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说到话剧,那必然要讲到北京人艺和《茶馆》,讲到北京人艺和《茶馆》,那必然绕不开于是之的名字。 于是之一生演了400余场茶馆,从他被老舍先生领入话剧大门的那一天起,他就做好准备要把连同生命的一切贡献给舞台。 但是,马革裹尸还的愿望最终还是落空了,于是之晚年患了严重的老年痴呆,他不记得台词、不记得动作、甚至不记得从哪里下台…… 在这样落寞、郁闷的情境下,于是之最后一次踏上《茶馆》的舞台,他不知道观众是会对他苛责、怜悯,还是失望呢? 一、最后一场戏 于是之最后一次以王利发的身份站在舞台上是在1992年,他65岁,那一年是北京人艺建院40周年。

说起来这算不上很高的年龄,但他的脑血管病和老年痴呆症已经严重到影响他的思维和表演了,面部会不停地抽搐、嘴不能完整地将所思所想表述出来,他还是坚持要和人艺、和观众、和舞台好好告个别。 7月16日,于大多数人而言不过是平常的一天,但对于是之和喜爱他的观众而言,这是意义非凡的一天。 这一天过后,于是之版的《茶馆》王利发就此成为绝唱了。《茶馆》历来是一票难求,更何况这是于是之的谢幕演出。 观众们拿着干粮和板凳等在售票口,从白天排到凌晨甚至一整夜,就为了和于是之告个别。 大幕还没有拉开,剧场铃声还没有响起,观众席不像从前那样嘈杂,人们尽量压低声音小声交谈,等待那个神圣时刻的到来。 影像资料中,于是之穿着普通的白衬衫,很平静地坐在镜子前上妆,和之前每一次演《茶馆》上台前的表现没什么区别。

化好妆后,于是之来到舞台上后场,用手摸过每一个道具,和他的这些老伙计道别,始终面上神色坦然,直到他拨弄起桌上的算盘,那些七上八下珠子才把他心中的忐忑、不舍、五味杂陈公之于众。 剧场铃声响起,大幕随之拉开,观众们都屏息以待,王老板站在柜台前手脚麻利地擦着桌子,然后他给顾客添茶加水,给店小二训话…… 哪怕是抱着"我要来看于是之"这样想法来的观众,在那儿,也只看得见茶馆老板王利发,而忘了于是之。这是观众的视角,那么台上呢? 于是之行云流水地演过一段后,忽然心中一怵,到了嘴边的台词瞬间蒸发得一干二净,此时蓝天野巧妙地接过了。 有一会儿,望着郑榕,他的嘴开始蠕动,却始终叫不出那声"常四爷"来,霎时汗如雨下,之后他就开始慌神了,但凭着他的舞台经验,只有细心的观众发现了他的手脚都在颤栗。

这可是在舞台上最为骄傲、自信的于是之,这可是他谢幕演出,曾经在舞台上过满瘾的于是之这一次感到了深深的害怕。 一把纸钱撒向天,王利发拿着腰带转过身去,大幕徐徐拉上。 于是之踽踽走向后台,那个背影苍凉悲情,不仅是《茶馆》的悲剧带来的的萧瑟,更是于是之心里那份无法抹去的悲苦,他沮丧于自己的笨拙和无力,他痛苦于和观众的这个告别不能尽善尽美,他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演《茶馆》了。 二、谢幕 大幕再次打开,掌声雷动,于是之缓缓走到舞台中间谢幕,这个谢,更多是他的抱歉,始终眉头没有松下来。 观众席中忽然有人高呼"于是之老师再见啦!",然后一个人、两个人、十五个人……全场都在呼喊着"于是之老师再见啦!"、"是之你好!是之再见!"

于是之的脸上两行热泪划过,他向前走了几步,深深地鞠了一躬,掌声经久不息,直到于是之的身影在舞台上消失。 有些恍惚的他下到后台,嘴里念着"观众太宽容了、太宽容了",眼泪还在不停地流,腿一软向一扇木门撞去,幸好被人扶住。 车载着精疲力尽的于是之离开剧院,仍有观众站在剧院门口送别,人群渐渐变成了模糊的小点,于是之轻声地说:"我感到有点儿对不起观众了。" 他在为自己没有下车与观众再见一面而后悔和遗憾,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向观众致歉。 多年之后,于是之已经故去,观众们还对那场演出中他的表演念念不忘。其实,很多观众已经看了数不清多少次《茶馆》,其中台词更是倒背如流,于是之的失误他们早看出来了。

如果这是40岁的于是之、或这是65岁没有患病的于是之,那些爱他的观众一定会狠狠地批评他,但于是之40岁和于是之没有患病前,观众是一丁点儿错也挑不出的。 他病了,他病得再也不能上台了,他病得对他很严格的观众也不忍责备他了,于是之与观众的这份情谊,怎能不令人动容? 三、演员与观众 演员与观众是彼此成就的。演员表演的目的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观众想要看文艺作品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也离不开演员的演绎。 于是之很幸运地遇到了老舍和《茶馆》,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于是之也很幸运地遇到了一群懂他、爱他、包容他的观众,于是之400多场的表演才能被铭记、被流传。 能邂逅于是之的观众也是幸运的,这是一个无愧于舞台、无愧于表演、无愧于人和艺的表演者,通过他的演绎为观众留下了中国话剧桂冠上最闪耀的那颗钻石——《茶馆》,他始终真心地在为观众演出。

演员心中有观众,但不能"跪舔"观众,不能谄媚观众;观众喜欢演员,也不能溺爱演员,这是如今很难做到的,但于是之和那些喜爱他的观众做到了。 何冰说,刚进人艺的时候,他看不懂于是之演得哪里好,只是不敢说他不好,观众也没有笑声,掌声更像是给名誉的。 等经过了许多年、自己演了无数场戏,才发现于是之的伟大在于,从不在舞台上迎合讨好观众。 他从不为观众的笑与不笑、鼓掌与不鼓掌而对自己的表演产生怀疑,不会为了一些虚名而去改变最好的表演方式,这是于是之对于表演的良心,这是于是之对于观众的责任。 观众也不会把于是之演得不好的,说成好,于是之自己也感觉到,观众对自己有爱、也有很严格的一面。 好的观众成就了好演员于是之,好演员于是之也给好观众带来了好作品。如今的观众怀念于是之,不仅是因再也看不到这样好的表演而惋惜,更是观众对如今的演员和自己都不满意。

从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众通过怀念于是之,在呼吁的是:如今的演员不要再敷衍观众了,抠图、不背台词、挤眉瞪眼这样的行业乱象能不能少一些。 演员能不能对自己要求更高一些;观众不要再指鹿为马,不要再把拙劣的演技硬夸成"演技炸裂",把最客观、真实的反馈提供给演员,这样他们才能真的进步。 好的观众还是在期待,还会有像于是之这样好的演员出现,还会有像《茶馆》这样好的作品诞生。 文/文史旺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