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事是由中国主办的北京奥运会,另一件是当时在奥运前夕,汶川市发生了特大级地震,无数人受伤甚至死亡。

这是一件令所有人都为之感到悲伤的天灾,而抗灾救险中或令人惋惜或令人感动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着,人们还记得当年抗灾救险中中国人民可贵的团结一致精神当时所带来的触动。

当年那个举手敬礼的孩子现在还好吗?而那个为他拍下这张新闻照片的记者如今又怎么样了?

拍摄“敬礼娃娃”

5·12汶川地震,又称“汶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

根据震后预测,汶川地震的震级为8.0级;

该地震中,严重破坏地区约50万平方千米,极重灾区就有10个县(市),共计造成六万九千二百二十七人遇难,一万七千九百二十三人失踪,三十七万四千六百四十三人受伤,一千九百九十三万人失去住所;

受灾总人口达四千六百二十五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五千四百五十一亿元。

5·12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更直接影响了每年五月十二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的成立。

在十四年前5月12日的早上,三岁的郎铮被外婆送到了幼儿园,地震发生时,正是午后,幼儿园午休结束后的自由时间,郎铮和同学们在快乐的玩耍。

而空闲在家的外婆因为疼爱年幼的外孙,担心刚上幼儿园的郎铮不适应,每到中午的时间,她就会趁小朋友们在门口玩耍,去看一眼郎铮;

而就在她照例走出家门以后,还没到幼儿园,她就发现自己脚底下的地面发生了剧烈的震动,地震了,当外婆再有意识时,眼前的幼儿园早已变成了一片废墟,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和老师们都生死未卜。

而此时的郎铮显然不知道这是地震了,他被埋在废墟中,一片漆黑,自己还受了伤,身边没有声音,死一般的沉寂,事后郎铮回忆自己当时很害怕,只能一遍遍的呼唤“爸爸妈妈”,渴望他们把自己从黑暗中救出。

对于郎铮而言,杨卫华不止是用相机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他还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第二天上午十点,当时第一时间前往灾区摄影报导的杨卫华来到了郎铮所在的幼儿园区域。

正当他在四处摄影记录时,他听到了小孩子的微弱的哭声,杨卫华掏出了户外手电,往人声处照射去,大喊道:“能不能看见我的灯光?”

过了一会,有小孩子的声音从废墟中传来:“我看见你了”,于是杨卫华赶紧找来附近的解放军战士,前来解救郎铮。

经过两个小时的紧急救援,郎铮已经是极为幸运的了,并没有生命危险,还被杨卫华发现并成功搜救了出来,但因为坍塌,他的左手依然受了伤,在三岁的他身上显得更为可怜。

当八名解放军小心翼翼地把他放在担架上的时候准备送去治疗时,

郎铮艰难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向这些救自己的解放军叔叔敬了一个礼,凭借着敏锐的新闻嗅觉,记者杨卫华站在高处将这一幕拍了下来。

在场的人在看到郎铮的这个举动,都纷纷流出了眼泪,这样一个三岁的小孩子,在遭遇了这样的灾难后,并没有一味的哭闹,而是懂事的向救他的解放军致以敬意;

而当这张照片被传到网上时,这种生死之间的情感也通过杨卫华的摄影,从地震现场传达到了每一位网友心里,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敬礼娃娃”。

一炮而红以后,将奖金全部捐出去

当时杨卫华能发现郎铮,捕捉下照片是他的机遇之一,更多的还是得益于他来到了灾后现场,并敢于第一时间去到最危险的地方。

地震现场还有余震的风险,现场摇摇欲坠的建筑随时随地都有要坍塌下来的危险,而八级的强震后,随时随地还可能会爆发威力不小的余震,明知如此,杨卫华依然勇敢地请缨,要求第一时间来到汶川,

他来到第一线不为其他,只为第一时间报导最真实的现场。

根据同事张登军回忆,在拍摄了“敬礼娃娃”郎铮后,杨卫华曾获得了第九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纪实类金奖,稿酬加奖金共10万元,这对于杨卫华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后来有同事调侃杨卫华:“你这下发了”,新闻记者最重要的就是纪实照片,这下杨卫华名气和成就都有了,大家都觉得他肯定会以后高升发财。

后来张登军才知道,拿到这笔奖金后,杨卫华就一下全部捐给了当时正在重建中的北川,一分也没给自己留。

“他是在汶川时拍摄的这张照片,他因此把得的钱都还给了地震。”

杨卫华还曾入选过第一批绵阳市文化领军人才,奖金五万元,那时杨卫华已经出现了病症,可他在领到这笔奖金后,并没有拿去做自己的医药费。

当时老朋友张登军和他聊天,劝说杨卫华应该把这笔钱留着给自己治病,但杨卫华却摇了摇头,表示自己还有个多年的心愿未了。

杨卫华说他自从1988年从事摄影工作以来,就保存了大量的老胶片底片,这当中,大部分都是记录着绵阳城市变迁的珍贵影像资料,但胶片不易保存,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损伤,而且万一自己哪天不在了,这些资料怎么办?

多年来,杨卫华一直想把这些胶片转换成电子图片,这就是他的心愿,但因为照片的数量太多,老式胶卷转换不易,转换费用十分高昂。

张登军告诉记者,在反复思索之后,杨卫华还是带着这五万元,前往了上海,他放弃了更好的治病的机会,选择让这些胶片得以更永久的保存。

就在杨卫华离世的前一周,他听说报社另一位同事的爱人不幸患上了尿毒症,半昏迷状态的他还叮嘱妻子去取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呢喃地说:“喊他们治病,好好治病。”

和郎铮的不解之缘

救命之恩,当涌泉相报,杨卫华是郎铮的救命恩人,更是对他影响重大的长辈。

从拍摄《敬礼娃娃》那次起,杨卫华就和郎铮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由于小郎铮被送去了临时搭建的帐篷,转交给医务人员急救,杨卫华手上还有别的工作,并没有时时陪在他身边,他再度听到郎铮的消息时,是打听到郎铮母子俩正在医院办理入院手续,杨卫华急忙赶往了医院。

到达医院后,杨卫华非常激动,对郎铮母亲说到:“我找了整整一个星期,终于找到你们了,你们平安就好。”

而当看到母亲和郎铮受了伤,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时,杨卫华急忙上前帮忙,母亲吴晓红一直都非常感谢杨卫华,杨卫华也救了他。

郎铮上一年级的时候,杨卫华的孩子也正好上小学,那时郎铮正式成为少先队员、第一次升红旗,杨卫华都在现场见证,并用相机记录下了郎铮成长的画面。

郎铮的父亲郎洪东回忆,郎铮也很粘杨卫华,知道他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也很喜欢这个叔叔,喜欢和他玩耍,有缘的是,两家人的房子还就在一个小区,所以一有空,郎铮就会跑到他家去玩。

郎铮喊杨卫华为“杨伯伯”,杨哥有时喊郎铮名字,有时直接喊他“儿子”。

母亲吴晓红想起那时在震后,郎铮躺在医院,脸上还都是伤的时候对杨卫华说了一句:“叔叔,谢谢你。”

当时杨卫华听到这句话,眼泪就激动地流了下来,回复道:“没事儿,没事儿…”

郎洪东认为七年的相处,让他们早已超出了一命之恩,已然成为了一家人。

同事认为,杨卫华把一生都献给了新闻

杨卫华的老同事李霞回忆说,杨卫华确诊患上肝癌是在2013年10月,2014年2月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了换肝手术,“那时确诊的时间还算早,再加上去的是知名的华西医院,大家都原以为他能成为幸运的那一个,可以活下来的,但太可惜了。”

按照报社的安排,经历了一场大手术后的杨卫华理所应当的可以在家休息养病,但就在换肝后没多久,杨卫华就主动请缨,参加了两次《绵阳晚报》月度新闻图片点评会议。

同事叹息道:

“这种会他本来可以不来,但他就是想来,说到摄影、说到新闻,他就兴奋。”

“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新闻,摄影。”

年轻的生命就此离开

除了这两次点评会,换肝后的杨卫华还曾主动前往珠海拍摄航展,得知这一消息后,李霞再也忍不住,当面向杨卫华发了火,事后她回忆自己是关心则乱了:“你硬是不要命了!”

杨卫华也不反驳,也不生气,他知道医嘱不允许,只是不说话。

这更让李霞心里更后悔,也更难过,她一直懊悔着自己那天没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他晓得我们发火是为他好,但他就是丢不下他的相机,他这一辈子,都给了新闻摄影了。”

那时面对杨卫华的执拗,所有人,他的同事、家人都劝不动他,李霞也只能在心里暗暗祈祷:“希望杨大哥身体能好好恢复。”

遗憾的是,或许并不是每个好人都能长命,11月8日,杨卫华被确诊肝癌复发,时至今日,李霞和同事们都忘不记这个日子:“11月8日是记者节,但就在节日当天,却收到这样一个糟糕的消息,他也是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啊!”

2015年2月14日上午10点,郎洪东带着妻子、儿子赶到绵阳中心医院肝胆外科住院部看望重病的杨卫华。

“看到我们到了,那时杨哥拉着郎铮的手久久不愿松开,郎铮也乖巧地待在他身边,那时候他用略带嘶哑的声音询问郎铮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人还清楚地记得郎铮还有八年多就读大学了。”

想到这些,现在郎洪东还记得当时的场面,那时杨卫华告诉他,他已经安排好郎铮今后读书的事情了,初中、高中就都东辰学校读,并且他叮嘱郎铮要上一所好大学,选择一个好专业,他已经委托了他的朋友今后帮忙照顾他。

“他不仅救了郎铮,他完全是把郎铮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记挂,都到那个时候了,他还记着郎铮的未来。”

2015年2月26日,是郎铮最伤心的一天,他也一直记着这个日子。

这一天,疼爱自己的叔叔杨卫华,因为患有肝癌,而永远的离开了他,因为是治疗无效,突然去世,郎铮并没能见到杨卫华的最后一面,这个不幸的消息还是他从爸爸口里得知的。

每年清明的时候,郎铮都会去杨卫华的墓前看望他,向他汇报完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后,再深深的敬个礼,就像他们初见时,他在杨卫华镜头下做的一样,一个高高的、标准的敬礼。

其实,在地震中,郎铮也受了伤,他的左手小手指和无名指部分进行了截肢,这会影响到郎铮的生活,属于轻微的残废,但尽管如此,郎铮从来没有退缩过,在他心里,一直有杨卫华叔叔的声音告诉着他:“你要坚强!”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杨伯伯!”

那时候,已经10岁的郎铮在得知杨卫华去世的消息以后,第一时间控制不住流下了眼泪,他扑倒在家中沙发上,用抱枕遮住头,默默哭泣,情绪久久不能平息。

他不敢相信,前段时间自己还在医院见到,强撑着笑容和自己聊天,问自己最近学习情况的杨卫华叔叔居然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他。

杨卫华生前曾叮嘱朋友们,一旦自己离开,就捐出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对此他还曾有过遗憾,因为肝病,他的身体已经不是最佳供体了。

“他说这是他对这个社会的最后一片心意,如果能给医疗事业做一点贡献,他也就无悔了。”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瑞林从1992年,杨卫华刚工作不久就认识了他,面对杨卫华离世的消息,王瑞林曾反复感叹:“太年轻了,他才五十刚出头呀。”

那段时间,在微博上,也有不少摄影圈内的同行对他表达哀思,“中国摄影界痛失了一位优秀的摄影家”。

郎铮的成长,杨卫华精神的延续

“这些年,地震曾给他带来的心理阴影在减弱,以前每次只要下雨吹风或天黑他都会害怕,身边离不开大人,但现在他已经基本克服了这种恐惧;芦山地震时,他还参与了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现在已经不再害怕提到地震这件事了。”郎铮的妈妈吴晓红说。

其实,多年以来,一直有媒体一直在关注郎铮,曾有无数访谈和邀约找上门,令父母欣慰的是,郎铮并没有因此而觉得自己特殊,他在学校和同学们相处得很好。

“我们做父母的,和他的外公外婆都是一直在严格要求他,绝不能让他被‘敬礼娃娃’的光环所一味蒙蔽”。

每逢节假日,郎铮还会给曾经帮助过他的解放军叔叔和医护人员发去短信慰问,他们有空的时候也会打来电话或发短信,和郎铮聊天,询问他近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现在在学校,郎铮还是“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成绩优异。

郎铮曾经回答过自己的梦想是想当解放军、想当警察、想当科学家;时隔多年,当郎铮已经上中学的时候,再有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他仍称希望自己能够进入到军营锻炼,不仅是锻炼身体,还希望自己可以锻炼出军人的品质。

如今当问到杨卫华的墓碑在哪个位置时,郎铮还能准确的回答出是:“18墓区18号”,现在的他身高高了许多,逼近一米八,他爱好体育活动,在校时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看到他能茁长成长,访谈的记者认为这或许也是杨卫华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2022年,郎铮已经十七岁了,当年三岁稚龄的“敬礼娃娃”迈入了高中,现在社交媒体上关于郎铮的报道已经很好了。

或许,这就是他父母的初心,汶川的证已经过去将近14年了,如果自己的儿子始终活在“敬礼娃娃”的光圈下面,不能够长足的成长,所以,让郎铮回归到平凡的生活当中,在该学习的年纪,好好学习。

将来,等他有能力报效祖国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注视着他的英勇伟岸。

而对郎铮而言,如今的他,会好好生活,将“杨伯伯”的生活,也一起挑起,健康茁壮的长大成才。

参考文献:

汶川地震中被全国人民牵挂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北京晨报

刘湃

敬礼娃娃”感谢恩人:一定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