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茶文化便是其中的一种。回顾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那一抹悠远的茶香、那一道高雅的身影,早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代的饮茶文化在我国的茶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唐以前因为地理位置以及饮食文化的限制,茶饮一直没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唐朝时期,由于战乱平息,人民生活安定,国富民强,加之佛教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了茶饮的传播。研究唐朝茶文化对于研究我国茶文化的兴盛,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唐朝茶文化兴起的背景和原因

根据学者研究,自原始社会起,华夏民族便已经开始“饮茶”。陆羽《茶经》有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意思就是说,中国人以茶作为饮品,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神农氏,闻名于周朝时的周公;除此之外,《华阳国志》《僮约》等古籍中均记载着,早在先秦时代人们便开始“以茶为饮”,《华阳国志》中还载明道:“周武王伐纣……茶蜜皆纳贡之。”换言之,在商周时期,巴蜀等地的诸侯王便已经将茶与其他珍贵产品一样,当作贡品进献给周武王。

周武王

奴隶社会时的进贡与封建社会时的进贡不同,封建社会各地区、周边国家对朝廷的进贡,主要就是一些市面上比较流行的“硬通货”。比如唐朝时,新罗国就曾向唐廷进贡人参;宋朝时,高丽王朝进贡过马匹、瓷器,这些其实都是能够在市场上流通的“资金财产”。

换言之,当时的这些贡品虽然珍贵,但并不是稀少的珍品,即使是向朝廷进贡了大部分,当地人民也不是没有;然而奴隶社会时就不同了,朝贡体系本就发源于奴隶社会时期,因此,为了体现诸侯王们对周天子的忠诚,对贡品的要求就格外严格,能够成为贡品的,一般都是当地极为珍贵、独一无二的物品。由此可见,尽管茶叶还未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但价值却是极为珍贵的。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是茶文化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出现了大量关于茶的诗词,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人们对茶的兴趣大大增加,比如北魏的曹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关于茶叶的烹调方式;三国时期魏国的张揖在其作品《广雅》中写道:“荆巴间采茶作饼……苦煮劳饮……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毛之。”;除此之外,陆羽在《茶经》中还记录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僧侣饮茶的故事,足见茶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经由名士们的推广,茶在社会大众眼中已算不得是什么稀奇玩意儿,在市场上也多有流通;但是,因为现实情况的限制,“饮茶”这一习惯始终未能在整个社会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充其量也只是在文人以及贵族之中流行,真正使得茶文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的,是在唐朝。

唐朝能够成为茶文化快速发展的一个朝代,有其一定的原因。

一方面,唐朝是自汉朝以后首个大一统的朝代,其疆域也在前朝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扩张,在这个时期,国家国富兵强,人民安居乐业,开放的政策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巴蜀、南疆、漠北等地区的联系,经济市场也进一步得到了扩张。因此,以前只能在南方地区市场上流通的茶叶,也被带到了北方市场;多地区、多民族的沟通,也使得各地区人民的饮食文化逐渐开始融合起来。于是,南方人的饮茶习惯被带到了北方,使得茶汤也成为了饮品之一。

另一方面,唐初时,中原地区虽然没有饮茶的习惯,但茶叶已经通过其他方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比如中药,比如寺庙僧侣。

在中原地区,僧侣是最早一批饮茶的人。因为茶叶中含有咖啡碱等物质,它们能够增强大脑皮层细胞的活性,从而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当然了,当时僧侣可不知道什么叫“咖啡碱”,但他们知道喝了这杯茶就能够振奋精神,继续敲经念佛、侍奉佛祖,渐渐地,茶饮便在僧侣中传扬开来,成为寺庙中的一种“特产”。

除此之外,茶叶之所以能够在僧侣中传扬开来,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原因:唐代的僧侣是有很大的特权的,其中有一项特权就是免税,因此有些比较大型的寺庙一般都会将某块土地圈为寺庙用地,这就为茶园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姚合写的“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色是春光染,香惊日气侵”,正是描写寺庙茶山的场景。

除了寺庙之外,还有一个地方就是药房。茶叶入药始于唐代中医学家陈藏器,这位陈先生出身中医世家,在钻研当时能够找到的中医理论之后,他编撰了《本草拾遗》一书,在书中提出了“本草茶疗”的概念。

《三秦志》中就记载过,陈藏器在当地当官的时候,当地居民韩氏家境贫寒,久病不得治;他知道后为韩氏准备“药茶”,半年之后,韩氏居然就这么好了。从他之后,茶叶便成为了一味药,而陈藏器也被称为“茶疗鼻祖”。

在诸多原因加持下,茶饮最终成为人们最喜爱的饮品之一。

二.唐朝茶文化的发展

唐朝茶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经济和宗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更多的是政治方面的因素。

首先,唐王朝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在方方面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而观察唐时的政策法令就会发现,唐王朝非常关注中下级百姓们的生活,很多政策都是偏向于他们的,这也就为茶叶在社会大众中推广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其次,朝廷颁布的“禁酒令”也进一步推动了茶饮的发展,比如唐初高祖曾以“以谷贵禁关内屠配”为由而颁布禁酒令。禁酒令的颁布让茶饮有了市场,没了酒酿,茶叶就成了百姓家中宴席之上必备的一杯饮品。于是,各地纷纷涌现出无数的茶商、茶农、茶楼、茶市,如此一来,茶叶便成了人们饮食文化中的一部分,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最后,朝廷中有“贡茶”制度。每逢春日,各地官员们便会挑选出当地最好的茶叶上贡给皇室,以供皇家享有;另外,这种贡茶除了皇家自己享用之外,还常常用作御赐之品,赏赐给官员们。如此一来,茶叶就不仅仅是茶叶,它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精神内核都得到了提高。

经济、政治、宗教文化三位一体,最终促成了唐朝茶文化的发展,而外邦来使的传播,更是使得茶文化走出了国门,面向了世界。

到了唐朝天宝年间的时候,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行,无论是普通人家家里还是路边的店铺,都开始供应茶水——茶俨然已经成为了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大家都开始喝茶,但平民阶层与贵族阶层之间的茶文化还是有一点的区别的。

平民阶层的茶文化比较“粗糙”,平民喜爱喝茶大多数是受到了僧侣的影响。佛教在唐朝已经相当于是“国教”一般的存在,普通民众对寺庙僧侣有着一种近乎盲目的信任,当全国各地的寺庙都在为香客提供一杯清茶的时候、当僧侣们相信茶能够清心明目的时候、当属于寺庙的地区都种满茶叶的时候,百姓们自然也会相信茶能够给他们带来好处。加上当时“贡茶制度”的颁布,茶一跃成为平民百姓往王公贵族靠拢的一个绝佳的工具,“全民饮茶”的情况就此出现。

不过,百姓们喝茶是比较粗糙的,因为受乳制品的影响,百姓们通常使用一种“刘姥姥式”的喝茶法,即在煮茶的过程中加入诸如葱、姜、蒜、桂皮、八角等调味品,将一壶茶煮成一锅粥,大家分而喝之。

贵族阶层的就比较高雅了,当时茶圣陆羽已将煮茶法进行改进,“陆氏煎茶法”开始在上流社会中流行,并逐渐成为社会上流人士附庸风雅的标准之一,白居易曾写“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只这两句便写出了茶汤清冽,茶粉在滚水之中如碧色粉尘在水中翻滚,最终形成了绿色雪浪,让人目眩神迷。

正如乐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茶又何尝不是呢?不同阶层的人享受着不同的泡茶之法,最终在属于他们的阶层中慢慢扩散,最终殊途同归,融会贯通。

三.唐朝茶文化的影响

唐朝的茶文化在我国茶文化历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它总结了前朝茶文化的优点,将精华部分好好地保存了下来;另一方面,它开启了一个便捷、高雅的品茗时代,无论是后来的斗茶、泡茶都是从唐朝的茶文化演变而来,其中的手法、方式更是从唐朝传到了现在,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政治上来看,茶的盛行推动了“贡茶制度”的出现而朝廷颁发的“贡茶制度”则激励着全国各个茶叶产区的发展,每个产茶区的领导者都希望“贡茶”出现在自己家;等他们发现不能单纯从产量上取胜之后,便开始琢磨起了质量和设备。

据《茶经》所云,当时的制茶工艺从一开始的粗糙到后来的精细:“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烘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蒸而不捣者为散茶,捣而不拍者为末茶。”从这里的记载可以看出,唐时采茶竟也是要抓准天气时间的,经过满满的七道工序之后,才可谓之“好茶”。也正是因为茶商们的“内卷”,才制造出了如敬亭绿雪、神泉小团、蒙顶石花等一众名茶。

从经济上来看,茶叶的风靡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通过丝绸之路,大唐的茶叶通过商队运往周边各个国家、地区,为大唐的对外贸易增光添彩。

另一方面,人们对茶叶的喜爱推动了“税茶”和“榷茶”的诞生。所谓“税茶”,简单来说就是商人卖茶时要缴纳的税费,而且比例是1:1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卖半斤茶叶收客人一两银子的话,那么你要向官府缴纳的税费也是一两,这样一来茶商还怎么赚钱?于是,为了填补税费,茶商就只能提高茶叶的费用,这样一层一层加下去,到百姓手里时,这一杯茶又会卖出多少银子呢?

而“榷茶”是从“税茶”中得到的“创意”,这种茶其实就是一种“被官方垄断的茶”,即只有官方钦定的商铺才能够卖茶,其他的都是“野路子”,而这些“官方茶”的收入最后都收进了谁的口袋里呢?那当然是朝廷。

无论是税茶还是榷茶,这两项制度颁布的时间,都是在安史之乱后,当时的唐朝已经完全不见贞观、武周以及开元时的盛世之景,有的只是一片狼狈,加上南方地区的水灾,穷途末路之际有官员提出了“税茶”,而后依照税茶又提出了榷茶,不可否认的是,这两项制度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还是千家万户中都能看到的“茶叶子”,一跃成为高不可攀的“商品”,同时也为行将就木的李唐王朝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让刚经过战乱的大唐狠狠地缓了一口气。

但万事都有两面性,这两项制度在短时间内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长此以往,过高的茶税以及被垄断的茶叶,让商人和平民百姓越来越不满,于是茶价疯狂上涨,茶叶走私犯在此窥见商机,开始出现茶叶走私犯。

从文化上来看,唐朝的茶文化在中国的茶文化史上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承上启下,继承了唐朝之前的茶文化的精髓部分,将其进行发展,后世历朝历代的茶文化大多以唐朝茶文化作为基础。如果将中国茶文化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唐朝茶文化就是树根,是基础,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迄今为止,茶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中国茶文化也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之林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结语:

唐朝之所以能够成为茶文化发展的“温室”,是历史的必然。一种文化从无到有的发展,必然是得经过启蒙和萌芽这两个阶段,东汉之前是启蒙,东汉之后便是萌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时期,那时候的人们纵情山水、不理世事,烹茶变成了附庸风雅最好的工具;而当茶饮在上流社会中流行开来的时候,便需要向下推广,而唐朝的政治环境正好给了这样的一种机会——所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茶文化其实只是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希望其他的传统优秀文化也能如茶文化一般,取精华、去糟粕,增创新,使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更加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历史洪流之中,永远传承、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茶经》

《华阳国志》

《新唐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