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一向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物。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演义中,吕布的个人经历都不够光彩,其中两次弑主的经历,更是将吕布牢牢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然而,剥去历史朦胧的面纱,笔者发现这里面的事情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01

第一次弑主

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小说,都比较关注吕布的后半生,而对他的早年经历描述甚少。《三国志·魏志·吕布传》仅说:“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

但是根据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我们还是可以大概看出他的出身。陈宫曾说“吕布壮士,善战无前”,王允曾“素轻(吕)布,以剑客遇之。”“壮士”和“剑客”在那个时代都属于“轻侠之徒”,具有特殊的含义,不能用今天的视角来看待。

如果打比方的话,这类人有些类似强盗和黑帮,好勇斗狠,又勇而无谋,缺乏政治头脑,易被人所利用。在那个时代下这类人是为士人所看不起的。因此,王允利用吕布杀掉董卓后,还会用这种态度对待他,就不足为怪了。

吕布第一次弑主发生在公元189年。

当时京师洛阳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政变:先是时任大将军的外戚何进与宦官十常侍发生了激烈冲突,司隶校尉袁绍力劝何进广招天下英雄,共除宦官集团。结果事情败露,十常侍抢先一步将何进诱骗进宫杀掉,何进部下矫诏进宫将宦官尽数诛灭。正当交替执掌东汉王朝大权的外戚和宦官集团同归于尽的时候,何进招揽的并州牧董卓进京了。刚刚脱离虎口的小皇帝,就这样落到了董卓这样一个军阀手中。

刚入京师的董卓处境并不妙:由于事发突然,他只带来了三千兵马,而不是演义中的20万。为了迷惑大臣,他不得不让军队白天入城,晚上出城,造成一种军队源源不断到来的假象。

除了招揽董卓之外,何进还招揽了东郡太守桥瑁和武猛都尉丁原,又命令府掾王匡返回家乡兖州泰山郡征兵。在这中间,力量最为强大的就是丁原。丁原曾长期担任并州刺史,手下有一支可以和凉州军媲美的并州军。因此,被何进委任为执金吾的丁原,就成为董卓专权的主要障碍。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董卓诱使吕布杀了丁原,趁势兼并了他的部属。稍早,董卓还兼并了何进死后留下来的部队。由此,兵势大增,彻底控制了洛阳。

然而吕布为什么会投降董卓呢?丁原手下那么多人,董卓为什么单单拉拢吕布?为什么董卓会看重并不熟悉的吕布,还同他“誓为父子”?这些问题史书上并没有说清楚。

我们知道,董卓长期在凉州活动,他的部队也被称为凉州军。但是在进京前,董卓的职位却是并州牧。因此董卓完全有可能认识以骁勇闻名并州的吕布,而且与吕布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这样一来,就可以解释很多事情。

应该说这种推测是合理的。董卓对吕布有很多超规格待遇,史书记载:董卓“行止常以(吕)布自卫”,将自己的生命安全都完全交付给吕布。这不是一般的降将应有的待遇。

而吕布本人缺乏政治头脑,很容易被人拉拢利用。因此,不惜杀掉自己的主公去投降敌人,这种事对吕布来说也就顺理成章了。

02

阳人之战

其实历史上弑主以求荣的人比比皆是,可是连续弑主的人就比较罕见了。因此,更受人们关注的是吕布第二次弑主的行为。传说,这是因为吕布英雄难过美人关,为情所困。然而历史上根本没有貂蝉这号人,难道真的只能归结为吕布反复无常吗?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吕布杀丁原后,携部曲投降董卓。前面提到,董卓对他恩宠有加,不但将自己的生命安全交付给吕布,还“甚爱信之,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成为董卓手下的得力大将之一。表面上,双方进入了蜜月期。

但是无论是董卓还是吕布,都不是单独的历史人物,他们都代表着各自的势力。在董卓安抚吕布为代表的并州军的时候,他的嫡系部队就不乐意了。

就在这时,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关东军讨董之战爆发了。吕布和董卓的另一员大将胡轸奉命阻击北上的孙坚部队。

此前,董卓已经连续挫败了关东军的北路王匡部和东路曹操部,关东军大部无心恋战,几近溃散,只剩孙坚一路孤军。而董卓的骁将徐荣又在梁县东面击败过孙坚,杀得孙坚抱头鼠窜。面对这么一个败军之将,胡轸和吕布本可以轻松应对。然而,这么好的一盘棋被俩人给玩砸了。

受到小说的影响,我们总是下意识认为吕布既然已是董卓集团的二号人物,当为正,胡轸为副,但历史并非如此。据史书记载,董卓派二人率精兵五千迎战孙坚,胡轸为大督,吕布为骑督并受胡轸节制。

由于凉州军和并州军一起行动,胡轸为了整顿军纪,宣布“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青绶乃是中高级官吏和将领的代称,而吕布时任中郎将,正好属于“青绶”一级。在吕布等并州人看来,胡轸此举分明是针对自己的。于是,“(吕)布等恶之,宣言相警云‘贼至’,军众大乱奔走”,败给了孙坚,还顺手贡献都督华雄的人头。由于这场战争的地点位于阳人县,笔者姑且称之为阳人之战。

阳人之战暴露出了凉州军与并州军之间的矛盾。由胡轸节制吕布,说明董卓集团并没有真正接纳吕布为代表的并州军,而是处处提防和限制。而胡轸的态度进一步表明,董卓集团不仅没有接纳并州军,反而轻视甚至敌视他们,致使矛盾激化。作为回应,吕布等人主动涣散军心,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

03

第二次弑主

阳人之战结束后,董卓军连战皆败,被迫退入关中。董卓控制的东汉朝廷成为偏据一方的小朝廷,不再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凉州军与并州军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出来。这突出体现在吕布对待董卓的态度上。

董卓应该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被孙坚打得大败,却反过来称赞孙坚有才华,想要跟孙坚结亲,只是因为董卓欣赏孙坚;吕布战败后,他也没有把吕布怎么样,照样让他护卫左右,也是因为董卓爱惜吕布。简单,直率,这是一个西北汉子的特质。

但也正是这一特质,让身为政客的董卓送了命。《后汉书·吕布传》记载:“(吕布)尝小失(董)卓意,卓拔手戟掷之,布拳捷,得免。”因为一件小事,董卓竟然气得要用戟杀掉吕布。这在外人看来,显然没有一个政治家的气度。但是对于董卓而言,这只不过是发了一次火儿,过后就不计较了,“卓意亦解”。

董卓这样做,必然引起了吕布的疑虑:这老头儿是什么意思。再加上吕布是“轻侠”出身,手脚难免不干净,竟然趁着当保镖的机会,跟董卓的婢女有染。吕布一直怀疑董卓是不是知道这件事了,因此心里就更加不安了。

吕布的心思被一个人看在眼里,这个人就是他的同乡王允。王允是太原祁县人,太原郡也属于并州。王允就借助这种同乡关系,对吕布极力拉拢,“司徒王允以(吕)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他拉拢吕布的目的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干掉董卓。在这种情况下,吕布就顺势参与了王允、士孙瑞等人的密谋。

不过吕布仍然有些犹豫,说:“奈何我跟他是父子,怎么好下手杀他呢。”王允说:“将军自姓吕,本来就非亲生骨肉,如今你保全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还说什么父子!”吕布就这样又一次踏上贼船,趁董卓入朝之机刺杀了董卓。

04

反复无常还是缺乏头脑

通过两次弑主行为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吕布在别人的诱使下才做出的反应。类似的事情其实还有一件,这就是陈宫、张邈等人背叛曹操迎接吕布入主兖州。读《三国演义》的人不知道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智力超绝的陈宫会对吕布这个武夫忠心耿耿?

其实历史上,陈宫对吕布说不上忠心。迎吕布入主兖州一事中,陈宫看重的是“吕布壮士,善战无前”。因此陈宫才建议张邈:“权迎之,共牧兖州”。注意,这里说的是权且迎接吕布。我们能从这些微妙的措辞中体会到身为士族的陈宫等人对吕布的态度。

“轻侠”是东汉末年的一个特殊群体,吕布就是“轻侠”的代表之一,类似的著名人物还有:张辽、张扬、甘宁、孙坚等。他们大都没有文化,行事不守礼法,为熟知儒学的世家大族们所轻视。但他们又好勇斗狠,武力值爆表,在那个战乱年代便体现出了特殊的价值,才得以被诸侯们所倚重。一言以蔽之,精明的政客对他们的态度就是利用。

因此,可以说吕布的一生就是不断被人利用的一生。从丁原,到董卓,到王允,再到陈宫,莫不如此。他本人缺乏政治头脑,勇而无谋。在兵戈抢攘的动乱年代被推上政治舞台,他自己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最终身死白门楼下,也是可悲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