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璇

邰谧侠

邰谧侠的著作《〈老子〉译本总目:全球老学要览》

陈列着多种《老子》译本的“全球老学”研究中心特藏书架。 本文配图均由作者提供

美国汉学家邰谧侠是美国当代老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同时也是南开大学哲学院的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长久以来,邰谧侠孜孜不倦地探寻着中国哲学的智慧之光,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力量。而更令人感怀的,还有他近乎极致的严谨、令人莞然的幽默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情深意切。

跨越山海的中国情缘

邰谧侠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周边地区,这是一个古朴静谧的小镇,绿树掩映,山水秀丽,却有着十分浓厚的教育文化氛围。这里是美国传奇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故乡,也有着5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其中的阿默斯特学院素有“小常青藤”的美誉。邰谧侠在这里长大,也在这里最早接触到了中国文化。

邰谧侠第一次邂逅中国哲学是在14岁,那时他在学校里学习社会学专业的课程,需要完成一篇关于东方宗教的论文。小镇图书馆里,关于东方宗教、哲学方面的资料不多,其中就有一本《道德经》的英文译本。邰谧侠回忆说,这个译本比较特殊,是1972年由华裔学者冯家福和妻子简·英格里希合译的版本,每一页英文翻译旁边都配有中国自然风光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用毛笔书写着《道德经》原文。在译本清逸可读的自然审美熏陶下,老子道法自然、生性洒脱的自由之姿跃然纸上,吸引着少年时期的他,并由此迸发出对中国哲学的强烈兴趣。

为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思想,邰谧侠先后师从万百安、普鸣、孔丽维等美国知名汉学家,在他们的影响下,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在邰谧侠看来,只有追溯中国文化的源头,才能更好地领略古人的思想魅力与精神底蕴。因此,他将历史古都西安作为开启中国文化之旅的第一站。

在西安,他感悟着那些埋藏在悠久时间长河里的历史故事,与留学友人一道品味古城的市井风貌与人间烟火,在与当地居民驻足笑谈中感受汉语与中国文化的万千气象。西安的留学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他下定决心把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探路《老子》的译介与诠释

从波士顿大学宗教系博士毕业后,邰谧侠怀揣着深入学习中国文化的愿望,于2013年前往北京大学深造,师从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杜维明。他依循着最初的研究方向《道德经》,正式开启自己的中国哲学学术旅程。

邰谧侠介绍,《道德经》也称《老子》,这部中国春秋时期的古籍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甚广,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粉丝”。其译本之浩繁、诠释之丰富,可谓“月印万川”——《老子》原著如同天上的明月,而地上河川里的每一个倒影就是全球化后对《老子》不同的解读和译注。在邰谧侠看来,正是因为《老子》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洞察,即使穿越数千年的时空,依然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启迪,使其成为跨越文明差异而广泛传播的一部经典。

《老子》早期译本的手稿散落在世界各地,想要完整地收集这些译本绝非易事。邰谧侠花费了五六年的时间奔走于各国图书馆,尽己所能详尽地搜寻这些译本文献的踪迹。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他出版了著作《〈老子〉译本总目:全球老学要览》,收录了全球97种语言的2052个译本。这个数量远远超出他了最初的预料。

邰谧侠认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翻译过程。《老子》的译本既有哲学家、汉学家重视学术性的翻译,也有爱好者大众化的翻译。在邰谧侠看来,《老子》是一门哲学,哲学发展的本身就是在不断的阐释下进行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与之如影相随。而正是这些不断增加的阐释,最终融汇成浩瀚绵延的中国文化长河。

传播中华文化的热忱

如今,邰谧侠乐此不疲地投身于“老学”的专业研究。在他看来,只有回归到中国文化典籍的源头对其加以理解,才能更好地观测历史上那个不断变化的老子形象。因此,他决定留在中国,立志将自己全部的热忱与精力投入到诠释中国文化经典、探究中国哲学精髓之中。

2019年,邰谧侠任职于南开大学哲学院,并引入了“全球老学”这一概念。邰谧侠认为,老子思想的传播是一个全球现象,这部书已经不只是中国的经典,而是全世界的经典。因此,“全球老学”以传统老学研究为基础,囊括了全世界《老子》注本、译本以及思想研究,并将全世界《老子》研究进行整合,形成统一多元的系统。

学术的纵深促使他更加身体力行地搭建专业研究平台。2023年4月,南开大学“全球老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邰谧侠任研究中心主任。“全球老学”研究中心是研究《老子》及其诠释、翻译的机构,致力于呈现老子思想的国内外传播史和诠释史,深入全面地挖掘《老子》的内在智慧,彰显老子学说的全球影响力。该机构在聚焦学术的同时,也为中外教育合作、学术对话和文明互鉴提供平台。

在“全球老学”研究中心的特藏书架上,井然有序地陈列着343部《老子》译本。这些泛黄的书页不仅忠实记载着过往的历史,也讲述着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多彩绵长。而邰谧侠也将继续如映照皓月清辉的青川碧水一般,以澄澈之心抒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