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明王朝,厂卫制度算是一大特色,其实质就是特务制度,该制度起源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此后几乎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270多年的历史。

朱元璋为何要设立锦衣卫?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在于巩固皇权。

明朝初建,内外部的威胁还是很多的,一方面元朝余孽并未完全消除,时刻想要反扑,另一方面朝中大臣不乏居功自傲之人,对朱元璋的集权统治形成威胁。

锦衣卫的前身是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实际上就是皇帝的亲兵,主要负责皇帝的安保和仪仗工作,作为皇帝,拥有这样一支亲兵原本无可厚非。

但随着明初朱元璋与一些功臣之间的矛盾激化,皇帝对这些大臣的不满与日俱增,如果通过正常的司法渠道,很难对这些“功臣集团”予以致命打击。

所以朱元璋就将自己的亲兵,改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这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的职责主要是从事侦查、抓捕、审问等工作,同时也参与收集敌情,策反敌将等间谍工作,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特务机关。

这里面还有一个信任的问题,对于皇帝来说,自己的性命都托付给了亲兵卫队,负责皇帝贴身安保工作的武将,无疑是心腹中的心腹。

皇帝对他们的信任度是最高的,由他们去办理一些见不得光的事,皇帝最放心。

锦衣卫的最高管理人是“指挥使”,全权负责锦衣卫的行动,整个锦衣卫只向皇帝负责。

一旦接到命令,就连皇亲国戚,该抓就抓,该杀就杀,所以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背书的特务机关,其权力可以凌驾于正常的政治体制之上。

明初时期,接连爆发的“胡蓝之狱”、“郭恒案”、“空印案”等大案,都有锦衣卫参与其中,在铲除“开国功臣”方面,锦衣卫是急先锋,当然,这背后所体现的其实是皇帝朱元璋的意志。

客观说,明初的这些大案,,锦衣卫的存在,绕过各个利益集团,直接拿最核心的当事人开刀,颇有些快刀斩乱麻的味道,的确帮助朱元璋稳固了皇权,使国家保持了稳定。

朱元璋并不是一位昏庸的皇帝,他深知锦衣卫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帮助自己巩固皇权,但另一方面无疑会对国家正常的政务运作造成破坏。

在他的构想当中,锦衣卫应当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一旦达到自己的目的,还是要将权力交还给朝堂的。

所以在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393年,朱元璋下令废除锦衣卫。

原本,锦衣卫只是明初的特殊产物,存在了11年,就被朱元璋扔进了垃圾堆。

但他一定不会想到,到了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锦衣卫死灰复燃。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这皇位多多少少有些得位不正。

朝中大臣究竟是怎么想的,谁对他是衷心拥戴,谁有反心,这些都让他难以入眠,思来想去,就想到了父亲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

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马上恢复了锦衣卫,设置“北镇抚司”,加强对“诏狱”的管理,这使得锦衣卫的权力比朱元璋时代还要大。

对于如此重要的部门,朱棣必然要交给自己的心腹,此人就是纪纲,但是纪纲当上锦衣卫指挥使之后,一天比一天膨胀,几乎不受约束的权力,让他越来越飞扬跋扈。

编纂《永乐大典》的大学士解缙,因向朱棣进言,在太子人选上力主立长,不但让朱棣心生厌烦,而且得罪了汉王朱高煦,后被汉王弹劾。

朱棣命纪纲将其抓捕,而纪纲却将其拖到雪地中冻死。

滥杀大臣其实还没有真正触碰到朱棣的逆鳞,纪纲在查抄已故吴王的冠服后,竟然在家中穿上,让手下在酒宴中高呼他为“万岁”。

同时,私自蓄养大批私兵,打造了数万刀枪弓箭等武器。

纪纲的所作所为,被人告密,朱棣得知后将纪纲凌迟处死,曾经风光无比的锦衣卫指挥使下场极为凄惨。

而纪纲的例子,让朱棣觉得,锦衣卫一旦权势无法控制,必然会生出异心,并且锦衣卫毕竟是设立在宫外的机构,一旦出问题,自己难以迅速掌控。

正是在这样的考虑下,明朝的又一个特务机构出现了,这就是东缉事厂,简称东厂。

和锦衣卫不同,东厂是由宦官直接管理的,朱棣在夺得皇位的过程中,一些太监出了很大的力。

所以朱棣对太监有种天然的信任,并且东厂是直接设立在皇宫之中的,可以说是归皇帝直接管辖。

朱棣成立东厂的初衷,除了缉访刺探天下各方势力之外,还有监视锦衣卫的目的,其实就是要和锦衣卫相互制约。

东厂在成立之初,主要职责是侦缉抓人,审讯还是要交给锦衣卫,但到明朝末期,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自从朱棣设置东厂,宦官在有明一朝再也无法被忽视,彻底登上了政治舞台,以前“宦官不得干政”的历史就此结束,这也为明朝的政治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东厂在建立之初,客观上对打击腐败,肃清吏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超越正常行政体系的权力,以及无所不用其极的特务手段,都让整个官僚体系遭到了破坏,并且制造出大量冤假错案。

同时,东厂的设立,也让宦官成为明朝权力体系中独霸一方的政治势力,虽然宦官的政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皇权的延伸。

但一旦有强势的宦官把持朝政,则会把正常的国家管理系统架空,同时滋生严重的贪腐行为。

历史上,明朝弄权的宦官层出不穷,到了明末魏忠贤时期,宦官的权势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自从东厂出现之后,锦衣卫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约束和削弱,到了明朝中后期,东厂已经凌驾于锦衣卫之上。

除此之外,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权力超越东厂,目的自然是为了制约东厂。

影视中的西厂

明武宗时期又设立了内行厂,形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四个特务机关同时并存的情况,内行厂的产生,也是源于厂卫体系内部的权力斗争。

西厂和内行厂存在的时间不长,却也足以反应出明朝政治斗争的激烈与残酷。

明朝的厂卫制度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总体来看,对国家的管理与正常政治秩序是弊大于利的,帝王的平衡之道,摧毁的是开明的政治精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