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爸爸接触多了,他过去的经历和后来的情况我才略知一些。

司令爸爸虽是习武之人,打起仗来“疯”得令人瞠目。但他爱学习、爱看书、懂文化、精通兵法,这又令人难以置信。

开国中将王近山(1915年10月29日-1978年5月10日)

他钻研战争史,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尤其是看地图,体现了他无师自通的战争天赋。他所打的每一仗,不是仅靠胆大蛮干,而是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周密的安排部署,掌握了作战的战略战术,还讲究天时、地利,灵活技巧。

司令爸爸善于思考,他首先想到所面临的敌人是谁?他们有可能怎么打这一仗?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做到知己知彼,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李德生叔叔曾经高度评价司令爸爸:在战争年代,他对带兵的主官要求很严,一定要让作战勇敢、指挥果断、会用脑子、善于带兵的同志来担任。因此,他所在的部队,始终能够保持优良的战斗作风。对完成任务好的部队,他在表扬的同时指出缺点,以防骄傲;对一时未能完成好任务的部队,他查清原因,只要不是怯懦、怕死,他总是耐心帮助教育,给予鼓励;对于在战斗中担任艰巨任务的部队,即使缴获少,伤亡大,他也给以鼓励,而不是从表面战果来判断成绩。特别是下级有失误时,他总是主动承担责任,从不随便指责,更不诿过争功。因此,在他手下工作的同志都尊重和敬佩他。

他善于使用知识分子。对于知识分子,他总是看主流,看大节,不计较小缺点。他所在的部队曾经招收很多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参军,有好几位留学生、大学生担任军师级政工领导干部。这些同志在部队经过长期锻炼,对军队建设发挥了一定作用,使得部队文化素质有了大大的提高。

他在刚担任6纵司令员的时候,老部队成员少,大多是地方部队和游击队组成的。他重视平常的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在实战中培养和锻炼队伍。经过了一些硬仗、恶仗之后,这个纵队很快就成了刘手下的主力部队。

他经常亲临第一线作战,这是我军历来的优良传统。司令爸爸曾感慨地说:“我是在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影响和教育下成长的,勇敢是向徐帅学的,指挥是向刘帅学的,果断是向邓政委学的'。”他带出了一批好干部,培养出了一大批坚强、勇敢的部队官兵。

常听哥哥们说笑话:爸爸最喜欢有文化的人,尤其喜欢戴眼镜的知识分子。他自己不会抽烟,但是非常欣赏那些会抽烟的知识分子。他跟哥哥们说,那些知识分子“一抽烟就能抽出点子来了”。哥哥们听了窃喜,也当着爸爸的面摆弄起来。烟抽得挺像那么回事,爸爸看了之后却嘲笑他们说:“你们(烟)也不出点子来”。

司令爸爸爱看的书很多,大都是有关战争方面的,尤其是《孙子兵法》之类的书,他经常活学活用,效果也立竿见影。他还跟我们分析讲解过红军游击作战原则,那句经典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疲我扰、敌驻我打。他说在他所打的许多仗里,都能体现运用了《孙子兵法》里的计谋和这“十六字方针”。

不过,谁也想象不到的是,他爱看的书里竟然还有一本《安娜·卡列尼娜》,可见他虽是舞刀弄枪之人,内心却不乏侠骨柔情。一提到书中的主人公,他就会流露出无限的感慨和怜香惜玉的神情。爸爸喜欢看的书还有斯巴达克斯》,只是这位古战场上的大英雄,遇到一个爱他爱到发了疯似的美丽的希腊姑娘爱芙姬琵达,因得不到他就报复他,直至害死了他。

爸爸最喜欢的一位战争狂人就是巴顿将军。记得有一次跟着他去看电影《巴顿将军》,他看着看着兴奋不已,迸出浓重的家乡口音说:“我就是那个巴顿!”

他最不忍看的电影就是《上甘岭》,每次遇上看这部电影,他总是含着眼泪中途退场,还经常自言自语地念叨着:“太惨了!太惨了!”他经常跟我们提起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英雄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数不胜数的壮举,像黄继光、邱少云这些人只是无数英雄人物中的代表。他们中有很多死了之后还咬着敌人的耳朵、鼻子,真是惨不忍睹啊!还有那些默默无闻地牺牲在炮火硝烟和坑道中的无名英雄们,“他们只是十几岁的娃娃呀!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刚开始,甚至有的连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呢……”

《上甘岭》电影剧照

爸爸还问过我们:“你们知道上甘岭战役中,战士们最缺少的是什么吗?”哥哥回答他:“是水!”他说“还有空气和阳光”“这是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但是他们在40多天的坑道战斗中却得不到啊!”爸爸的声音在哽咽着……

我们很理解他的心情,因为他总是说,在战场上亲眼见过很多年纪轻轻的战士、战友,刚才还活蹦乱跳的,转瞬就牺牲在前沿阵地上了,他见过的真实的死伤镜头实在是太多了。“在《上甘岭》电影里反映的只是微乎其微的,连战场真实的百分之一都不够呢!”成千上万的战士倒下了,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也是永久的!

爸爸含泪长叹道:“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在爸爸所看的书里,经常能看到画了许多的圈圈点点,那都是他用心去看的记录。他的右手因伤残,本来用笔已经是很吃力了,索性用整个手掌来抓住那支最粗大的红蓝铅笔,认认真真地做笔记。

近年来,电视剧《亮剑》的上演在国内引起极大的轰动,许多人都说剧中主人公李云龙的原型就是我司令爸爸。我们也很爱看,而且是百看不厌。剧中许多战斗故事的确采用了爸爸所经历或指挥的经典战例。李幼斌的演技也是大家都公认的。

《亮剑》剧照

但如果真要拿李云龙跟我司令爸爸相比较,二者却又有很大不同。首先,李云龙(不是说李幼斌)这个人没文化,可以说“土得掉渣”,动不动就说粗话、骂人,说起话来有时像个土匪;其次,剧中李云龙年龄大概四十多岁,是个团长,而司令爸爸可是二十岁就当上师长啦;再有,李云龙不修边幅,整天胡子拉碴的,我司令爸爸可不一样,他一身正气,特别注重军容风纪,只要穿上那身军装,必定是戴正了军帽,风纪扣扣好,永远保持严整的军人形象。

战争时期的王近山

爸爸虽是农民出身,但身上不失儒雅的气质,甚至给人一种“一介书生”的印象,就连我们这些子女在闲谈话语中也多次提到过这个问题,也时常觉得很奇怪,老一辈的将帅们,大多出身穷苦,甚至有些是从庄稼地里钻出来的“泥腿子”,而且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没有人专门在仪容仪表方面培养和训导他们,究竟是什么成就了他们那么高雅洒脱、威武不凡的雄姿呢?他们的形象、修养和气质真令我们这些晚辈们敬佩得五体投地。

熟悉司令爸爸的人都知道,他经常喜欢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活脱脱一个八面威风的大将军在枪林弹雨中驰骋疆场。平日里骑着它,扬鞭策马、谈笑风生;战场上骑着它,生龙活虎、勇往直前。骑着这匹大红马,他始终冲杀在队伍的最前头,率领部队打了无数个漂亮仗。

在黄泛区农场任副场长时的王近山

长征时期,正是这匹大红马,陪伴他走过了万里漫漫长征路,并帮助他“运走”了他的文书汪运祖;还是这匹大红马,爸爸骑着它,来到了妈妈的身边,抒写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

【本文作者简介】王媛媛,曾用名朱媛媛,王近山将军的第六个孩子,1953年11月生于北京。1969年参军,服役于南京军区某部医院。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复员回京。197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储运局工作。1989年后历任中国商业建设开发公司办公室主任、业务部经理等职。其间多次被评为部级优秀党员、新长征突击手。2008年底退休。

本文系《祖国》杂志社宋志娇据王媛媛著的《司令爸爸 司机爸爸》一书中的内容编辑整理,原文有修改,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