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艺人的综艺感真的很强,在台上很松弛,玩梗的度也适中。” 最近《歌手》里的黄宣很出圈,除了舞台上的尽兴感,台下的超强艺能感也常常让人觉得内娱真是难出其款。 黄宣综艺名场面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1. 无处不在的夸张颜艺,又名“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黄宣”;

2. 自如且节奏感极强的造梗接梗,参见和汪苏泷代班主持那一期,简直是有漫才的水平;

有人求把黄宣“焊死在主持台上“,与之形成鲜明好笑对比的是因为内地主持人海泉因为太紧张总是念错词,热搜上常常被人损“胡海泉,淘汰”!; 综艺感也好,搞笑也好,台湾艺人身上好像都有一种内娱很难得的“松弛感” ? 1. 从费玉清到黄宣 松弛,台湾艺人祖传技能? 仔细看这些年大火的台湾艺人,除了本身技能过硬,“综艺感”才真正是他们拉高知名度和好感度的门。 堪称鼻祖的是小哥“费玉清”: 在内地又一轮走红,其实是早年主持台湾综艺节目讲段子的视频被网友翻出,人们发现:小哥你,抬头唱歌圣如佛,低头唱歌污如魔; 有人专门搜集小哥过往的段子剪辑到一起,发现这个声音清澈得不食人间烟火的小哥,完全没有包袱,“污”和”清”形成了巨大反差:好家伙,更爱他了。 现在你搜费玉清,排在前面的才不是金曲合集,而是 —— 黄色笑话十五分钟,全程高能段子合集,《龙兄虎弟》都是入门级经典了;

50 岁年龄段的代表应该是今年爆火的抽象教父陶喆,让他翻红的除了业务能力,还有那种无处不在的综艺感: 包括但不限于,亲自翻牌和模仿粉丝做的抽象表情包;

在看跟韩红唱《无地自容》的 reaction 里喃喃自语:我当时到底受了什么创伤?

代代传承,后继有人。 40 岁年龄段代表的还有被音乐事业耽误的著名脱口秀演员吴青峰,也是名场面无数。 在演唱会上让粉丝不要太吵:因为会吵到隔壁场的观众,因为 —— “他们是听我来唱的”: 吴青峰的脱口秀,不光是好笑,还总是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最著名的是之前有一次在综艺节目中被催婚,吴青峰怒怼:那么爱结婚,把我的那份结了啊!

粉丝也继承了吴青峰讲相声的体质,但看到回复只能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粉丝问:我美丽性感,适合当一个色情明星,是真的吗? 青峰答:适合,但不见得有一番作为...

和吴青峰算是同期的台湾杠把子女团S.H.E. 的综艺感也超强,早年综艺节目的时候就语出惊人,提问如果成员未婚先孕怎么办?答:趁她走楼梯推她下去! 网友辣评:在内娱,问这个问题都会被骂没 之前上《浪姐》的时候,Ella和谢娜和蔡少芬三个人堪称最吵三人组。 不过比起在台综,在内地综艺上只能说降维打击,只能说随便截屏一则都是某书爆款金句:

堪称采访界泥石流。

后继有人,30 岁年龄段代表的是最近超火的“娃娃”魏如萱aka 综艺圣体:谁能想到文文静静的外表下还是个没有包袱的段子手啊? “我不是女神,我是女朋友”:上一回来《声生不息》,她和黄宣一样成了整个节目的气氛担当。 何炅问她喜欢看什么节目?魏如萱三过正确答案而不入:《爸爸在哪里》《爸爸怎么了》《爸爸去哪里》... 一个人就是一台小品,被华晨宇叫回去编歌感觉好崩溃:我想到点下班!

相比起乐坛前辈来,黄宣这种主持里的金句“我的汗流成一条爱河”,都是正常操作了。

当然看见早期 MV 的画面,只能说还是受到了不小的震撼!

不难看出,这些台湾艺人在大陆的“破圈”,比实力更重要的其实是被称为“综艺感”的松弛。 2. 台娱的接地气 东亚人要的“松弛感” 这种能娱乐别人,还能让人共情的综艺感,坦白讲,就是常说的“活人”,说人话。 在内娱,活人是稀缺品。 回溯起来,台湾艺人这种综艺感的形成,有些和个人经历有关,比方陶喆的老爸陶大伟比他还好笑;比方黄宣的家庭教育一直都比较愉快;

比方之前黄宣又是给《中国好声音》当幕后主持人,又是给购物电视台做主持人。在《歌手》救场主持人的游刃有余,就和这段经历有关系。 就像表演需要生活阅历来支撑一样,综艺感也来源于这种真实生活场景的历练。 但也不能说大陆艺人就没生活,为什么一到综艺上总是显得局促? 这又和台娱的文化环境有关。 以《康熙来了》为代表的一系列综艺节目,笑点的来源除了日积月累的吸收,更打动人的就是那一份“真”感:无论是大炳的毒舌,沈玉琳的荒诞,曲家瑞的大大咧咧,还是 Melody 的女神无包袱,都是如此。 而看这些艺人在节目上和主持人的互动,靠的也就是彼此心照不宣的这种“不装”。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相对于大陆艺人而言,台湾艺人的钱没有那么好赚,尤其是《康熙来了》的综艺咖,还没有出名的时候一次出场费也就是 6000 块。 没那么好赚的钱自然会让人更接地气,也更让人把心思花到真正该用的地方去:好好工作,体验生活。 而台娱的松弛感,可能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环境的反映。 不知不觉你会发现,从综艺到新闻,再到街头,这种松弛又接地气的“活人感“,其实是渗入了台湾的日常生活里。 社交媒体上搜台湾路边的标语,随手一拍笑到捧腹:

电视采访,随便一个素人都能让人捧腹大笑:

至于遍地谐音梗都是老生常谈。 这种幽默感和综艺感,某种程度上就是现在都在追求的“松弛哲学”:自己和自己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强。 之前听播客《宝岛曼波》最新一期,聊到在台湾偶遇金曲奖艺人,发现对方白天做音乐,晚上在摇奶茶兼职,赚钱然后继续做音乐:“在台湾这种类似的“斜杠”很多,但在内地并不多见。” 未必是自己心里不愿意,有时候是 大多数人都在背负社会期望而活,打破社会责任,忽略社会舆论的成本都太大了。

黄宣在《歌手》舞台上的“放飞”选歌, 和传统意义上的“熟悉感”“确定性”做对抗,比起是不是能让所有人喜欢,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做到想做的音乐; 播客里的音乐人辞掉小学教师的工作去摇奶茶写歌,看似生活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社会身份”,但重要的是自己在为自己真心热爱的事情奔赴; 在综艺上直说直言也不必担心是不是明天就被恶剪,反正就是一份正常的工作嘛,大不了明天失业也去摇奶茶;

努力中也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自嘲黑点间拍拍屁股往前走,也是一种松弛。 当然台湾社会肯定也有相当传统的一部分,但当我们这几年频繁开始关注到综艺感,松弛感,其实某种程度就是对社会传统价值观的审视。 这么一想,汪苏泷在节目一开始的时候说,既然来了就是要改编一点不一样的歌,别老在舒适区。也是有种“松弛感”的。 不管怎样,希望这种接地气的“活人”,还是越多越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