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乞丐和尚出身的朱元璋,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那可谓是十分重要一个人物。

出身低微的朱元璋见惯了世间的种种,从贫穷到富贵,使得他的确成为了一个开创盛世的有功之人。

然而在一次科考的殿试中,朱元璋命人抬来三筐稻谷,要让考试评出优劣,这一举动却让宰相刘伯温大惊失色,告诉身边人:“有人要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原名叫做朱重八,出生在一个十分穷困的农民家庭,因为在家族兄弟当中排行老八,所以采取名重八。

虽说家中穷困,但也十分和睦幸福。然而在至正三年时期,朱元璋的老家濠州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第二年的春天,又闹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

在这样的天灾人祸之下,仅仅十多天,朱元璋就眼睁睁送走了自己的父母亲和兄弟。

家中穷得不仅没有钱买棺材,就连去世的亲人都没有地可以安葬,还是一个叫刘继祖的邻居,把自己的地割出来让朱元璋用旧衣服包裹着家人的尸首埋在地里。

为了活命,朱元璋便开始了流亡世间,四处乞讨为生的日子。也正是因为朱元璋有过这样穷困惨痛的少年经历,才让他成为帝王之后,也一直记挂着穷苦的老百姓们。

而跟随在朱元璋身边的众多得力助手,也是一步一步跟着朱元璋打下这明朝的江山,也都清楚对于朱元璋来说,最痛恨的就是那些贪污的奸臣。

若不是前朝混乱,百姓民不聊生,时年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也断然不会在乱世中加入了起义军,立志建立一个更好的王朝。

当年为了有口饱饭吃的朱元璋,投奔高彬和尚,在皇觉寺成了一个小和尚。

只可惜没多久当地又闹了饥荒,他也因为寺庙无力供养众多僧人,而不得不离开了这个寺庙。说的好听,是开始化缘云游,但其实就是开始了流浪乞讨的生活。

在这段一边走一边乞讨的经历中,朱元璋从家乡濠州出发,一路向南到了合肥,然后又折向西方,进入了河南地界。

他到了河南的信阳地区,又途经汝除州等地,东边去过亳州,可以说在这几年的流浪生涯里,朱元璋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

这次流浪让这个小叫花子接触了全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他见了世面,不仅仅是积累了底层普通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也懂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也因为看到了百姓们的生活困顿,在心中存下了高远的志向,于是才有了朱元璋称帝之后,在殿试中以稻谷考察状元,选拔优秀官员的想法。

稻谷殿试

朱元璋出身贫苦,曾经就亲身感受过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受到不小的打击。后来又鉴于元朝的政治混乱,所以他称帝以后,就以猛治国。

即位后的朱元璋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的行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惩处众多贪官污吏。

在洪武三年的时候,朝中很多官员都被清理干净,而新朝建立,百废待兴,又是需要用人之际,朝中无人可用,实在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

于是朱元璋亲自在国子监中挑选有才之士,又在民间广设考场,选拔人才。

层层选拔之后,有十多位才子在科举考试中高中进士,于是朱元璋亲自主持殿试,想要挑选出人才为大明效力。

而朱元璋因为早年间对于民间生活的体验,让他深知,选拔国家栋梁之材,不仅仅是靠文采和学识,更重要的是有一颗爱民之心。

之所以清理那些贪官污吏,就是因为他痛恨那些搜刮民脂民膏的恶官,因此才会渴望寻找到真心实意为民着想的好官。

思来想去之后,朱元璋在殿试中想出了一个妙计,用来挑选真正体恤民情的人才。

他在殿试的时候,让人抬来了三大箩筐的稻谷,放在大殿之上,这让有幸参加殿试的所有学子都惊呆了,谁也没想到皇宫大殿之上竟然会有稻谷。

这个时候坐在皇位之上的朱元璋对考生们说:“今日的殿试考题,便是让你们说出这三筐稻谷的种类,产地,还有分析它们种植的好坏。答对便算是成功。”

参加殿试的考生,哪个不是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今朝,虽说满腹经纶,但的确是没有几个书生分辨的出这些稻谷。

这就是真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不说那些出身优渥,世家大族的公子哥没有下过地,种过粮食。

就算是真正一贫如洗的书生,也是寒窗苦读不曾真的劳作过,哪怕是贫困人家的学子,也的确为了备考,几乎不会耕作。

如今这三大筐稻谷,那可真是难倒了在场的所有考生。站在一旁的其他大臣们,也的确少有几人能够说的出这些稻谷的区别。可见朱元璋这一场考试,真是十分切入痛点啊。

但都已经是殿试了,就算不认识这些稻谷,考生们也绝不会承认自己失败了,必定是会倾尽全力去争取的。

于是,考生一个个排着队轮流走到稻谷面前看了一圈,甚至有人伸手抓起一把稻谷看了又看。

然后硬着头皮回答朱元璋的问题,有的考生套用四书五经当中关于粮食作物经典句子,有的考生直接对着稻谷一通胡说,也有考生借稻谷发散思维联想到民生大计。

总之每个人都是侃侃而谈,说的口若悬河的样子,但是坐在高位的朱元璋却是越听脸越黑。

终于让朱元璋耐着性子听完了这十几个考生的回答之后,朱元璋差点气的把茶杯扔到他们的脸上。

根本没有一个人答出朱元璋想要的答案,而朱元璋无非是想知道有哪个考生能够分得清这五谷杂粮,说出稻谷的区别罢了。

要真是找一个农民来,恐怕都比这些进士及第的学子们回答的更好。

正因如此,朱元璋生气的说:“身为人臣,想要考取功名,却没有一个人是真的想为百姓做实事的!全都是胡言乱语,吃着五谷杂粮,却分不清,有何脸面站在这里?”

这一番话一出,殿中所有人,包括负责科举的官员在内,都齐刷刷吓得跪下。而名臣刘伯温也在其中。

刘伯温对于这场殿试的结果早就有此预料了,看到朱元璋发怒,他心中也并没有震惊。

刘伯温甚至小声的对跪在旁边的考官大人说:“陛下发怒,不是个好兆头啊。看来,有人要掉脑袋了。”此话将众人惊到,难道分不清稻谷就是掉脑袋这么大的罪吗?

朱元璋发怒

越想越气的朱元璋直接从龙椅站起,走到了大殿上,一边说一边伸手去抓了一把稻米。朱元璋将手中的稻谷递给了考生们看,然后叹了口气,耐心的向考生们讲解这些谷子。

“第一筐是扬州的稻谷,因为扬州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因此扬州的稻谷一看就是十分饱满有光泽的。吃起来也是十分有嚼劲,味道还是回甘微甜。”

说罢,朱元璋又走到第二筐稻谷旁边,同样抓了一把,为考生们解释道,这太仓的稻谷一看也能分辨出,因为太仓都是国家粮仓的所在地,谷物一般会囤积,以备不时之需。

长期存放的稻谷会有些失去光泽,因此对比扬州的谷子来看,也会有很明显的黯淡,这也很好分辨。

但是显然朱元璋对眼前的稻谷还不是很满意,因为其中还掺杂了一些杂粮,不过朱元璋到底还是没说什么。

就这样朱元璋来到了第三筐面前,却没有再继续为考生解说,而是认真的看着这筐稻谷,然后十分生气的下令,将送来这筐谷物的主管叫到殿前。

看着朱元璋面若冰霜的样子,所有人都吓得不轻,唯有刘伯温对身边的人解释道:

“这第三筐,是军仓!可看着色泽已经是囤积已久,表面干净,底下都有了霉味,恐怕整个军仓中的粮食,七八成都已经坏了。”

果不其然,负责军仓的官员来到殿前,直接就跪下求饶,他心里是清楚的,军仓治理不力,粮食发霉,这是掉脑袋的大罪。

从这三筐稻谷被放在大殿上的时候,刘伯温就已经在一旁仔细观察过这些稻谷,发现第三筐谷物下部分有了湿润的霉点。

朱元璋高坐龙椅之上,距离远,自然是看不清的。但没想到考生们谁也答不上来谷物的区别,居然气的陛下亲自走到了大殿之下。

这般近距离一看,怎么可能看不出来第三筐稻谷已经有了霉点。而负责人并不知道皇帝搞这么一出,在表皮上撒了干净的稻谷,原以为可以蒙混过关。

没想到弄巧成拙,被朱元璋亲自抓了一个正着。

于是,朱元璋将这个尸位素餐,不认真管理军仓的官员直接下令处死。经此一事,参加殿试的考生们,也明白了朱元璋用心良苦,是一个真心为民着想的好皇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