之地。
但他并没有失去理智,也没有胡作非为,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此时刘备的行为:
君子爱地,取之有道!
刘备很想要荆州,但他不能随便取,不能违背道德,而是要有理有据地取。
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打得大败,十余万百姓辎重也被曹操抢走了,也未能如约到达江陵,反而逃往夏口投靠刘琦了。
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刘备好不容易聚集了十余万百姓和数千辆的辎重,就这么丢了?
刘备后悔吗?并不后悔。
之后就是赤壁之战,刘备与孙权联合打败了曹操,然后刘备南下,夺取了荆州四郡,此时刘备才真正拥有部分荆州地区。
最重要的是:刘备是从曹操手中夺取的,因为刘琮已经投降曹操了,荆州属于曹操了,刘备才打的荆州,他没有对不起刘表。
如果这也叫虚伪,那三国就没有正人君子了。
《三国志 庞统传》:冀州牧刘璋跟刘备在涪县会面,庞统建言说:“趁着这一次会面,可以抓获刘璋,这样将军不需要兴师动众,也能占据益州了。”刘备说:“刚进入他人地盘,恩德威势还没有建立,不能这样做。
刘备夺取益州也是类似的道理,在入川后与刘璋会面前,庞统就劝刘备趁机扣留刘璋,这样很快就能夺取益州,不需要兴师动众。
刘备以恩德威势还没有建立为由拒绝,其实就是民心的问题,刘备不希望自己的人设倒塌,仍然要维持仁厚的形象。
庞统从军事上考虑,只要生擒了刘璋,益州就唾手可得,刘备是从政治上考虑的,益州要夺,但不能失民心。
至于后来庞统战死,那不是刘备的本意,也出乎刘备的意料之外,刘备并不希望庞统被杀,他缺少的是谋士,庞统之死是个意外。
刘备与刘璋的决裂是因为张松被杀而导致的。
刘备受刘璋邀请来攻打张鲁,但刘备食言了,并没有攻打张鲁,而是留在当地招揽民心,然后又制造要回到荆州协助孙权的假象,企图制造事端。
结果张松坐不住了,给刘备写信联络,被张松的哥哥告诉刘璋,说张松与刘备私通,刘璋杀了张松,刘备以此为借口向刘璋开战。
虽然这个理由也站不住脚,但作为政治人物来说,刘备的表现已经很仁义了,明明可以生擒刘璋的,但刘备放弃了,弄得要用战争来解决问题,持续几年的战争死了多少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备没听庞统的话确实错了。
但这并不能说刘备是伪君子,只是刘备作为政治人物,他做事需要考虑政治后果,他是以政治眼光来夺取荆州和益州的。
在政治上,没有君子和伪君子之说,很难用道德来衡量政治人物。
李世民杀兄逼父,在道德上是大逆不道的,但在政治上他是个好皇帝,从谏如流,贞观之治都证明了。
刘备的成就虽然不大,但在道德上,他明显高于同时代的政治人物。
比如孙权和曹操,曹操屠城、杀降,孙权厚黑,逼死陆逊,因两宫之争还逼死了很多大臣,刘备从不屠城,为人仁厚,名声非常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