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作为一种通俗文学,不仅是贴近普通人生活,迎合广大群体趣味的艺术创作,更是反映普罗大众喜怒哀乐,展现时代生活的一道窗口。

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将窥视到一个民族的内核,时代的精神根底。

中国的小说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其中唐传奇作为小说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在揉合了辞赋、史传、诗歌等多种文学成分之后,而形成的一种新体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这时期创造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为后世所宣扬。它可谓是跟唐诗并称于世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我国古代小说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唐传奇的诞生:中国小说的新时代

唐代传奇小说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到唐朝时期开始成型,其内容多涉及鬼怪玄幻等独特之事。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就专门提到:

“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

而这一新生的文学体裁,之所以被称为传奇,与唐朝中期的裴铏(xíng)所写小说《传奇》有关。

《新唐书·艺文志》中记载:

“裴铏著有《传奇》三卷,多记神仙恢谲之事。”

因为裴铏本人官至节度使,名声较大,后来唐代与其内容和形式相近的小说也被称为传奇。

唐代传奇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趋于成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在传奇小说诞生早期,有相当长一的段时间里,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直到唐中期以后,李肇将沈既济的《枕中记》和韩愈的《毛颖传》并举,认为“二篇真良史才也”,此后,传奇小说开始兴盛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大多是如同干宝的《搜神记》一样,是记述神灵鬼怪的志怪小说,以及少数记人事的志人小说,如《世说新语》。

这些小说大多有个特点,那就是篇幅短小,而且在内容上,缺少更加生动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描写。

而唐代传奇小说的兴起,使得这一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内容上,唐代传奇小说大量加长篇幅,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情感描写更加细腻,塑造了一批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柳毅传》中为龙女送信,仗义重诺,救人危难的儒生柳毅;

《莺莺传》中的知书达理,端庄秀丽,委身于张生,勇敢追逐爱情的崔莺莺;

《任氏传》中美丽多情,不畏强权的狐精任氏。

值得一提的是,唐传奇小说多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视角去描写婚姻爱情,清代文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谈论唐传奇:

“唐人乃有单篇……大抵情钟男女,不外离合悲欢。”

他认为唐传奇以爱情婚姻为主要题材,夹杂鬼神玄幻为创作方法。

比如沈既济的《任氏传》,书中狐狸精变化成美女任氏,为了追逐爱情,宁愿嫁给贫困的郑六,也不屈从于权贵。

任氏坚贞不屈,重情重义的形象十分深刻动人,任氏也是这个时代男性对异性一切美好向往的具现。

这种写法,可以说是开后世《聊斋志异》写狐精故事的先河。

唐传奇中多鬼神之事,表明传奇小说没有离开鬼神之说的框架,这与当时佛道二教盛行,鬼神之说泛滥有着重要关系。

二、时代的映照,三教纠葛下的文学

唐代传奇小说之所以走上了一条与志怪小说不同的路子,与当时特殊的时代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朝统一中国后,长期以来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唐代传奇小说的出现是适应广大民众和统治阶层精神文化需要的产物。

同时,在文化背景上,唐代传奇小说也是三教纠葛的结果。

自东汉末至唐代前期,佛道二教兴盛。

传统思想上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儒学,受到佛道二教的强势冲击,使得力量对比发生了某些变化。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中记载道:

“朕(唐太宗)之本系,起自柱下(指老子)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

李世民认老子为祖先,大力提倡道教,后代唐朝帝皇大多崇信道教,唐敬宗、唐武宗甚至都因服食道士金丹而丧命。

佛教势力也不容小觑,武则天时期规定佛教居道教之上,到唐中宗时,《旧唐书》中记载:

“(佛教)度人不休,免租庸者数十万。”

两教的兴盛,儒学不可避免受到了压抑,以至于传奇小说在内涵上,恪守传统儒家道德礼仪的同时,也形成了以记录怪异明道德的思维方式。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柳毅传》。

书中主人公柳毅虽是一个落第儒生,但为人重义忠诺,个性刚强豪爽。在听到龙女的遭遇之后,他不畏艰险,远赴千里为龙女送信。

龙女被救出之后,他被钱塘龙君以威势压迫,这让身份低微的柳毅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但他并没有屈服,反而大义凛然地对其进行驳斥。

待到后来,他与龙女成婚,两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柳毅传》的故事,将代表儒家的儒生,与代表佛道的龙神糅合到一起,抛开神鬼之说的表面,展现出的是儒家的道德,以及柳毅这样一个唐代文人士子的理想人格化身。

而柳毅以道德“征服”鬼神,也是儒家在意识层面上,希图扭转自魏晋以来儒学不兴的局面,以及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渴求。

回归到现实层面,中唐时期是以儒家文人群体掀起变革的时代,韩愈倡导的古文革新运动提出道统论,挥舞着复兴儒学的旗帜。

他在《原道》中提出了儒家道统学说,在《原性》中认为人性的构成要素是仁、礼、信、义、智等儒家的伦理准则,要求恢复儒家道德体系。

三教在斗争与对抗中,甚至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以至于在某种形式上促进了三教合一。

三、人性与鬼神,现实变革的浪漫之歌

在唐代中叶之后,安史之乱爆发,社会历经动荡。

忧虑唐王朝命运的文人群体,开始对政治进行变革和改良,他们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恢复曾经的大唐盛世。

比如刘晏、杨炎对财政和赋税制度的整顿,以及王叔文、王伾等人革除政治积弊,打压宦官势力的永贞革新运动。

而反映到文学创作上,有白居易等人领导的新乐府运动,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着笔于现实。

这使得创作唐代传奇小说的文人们在以鬼神明道德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在创作上关注现实,反映现实。

唐代传奇小说的内涵因此更加深刻,更加推动了这一体裁的兴盛。

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中,主人公淳于棼做梦,在槐安国迎娶公主,成为驸马,获得高官厚禄,地位显赫。

但公主病死之后,淳于棼引起国王的猜忌,找借口让其失去一切,离开槐安国。等他醒来,才发现这只是一个梦,槐安国不过是室外槐树下的蚁穴。

这一故事借用的是《搜神记》中卢汾梦入蚁穴之事为题材,但反映的也完全是唐代的现实。

唐代中叶,许多权臣往往依靠某一势力获取权势,骄横无比,但随着靠山大权旁落,自己也往往会失势。

而传奇小说中的另一部著作《红线》反映了唐朝藩镇割据格局之下,藩镇之间的矛盾斗争。

书中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欲吞并潞州,薛嵩对此十分担忧。主人公女侠红线得知此事之后,奔赴数百里,神不知鬼不觉得潜入田承嗣府中,将他床头上的金盒盗走。

而后,薛嵩派人将金盒送还田承嗣并附一短信进行威慑,这使得田承嗣非常忧惧,连忙送给薛嵩大量贵重物品道歉。

《红线》这个故事反映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各节度使拥兵自重,相互征伐,常常掀起战火,使得社会动乱不休。

而女侠红线以个人微薄之力,阻止了一场即将到来的战争,可见作者反对战乱、渴望安定的态度。

这些关注现实的优秀作品,既包涵了创作者们对时代的揭露和批判,也体现了他们以鬼神虚幻来试图改变现实苦难的精神浪漫,从诸多方面展示出这个时代文人阶层的价值观念和人格理想。

结语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唐代传奇小说便是社会意识的载体,是根植于唐代现实土壤上的炫丽精神之花。

现实混乱分裂的局面与文化上三教的交叠斗争,如同活水源泉滋养了它的盛放,在唐代中叶文人阶层变革激荡中绽开,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永不凋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