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曾国藩的人生历程充满曲折,几次科考失败,中举后仍遭同事排挤和陷害。许多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让他顺利走出困境并走向成功呢?

那次,面对朝廷无人可用的局面,四十四岁的曾国藩挺身而出,在湖南组建湘军,整顿军纪,并在湖南、湖北两地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取得了显著的胜利。此役让曾国藩这位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官一跃成为英雄,也让远在北京的咸丰皇帝倍感欣慰。

为了激励曾国藩继续前进,咸丰皇帝特地下旨任命他为湖北巡抚,全权处理省内事务,这无疑赋予了曾国藩极大的权力。然而,或许是咸丰皇帝过于急功近利,亦或是曾国藩过于争强好胜,湘军的连战连捷最终却换来一盆冷水。曾国藩也因此陷入人生的最低谷。

在咸丰皇帝的催促下,曾国藩率军进驻江西,湘军在江西的行动需要浙江提供粮草,这便导致了双方在分配上产生矛盾。曾国藩年轻气盛,又有皇帝撑腰,对浙江巡抚陈启迈颇为不满,于是向皇帝举报。尽管陈启迈确实与曾国藩关系紧张,但曾国藩的行为还是招致了江西、浙江两地官员的怨恨。

战争期间,两地官员非但未给予湘军援助,反而故意拖延军粮供应,使得曾国藩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关键的九江战役中,湘军与太平天国在湖口形成对峙,湘军擅长水战,尤其是大船配以小船,远攻近守皆宜,使得太平军水军连连败退。太平军于是想出一计,派遣小船昼夜骚扰湘军水师,然后迅速撤回湖中,利用湖口狭窄的地形,只允许小船出入。

曾国藩对此心知肚明,但他过高估计了湘军的实力,下令所有小船驶入湖中,结果遭到太平军的伏击,湘军水师损失惨重,曾国藩本人也险些丧命。回到陆地战场,陆上战事同样进展缓慢,曾国藩的得力助手塔齐布甚至因战事压力过大而吐血身亡。曾国藩在江西遭遇内外交困,这段时间可谓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

在给皇帝的陈情书中,曾国藩写道:“积泪涨江”,身为统帅的他竟向皇帝诉苦。然而,咸丰皇帝非但未能给予支持,反而收回了曾国藩的兵权。不久之后,曾国藩的父亲也因病去世,政治上的失意和亲人的离世让他备受打击。

在吊孝期间,曾国藩沉浸于老庄经典之中,反复思索自己的成败得失。这段困境中的经历使得他养成了每日记日志反省自我的习惯,也让他从原本满腔热血的新人成长为圆润通达的老官僚。

经过几次失败,他发现真正问题所在并非他人,而在于自身的盲目自信和缺乏自知之明。遭到排斥、失去皇上信任以及战术失误都是源于此。

赢过别人并不算本事,赢得自我才叫真强者!曾国藩深刻领悟到这个道理后,出山后做人处事更加稳妥得体,如他后来对人的劝告中所说:“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我们要常常反省并深思熟虑,但不能因害怕而退缩;我们需要适度超脱世俗,但不能完全切断与社会的联系;我们应该顺从自然规律,但不能成为命运的奴隶。

“了解他人是智慧,认识自我是明智”,与其花费大量精力去猜测他人,倒不如先看清自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