罡星起义在山东,杀曜纵横水浒中。 可是七星成聚会,却于四海显英雄。 人似虎,马如龙,黄泥冈上巧施功。 满驮金贝归山寨,懊恼中书老相公。 这首《鹧鹕天》说的就是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杨志要把生辰纲从北京大名府送到东京汴梁,路过山东郓城附近的黄泥冈,十万贯生辰纲被晁盖为首的八人劫走,梁山好汉的故事到这里算是真正的开头了。

智取生辰纲 都是黄河惹的祸 这里有个问题,杨志送生辰纲为什么要从山东郓城走呢?从北京大名府(治所旧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的东南部)到开封,按现在的走法,一路南下就可以了,根本不用绕道山东。可杨志偏偏就要绕道。杨志说:“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而且他自己还补充到“这几处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更兼单身客人,亦不敢独自经过。他知道是金银宝物,如何不来抢劫?” 你看,杨志不仅要绕道,还要专门走强盗出没的地方,关键是,梁中书也没有意见。以这两个人的阅历来看,应该不是路痴。杨志在东京杀了牛二,后来被发配到北京大名府。押解他的两个公差叫张龙,赵虎(这里想起了包青天)。这三个人“五里单牌,十里双牌,逢州过县,买些酒肉,(杨志)不时间请张龙、赵虎吃。三个在路,夜宿旅馆,晓行驿道,不数日来到北京。”

杨志卖刀 杨志确实是走陆路来的,而梁中书是蔡京的女婿,大名府和汴梁之间肯定是常来常往。所以两个人不可能不认识路,走的就是杨志说的那条路。至于路上为啥没事,这个比较好解释,杨志来的时候是作为囚犯,没啥油水,不值得被打劫,而梁中书是官太大,路上护卫多,如果被打劫的话那这劫匪的性质和造反差不多了。强盗也是人,也懂得审时度势,肯定是找一些又有钱,身份又不太高的人下手,打打法律擦边球。 那么问题来了,杨志为什么不直接南下送生辰纲呢?有人说是施耐庵地理知识贫乏,所以让杨志绕道山东郓城,这个说法我觉得不太靠谱。真正让杨志绕道山东郓城的不是施耐庵,而是黄河。 黄河在历史上曾经多次改道。在宋朝就有好几次。在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金国第二次进攻开封,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黄河南下往豫东北、鲁西南“由泗入淮”。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

黄河改道 搜山检海捉赵构 在这里插一句,此时开封仍然在宋朝手中,虽然两年前金国曾经攻破开封,俘虏了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但并没有直接占领开封,而是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张邦昌,在南宋建立后,张邦昌不当这个皇帝了,还是做了大宋的臣子,而开封还是回到了宋朝手中。 本来的东京留守是宗泽,金人没有占到便宜,结果宗泽很快亡故了,临终前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就是想让宋高宗从杭州返回开封。宗泽死后杜充接任。杜充可没有宗泽的才能,虽然帐下有岳飞,也没有重用。在金军再次南下时,杜充决开黄河,阻挡金军。金军绕道山东,继续南下。杜充后来投降了金国,而宋高宗赵构,东躲西藏,从杭州跑到越州(绍兴),又跑到明州(宁波),最后渡海去了舟山群岛,才算是摆脱了追击。史称“搜山检海捉赵构”。

宋高宗赵构剧照 从上面可以看到,金人南下,由于杜充的举动,不能直达开封,被迫绕道山东。开封周围都是大规模的黄泛区。而黄河经过这次改道,变得很“暴躁”,入淮通道经常变动,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也就是说,杜充的这个举动,影响了好几百年。金国占领了开封后,也深受这个黄泛区的困扰,被迫治理黄河,但成效不大,而且由于黄河每年都打这里过,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就是官道,估计也是要绕道修了。 杨志的考虑 施耐庵作为元末明初人,面对的就是这么个情况,所以在《水浒传》里,从大名府到东京汴梁,一定要经过山东,这样路才好走。蔡京的生日是6月份,这个时候还不是黄河泛滥的日子,所以都是旱路,走的应该是官道。北宋的城市化率大概是20%左右,就是官道,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道路附近有荒山野岭也不奇怪。所以杨志才特别点出“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这几个强盗出没的地方。 另拒《巨野县志·大事记》中记载:公元1150年,也就是杜充决开黄河后的第22年,黄河再次大决,淹没巨野,撤销巨野县,迁巨野灾民于郓城、金乡、嘉祥县3县。可见,黄河一旦泛滥,山东灾民迁徙地之一就是郓城,那么从郓城南下应该是比较安全的。如果修南下的官道,郓城肯定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所以,我认为杨志押送生辰纲从山东走,那是出于安全考虑要走官道,如果走直线沿黄泛区南下,那就不只是8个地方会有强盗出没,只能用步步惊心来形容了。 后记 关于生辰纲被劫一事,在更早的《大宋宣和遗事》里也有记载,只不过里面记载押送生辰纲的是一个叫马安国的县尉,他们是在五花营被劫的。书里面五花营是归南洛县管辖。但历史上是没有南洛县的,只有南乐县,而南乐县附近正好有一个五花营(在今河南南乐县北十八里。《方舆纪要·卷16·南乐县》记载:“五花营,唐时河北五镇尝会兵于此,因名。后人因其壁垒,聚居成镇”)。这个南乐县是在今河南濮阳附近。南乐县虽然是在河南,但在宋朝正好是属于北京大名府的管辖。也就是说,马县尉出于安全,一直是在大名府的范围内行走,不想还是被算计了。马县尉一行人确实是走的直线南下的,这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大宋宣和遗事》这本书是宋朝写的讲史的话本和小说《水浒传》不一样,还是要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毕竟劫生辰纲时黄河还没有改道。

北宋大名府范围 《大宋宣和遗事》这本书是《水浒传》的蓝本之一,施耐庵写《水浒传》时做了不少修改。由于黄河改道,所以在他那个时候从大名府到开封,一定是要经过山东的。对当时的普通读者来说,黄河改道这个事情太专业,他们只知道从他们出生起,黄河就是这么流的,路就是这么走的,如果从大名府南下不走山东郓城,他们反而会觉得很奇怪的。 所以我认为,施耐庵先生的这个改动,放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是合理的,您觉得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