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作为二战中受战争摧残最严重的国家,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死于战争。

战后的苏联,可以说除了国土资源尚在之外,其他方面早已经是千疮百孔,没有个几十年是无法恢复元气的。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苏联后来只花了短短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便使自己一跃成为了超级大国之一。

这个速度实在令人费解!

难道真如斯大林所言,是二战给苏联来了个咸鱼翻身?

想要解释这个难题,我们还得先看看二战前苏联是一个拥有怎样实力和地位的国家。

二战前的苏联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往往和他的国土资源、人口数量、工业基础等因素息息相关。

尤其是人口数量一项,其中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增长率等因素,更是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消费力,以及经济增长率。

在苏联还是俄罗斯帝国的时候,曾因其打败过拿破仑而赢得“欧洲宪兵”的称号,这是俄罗斯近代史上最高光的时刻。

但荣耀总是短暂的,十九世纪的克里米亚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失败,很快就让俄罗斯尝到了从巅峰跌落谷底的滋味。

随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俄罗斯又一次成为战败国,这下连仅存的那点国际威望也荡然无存了。

一旦俄罗斯沙皇的风光不再,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帝国的割裂与新政权的建立,苏俄政权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正因为苏联承袭的是一个孱弱的俄罗斯,所以尽管有世界最大的领土面积,却还是被西欧各国看作了“大而不强”的边缘国家。

又因为苏联异同于欧洲的另类意识形态,从而使它容易遭到整个欧美国际主流社会的敌视。

也许正是欧洲各国的这种带有敌意的轻视,反倒给了苏联一个从容不迫的自我发展时间。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苏联的工业产值只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2%,位居前列的美德英法根本没把当时的苏联放在心上。

当时占据世界主导的英法两国认为:苏联顶多能和日本、意大利这样的国家掰腕子,绝不可能再超越当初的俄罗斯帝国。

殊不知,就在他们掉以轻心的时候,斯大林实施的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已在悄无声息间使得苏联经济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截止到三十年代末,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悄然法国英国德国,以占世界总产值10%的比例,跃居到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位置。

不仅如此,斯大林清醒认识到:随着苏联经济地位的提升,苏联和西欧国家之间必将迎来一战。

为此,斯大林在两个五年里,倾尽全国之力发展国内的军事工业,使苏联的军工业发展速度一直领冠全球。

临近二战前,苏联已从十年前的只有两百多辆坦克和一千多汽车的军工小国,变成了拥有上万自造飞机和坦克的顶尖军事强国。

对斯大林来讲,二战迟早会发生,苏联注定会改变世界格局。唯一不能确定的是,对手究竟会是英法、还是德国?

当然,有一点斯大林想不到或者根本没有考虑,那就是二战会给苏联带来多少伤亡。

二战中苏联的伤亡人数

事情后来的发展果然如斯大林所料,德国在与英法作战陷入胶着之后,立刻把主意打到了苏联身上。

苏德交战从1941年6月德军正式向苏联领土发起进攻算起,到1945年5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

苏联总人口数从1941年初统计出的1亿9670万人,到1946年初统计出的1亿6700万人,五年间一共减少了2970万人。

再算上幸存下来约3300万的伤残人员,伤亡总数达到了恐怖的6270万人左右,占战前总人口比例将近32%。

这些庞大且冰冷的数字意味着,在苏联全国范围内,所有16至40岁的兵役适龄男性,几乎全部非死即残。

即使单独统计苏德战争中苏联军人的伤亡状况也是相当惊人的,其最终死亡人数高达865万以上,累计伤病有1832万人次。

所有死亡的军民中,俄罗斯人占到66%以上,其余依次为15%左右的乌克兰人和3%左右的白俄罗斯人。

以及一部分鞑靼人、犹太人、哈萨克人、乌兹别克斯坦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等等。

遍布苏联境内所有的地区国家的各个民族,均有相当高比例的人口死于这场战争。

而苏联所受的还不单单是人口的大打折扣,无数城市和核心工业区因战争而沦为废墟,也使苏联多年的心血积累化为乌有了。

按理说:苏联的国力应该就此产生大幅的倒退,战后重建也应该是难上加难。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苏联不但没有发生任何倒退,反而其国际地位和经济体量很快就提升到了与跟美国并驾齐驱的地步。

苏联是怎么做到的呢?

苏联的战后崛起

苏联在二战后迅速崛起有赖于三点前提,其中第一点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斯大林于1928年开始实施的几个5年计划。

计划经济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全国所有资源,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的建设。

斯大林更是用他的铁血手腕,将这种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仅通过五年的国内建设,就使苏联完成了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过渡。

巧合的是,1929年到1933年爆发的全球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打击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同时,却助推了苏联的起飞。

危机使英法德美等国的大量工厂濒临破产,逼得他们只能将厂内的工业设备廉价处理。

而且随着西欧国家国民的生活水平急降,国内不安定因素剧增,又迫使他们不得不向苏联这类资源国大量进口必需品。

苏联抓住时机,以大量能源和农产品出口换取资本主义国家的廉价先进设备。

有不惜成本打造移民优惠政策,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引进大量技术型人才。

据后来统计,仅1931年一年,苏联采购的工业机器设备便占到了全世界交易量的三分之一。

到了1932年,苏联的工业机器设备采购比重又进一步占到全世界的一半。

等于是英法德美等国将自家半数以上的工业机器设备,都以低价出口给了苏联。

尤其是美国,不光是出口机器设备,还有近十万的技术工程师移民至苏联,占到苏联人才储备的将近四分之一。

不难判断,苏联的这次反超,不但弥补了过去农业大国的工业基础的不足,还为自己未来的后续发力积聚了最关键的人才。

而第二点前提是,苏联的广袤国土带来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存量,以及沙皇统治时代累积下的黄金储备。

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不仅保证了苏联在能源上的自给自足,还给他带来了无数的出口创收。

而占全球三分之一的黄金储备,又使苏联在经济危机中独占鳌头,拥有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购买力。

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建立美元为主的国际交易货币结算体系,也没有其他可替代能源,所以黄金和能源始终是各国争抢的目标。

苏联持有的能源、黄金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直保持到二战结束也没有改变。

如果加上第一点中所说的完备工业体系和农业产出,那么苏联就是当时世界上唯二的、关起门来也能完成经济自循环的国家。

至于第三点前提,则是苏联在二战选择站在反法西斯阵营并取得了最后胜利,其国际地位与声誉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苏联在战场上一度牵制着纳粹德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兵力,希特勒军队的失败以及最终的灭亡,可以说大部分归功于苏联。

为捍卫人类的正义与和平,苏联军队和苏联人民承受了最多的伤亡和最大的损失,全世界有目共睹。

因此,二战后苏联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欧洲范围,进而变成了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头羊。

再加上本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足以形成一个与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

好不夸张地说,苏联经历二战之后,虽说损失巨大、人口减员严重,但工业的基础并未被摧毁,复原的底气还在。

并且由于影响力的扩大,东欧和中欧部分地区也被纳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更进一步提升了苏联的国力。

所以,二战给苏联来了个咸鱼翻身,绝非是一句空话。而战后的苏联能成为超级大国,也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后来斯大林还是用了一些非常手段,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苏联的国力提升,但也给后来的失序崩溃埋下了伏笔。

比如,苏联实行的货币改革政策。即针对高额存款实施对半减记,对主粮类基础商品大幅降价等。

此举虽然一举消灭了资产阶级、缩小了贫富差距,但这种干预也严重扰乱了经济的自然生态,使社会只剩特权和贫民两个极端阶层。

而看似公平的平均分配,其实是遏制了商品的正常流通和催生了国营垄断。

商品的配给制最终异化成权力的寻租和独断,反而滋生了更为大量的不公和混乱

于是政府又不得不采取更为强硬、甚至残忍的干预手段,以便维持住表面上的平和与稳定。

比如,集体化的改造和针对资产阶级和富农的斗争,还有对底层流民和地方不安定分子的极端打压。

这种手段使得数以万计的苏联人含冤受辱,或被剥夺财产、或惨遭流放、甚至被肉体消灭。

期间产生的种种暴戾行径,最后都成为斯大林被后人诟病之处,写入史册警醒世人。

后记

其实很多手段都可以立竿见影,但国民若想长治久安,则需要的是长效安定的政策。

苏联一直是一个很好的老师。

它让世人看到,一个国家在非常时期,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迅速提升实力。

同时又让世人明白,一个权力如果不懂得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该约束自己的地方约束,那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苏联于1922年成立,到1991年解体,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又由盛而衰的完整过程。

辉煌时可以称霸欧洲、击溃纳粹、抗衡美国,落魄时又经历过被边缘化、孤立化、敌视化,最终陷入冷战困局、自行解体。

可以说苏联的兴勃亡忽,足以让全世界汲取到足够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就看世人如何理解消化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