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残联主席程凯,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中国残联副主席、副理事长李东梅介绍“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 题:平等参与、多维保障、向新发展——国新办发布会聚焦我国“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成就
新华社记者魏冠宇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残联有关负责人介绍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
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环境更加优化
“残疾人家庭年纯收入持续增加,2020至2023年年均增速为6.9%,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中国残联主席程凯在发布会列出一组数据,勾勒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现实图景。
就业是残疾人平等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中国残联副主席、副理事长李东梅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残疾人就业规模、就业质量双双显著提升。全国每年新增城乡残疾人就业均稳定在40万人以上,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累计达231万人,残疾人就业率提升近5个百分点;就业更稳定、收入更高的按比例就业残疾人数增长超20%,217万城乡残疾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教育是改变残疾人命运的根本途径。“十四五”期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7%,全国中职、普高在校残疾学生分别达7.58万、5.98万人,近3年每年3万多名残疾学生走进大学校园;随班就读低视力学生大字版教材列入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国家课程统编教材投入使用,数学等9个学科配套的国家通用手语书籍研制出版。
文化体育是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十四五”期间,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在重大国际赛事屡创佳绩,北京冬残奥会实现冬季项目跨越式发展;“全国特奥日”“残疾人健身周”“残疾人冰雪运动季”等品牌活动,让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更加普及;连年举办全国残疾人文化周活动;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并提供无障碍服务;全国建立盲人阅览室1659个,盲文版等无障碍格式版作品不断满足残疾人阅读需求。
“实现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物质要富裕,精神也要富裕。”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介绍,“十五五”期间将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和产品;支持残疾人参与文艺创作,培育发展残疾人文化产业;在发展竞技体育同时更加注重群众体育发展,让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休闲健身。
7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残联主席程凯,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中国残联副主席、副理事长李东梅介绍“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这是手语翻译在现场工作。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多维保障:权益保护网织密兜牢
“十四五”期间,残疾人权益保护网全方位织密。
李东梅介绍,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颁布施行,41部国家法律法规在制定、修订过程中增加了保障残疾人权益的规定,国家涉及残疾人保护的法律法规已经达到180多部,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国残联会同有关部门发布残疾人权益保护、检察公益诉讼、行政检察典型案例等,司法保护进一步加强。此外,普法宣传更精准、矛盾纠纷化解更有效。
社会保障方面,程凯介绍,残疾人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实现“应保尽保”;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0%、95%以上;截至2025年6月,残疾人两项补贴分别惠及1188.4万困难残疾人和1640万重度残疾人。
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近年来不断完善。李东梅介绍,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颁布施行,多地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地方性法规;以国家标准为核心,涵盖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及产品标准的无障碍建设标准体系初步建立;3000余家相关网站和手机APP完成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1543个药品参与药品说明书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革试点,69座城市上线公益无障碍导航功能,听障人士呼救小程序和120报警平台启用;截至2024年底,全国无障碍督导队伍达20608人,其中残疾人9458人。
周长奎透露,“十五五”时期将把提高残疾人特别是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作为首要任务,完善与残疾人相关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制度;将推动修订残疾人保障法,深入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切实加强司法保护。
向新发展:助残新事物方兴未艾
“十四五”期间,一批新设施、新科技进入助残领域,助残服务模式也呈现新面貌。
“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中,中国残联承担3项二级任务,均与助残设施相关,具体涉及专业化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建设等。“目前看,进展均符合预期。”周长奎说。
目前全国已竣工残疾人服务设施4614个,总建设规模1664.8万平方米;128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得到无障碍设施改造,超额保质完成;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协议服务机构超1万家。
助残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残联与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紧密联系,确定科技助残重点联系地区,协力推进助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上,智能仿生手、导盲六足机器人等15项典型案例亮相发布。
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近年来方兴未艾。中途失明者、中途失聪者、脊髓损伤者等5类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工作,正在全国推广。各地目前已选定上千家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培养骨干师资7719名,服务各类残疾人11.85万名。
“受助残疾人普遍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切合自身需要,能够切实解决居家护理、生活自理等现实难题,大大提升了生活质量。”周长奎说,“这项工作还填补了机构康复后居家康复的短板,发挥了残疾人主体作用,帮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