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斯·林戈尔德(FaithRinggold)是国际上非常活跃的女性主义艺术家,同时她也是一名社会活动家。她的艺术实践广泛且多样,她的作品涉及种族歧视、女性主义、非洲本土艺术等议题,并通过多种材料媒介的结合,强调了作品中的叙事性,以及织物和她所处的文化背景创作中起到的作用。

本文以林戈尔德早期的绘画和织物类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这些作品所彰显的身份意识、女性主义议题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性别叙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了林戈尔德从绘画转向织物艺术的原因。

这种转向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名非裔女性艺术家在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种族和性别冲突中进行个人身份的艰难探索和抗争。

本文认为,林戈尔德的这些作品具有多元文化揉杂的特征,同时和她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样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这使她作品中的性别意义建构明显超越了简单的二元对立菲斯·林戈尔德(FaithRinggold,1930)出生于纽约哈莱姆区,是一位画家、作家、混合媒体雕塑家和行为艺术家,以其特有的故事性“拼布”系列作品而闻名。

林戈尔德的作品围绕非洲本土艺术和女性主义话题进行了社会活动、绘画、织物、纤维艺术和行为表演等形式的创作。

«——【·对个人身份的探索·】——»

1)种族与文化根源

学生时期的林戈尔德就读于纽约城市学院,求学期间的她想要主修美术,可是却被告知美术是男性才可以选择的专业,于是她只得被迫改修教育专业。或许从这时起,已经为后来艺术家对性别差异而产生的不平等的抗议埋下了种子。

在1955年和1959年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林戈尔德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艺术的道路,她开始了绘画的创作。同一时期,纽约取代巴黎成为西方艺术世界的“中心”。

这也是美国历史上两次重要的的黑人运动开始的地方,即哈莱姆文艺复兴和黑人艺术运动。纽约作为一个深受不同民族、族裔、性别和文化交融影响的城市,产生了许多运动。

而在美国这片土地上扎根最深的矛盾是种族问题,因此也掀起了许多为有色人种争取权利的运动。基于这个社会背景之下,林戈尔德先是广泛参与了众多为黑人发声的社会活动,同时想方设法地想要找回黑人本土艺术在西方艺术界的话语权。

她不再创作风景画,而是着重描绘黑人形象,她从詹姆斯·鲍德温和阿米尔·巴拉卡的《非洲艺术》、《印象派》和《立体主义》中获得灵感,并竭力在绘画作品里表现真正的非裔美国人的生活现状。

2)绘画中的黑人形象

在20世纪60年代,黑人艺术家在主流艺术界几乎没有话语权,女性艺术家则几乎不被允许进入艺术界,这对林戈尔德来说是一个双重打击。

她对自己所经历的和看到的周围的不公正现象感到愤怒,于是创作了她艺术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组作品,这个系列由20幅油画组成,名为“美国人民”系列(AmericanPeople)。

在一次艺术家访谈中,林戈尔德表达了自己创作这组作品的初衷,“我想展现我在美国所处的现状,所以我创造了这一系列。我决定去展示我所看到的美国,和这一时期美国真实发生的事情。于是我在1963年开始创作‘美国人民’这个系列。”

作品中将非裔美国人描绘成在敌对环境中生存的充满了不安的人物,暗示了一种虽然在1960年代的美国种族融合正在取得进展,但仍然充满了冲突的不安感。

«——【·织物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1)转变的身份立场

“女性主义艺术运动既不是一种风格,也不是一种运动,而是一种价值体系,一种革命策略,一种生活方式。”

——露西·利帕德(LucyLippard)因博物馆、艺术馆等展览场地将非裔艺术家排除在可参展艺术家之外,受民权运动和黑人民族主义运动的启发,艺术家们努力在非裔美国人社区建立替代博物馆的场地。

他们大声疾呼反对主流机构对非裔美国人的待遇,但见效甚微。其中艺术工作者联盟(ArtWorkers’Coalition,AWC)游说一些不够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希望他们能加入一起对博物馆发出抗议,但更多的时候这些群体都有各自的诉求。

因此,黑人艺术家和女性艺术家的运动是同时进行,但并无关联的,两个群体都在分别强调他们各自身份的特殊性。

在某些情况下看黑人女性艺术家们似乎不能同时拥有这些不同的身份和身份所带来的不同视角,因为在她们看来黑人妇女的身份首先是女性,其次才是有色人种,“这涉及更深刻的歧视”。

林戈尔德敏锐地发现了黑人解放政治和女性主义政治之间的这种紧张关系,同时也对非裔美国艺术家团体Spiral25的性别歧视和以白人男性为主的“反对种族主义、战争和压迫的艺术罢工”的排他性实践提出抗议。因此,林戈尔德从AWC中退出,试图寻求真正能为女性权益斗争的办法。

但并不是所有女性艺术家都像林戈尔德这样坚定,许多非裔美国女性艺术家为了能继续在博物馆里展出作品,不再提及女性主义,只是与黑人解放组织保持联系。

2)软性材料的初次尝试

20世纪70年代初,受到美国女性主义艺术运动的影响,林戈尔德开始尝试对软性材料的探索。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图案与装饰运动(patternanddecorationmovement,即P&D),它与女性主义艺术运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都旨在促进对女性艺术的研究、创作、理解和推广。

这里要提到一个词是“性别刻板印象”,指的是针对某一性别的性格特征、外貌、行为、角色的普遍看法或成见。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女性刻板印象是构建西方艺术史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西方艺术界为了让以男性为主的艺术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便不断地宣扬女性创作的作品是带有女性特征的,是软弱的。

受此启发,林戈尔德“解开”了自己的画布,她将框架和木质拉伸器从她的画作中移除,代之以绗缝和织锦的软边,这样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输上的困难(这些作品像衣服一样可以折叠),还能让艺术家尽可能的绘制她想要的尺寸。

«——【·多元文化中的女性主义·】——»

1)寻根的女性视角

在林戈尔德受西藏唐卡启发创作“女性主义”系列的同一时期,也开始尝试制作以软材料为主的面具作品。美国国内复杂的社会环境、对非裔女性艺术家的忽视让她迫切地想要寻找自己的个人身份,并对自己的非洲文化根源产生了兴趣。

于是她多次回到非洲寻找和观察非洲的本土艺术,并从利比里亚的丹族人的艺术作品中找到了制作面具作品的灵感。她在1973年创作了《女性解放谈话面具,女巫面具#1》

(Women’sLiberationTalkingMask,Witchseries#1,1973),这件综合媒介作品让人看到了林戈尔德对非洲艺术的热情。她在作品中使用了酒椰纤维、葫芦、串珠、条状布等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材料,凸显了她对非洲设计与黑人艺术运动之间关联性的思考。

另一方面,这幅作品用标题阐明了其有关女性解放的叙事前提,并披露了林戈尔德对争取女性权利的支持。作品的重点是人物僵硬的圆锥形乳房,这让人联想到非洲的母神和女神符。

2)“拼布”系列中对女性主义的声援

林戈尔德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艺术创作后,完成了她的自传《做我自己的女人》(BeingMyOwnWoman),但是没有出版商愿意出版,因为他们认为黑人女性的故事应该凄惨、遭受苦难,可林戈尔德的故事却非常“平淡”。

她意识到编辑和出版商控制着黑人女性可以撰写的故事类型和内容,于是她便想到换一种将文字呈现给读者的方式——将文字写在“拼布”作品上。

这对美国的棉花生产和英国的工业革命的扩张具有核心意义,这也说明以棉花为原料制成的各种纺织品成为了当时的女性尤其是作为奴隶的黑人女性用来进行艺术创作的最好载体。

3)隐含的“社会性别”

概念社会性别(gender)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GayleRubin)最早提出的,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包括家人、朋友、周围群体、社会机构和法律机关的认定等,是基本的社会属性之一,主要体现在性别角色上,因时间、民族、地域而异。

而生理性别(sex)一般指的是男女生理结构方面的差异,是与生俱来、一般情况下无需更改的。

从社会性别理论的角度看,西方世界一直以来的性别“二元论”不但制造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对立,也造成了男女两性之间的对立。

20世纪的女性主义艺术家们致力于冲破这种性别二元论带来的性别歧视,其中,在菲斯·林戈尔德众多的有关女性主义的作品中便出现了一些探讨人的社会性别问题的端倪。

«——【·结语·】——»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各种社会活动轰轰烈烈进行的时期,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也在这一时期掀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参与和饿推动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的转变。

林戈尔德在这种混乱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种族身份与性别身份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并在她早期的绘画作品中体现了她对自己的身份意识的觉醒。

紧接着从对她之后的织物作品的研究中发现,林戈尔德在确定了自己首先是一名女性其次才是一名黑人后,她分别从织物作品中体现的身份意识、“拼布”系列中的女性主义议题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性别意识三个方面探讨了作品中的身份意识与性别的话题。

林戈尔德在她大部分作品中加入了叙事的方式进行创作,在织物与绘画的结合中她开解了画布,并且在布面上用文字强调不应对女性抱有性别刻板印象,这是她对社会环境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问题提出的抗议。之后的“拼布”系列作品继续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性别叙事角度出发,用改写故事颠倒故事中的两性地位的方式探讨性别固化。

受其所在的国家、地域、历史、文化影响,林戈尔德大量使用纤维材料挑战西方艺术界对艺术的定义,她前瞻性的对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内容、性别歧视和绘画与织物结合的创作边界的理解让我们可以在现如今的艺术创作中挑战更具有突破性的与女性主义相联系的方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