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6月28号晚上,这个白玉兰奖的结果出来了,虽然有点分猪肉的意思,但《繁花》确实还是最大的赢家,获得9项提名的《繁花》拿下最佳中国电视剧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编剧(改编)奖、最佳美术奖、最佳摄影奖等五项大奖。

这个关于明星拿不拿奖撕来撕去没什么意思。其实,《繁花》作为2024年开年最火的国产剧(是真的火),它的质量毋庸置疑,但大家如果还记得的话,这部剧的播出的时候争议其实也不小。

什么它和《山海情》一个背景,那边扶贫这边车水马龙什么的。

其实还有一个非常广泛的批评就是《繁花》这部剧如果不是王家卫,整体就跟郭敬明《小时代》没有差别,也就是光与影,镜头语言和音乐拉满了的男男女妇情感故事,在商战层面问题也挺多的。

与《繁花》相比,《小时代》为何很糟糕?因为郭敬明

一个是年代问题,《小时代》算是2010年后的现代,而《繁花》是刚刚开放的90年代上海。

另外一个相信大家都会承认的,那就是这两部作品质量和口碑差距,就是郭敬明和王家卫的差距。生长的土壤太关键了,起点,眼界的高度,内心的格局,这些都关乎于艺术创作。只有谈论了这些才是客观的事实的讲述,否则就是一味的讲究差异化。

讲王家卫就要讲《旺角卡门》到《一代宗师》,讲上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10年代胶片电影的消逝与数字电影的兴起;讲郭敬明,就要讲在榕树下,讲新概念大赛,讲韩寒,讲萌芽这本杂志,讲互联网发展初期的后青春式表达,讲郭敬明的传媒传播如何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初期获得青少年追捧。

时代造就了王家卫,也是这个时代选择了郭敬明。

郭敬明从一个小城市来到上海,我们不知道郭敬明经历了什么,但他的心理落差肯定是很悬殊的。其实郭敬明早期的作品的底色应该是淡淡的彩色,虽然文笔有些过于无病呻吟,但所写的无非就是对青春的感伤和怀念,虽有些浮夸但也绝不至于《小时代》里如此冰冷。

郭敬明接触到的文化更贴近现代,所以他的作品基本上就是如同这个时代一样虚浮表面,人物也是很表面模式化符号化,但这也是近代绝大多数年轻人的现状,看看网上的各种撕x帖子,有多少人是会真正去分析问题。

而又有多少人因为营销号标签化的宣传去夸大化某个行为,然后粗暴定罪,现在的网络现状,各种没有内涵的流行潮流,正好映衬了郭敬明镜头里的角色们,虚浮表层毫无深度思考,但我回顾身边自己接触的人,又有多少是有内核有自己思想的呢?

我可以举例出无数个林萧但只能找到寥寥几个汪小姐,我更欣赏王家卫的内核和审美,我在生活中也更愿意去和温暖底色的人交朋友,但这并不影响有大把的郭敬明笔下角色存在,也不影响通过郭敬明作品去观察和了解那帮符号化群体。

我感觉郭敬明作品的悲剧底色是包含着对他表达群体的负面评价的,也许他的立场和贬低他作品的大多数是一样的,只是他生长环境和个人层次问题,他没有办法找到更好的角度去展现去批判。

大家对他作品的某种嘲讽和贬低其实是对他作品另一种意义上的诠释,同时也重现着他之前说的经历。

比起他的作品,郭敬明的企图得到认可的人生更加精彩。

《小时代》中的拜金,淡漠与麻木是他对上海的感觉,他喜欢这些吗,不见得,他只是模仿这些,以此让自己成为不自卑的有钱人。他对于未来是迷茫且悲观的,所以表现出的就是华丽但阴郁。情感的描写很别扭,或许是无法接受情感复杂,所以最后一把火啥都没有,白茫茫一片。

看似表达了很多,其实啥都没有说不清楚,因为他自己也不清楚。

与《小时代》相比,凭什么《繁花》就是经典作品

之所以造成两者如此差异不同的本质原因,可能就是 ‘时代’了。王家卫所处的90年代经济开放初期,人们对新生活充满了向往。

《繁花》除了绝美的镜头和氛围感,其实我觉得《繁花》更惊艳的是剧里面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有自己的魅力,不管男性角色还是女性角色都很有自己的性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繁花》是一部真正的群像剧,导演和演员让角色有了生命力,就拿小江西和梅萍来说,看到后面并不讨厌,反而感受到了小人物的卑微,对出人头地的渴望。看完《繁花》我能感受到王家卫导演是想拍那个时代洪流里面各式各样的人。

从《繁花》里面可以感受到宝总的重情重义,爷叔的理智老练,汪小姐的热烈明媚直率鲜活,玲子的刀子嘴豆腐心 ,李李清醒理智大胆有野心,范总有商人的圆滑,左右逢源,也有忠厚重情的一面,卢美琳的强势但同时也脆弱,杜红根对卢美琳的深情 ,强慕杰的刚愎自用,葛老师和菱红搞笑,有自己的小九九,但还是重情义。

陶陶对兄弟仗义但在婚姻里面一地鸡毛,剧里面开头给了芳妹镜头,那时候陶陶爱着芳妹,后面芳妹经常没有露脸,陶陶对芳妹的嫌恶,移情小阿嫂,而只有在陶陶醒悟时,芳妹才露脸。

王家卫的镜头暗喻太多了,除了这个暗喻还有很多别的暗喻。比如宝总住的和平饭店他养的金鱼数量的变化,李李看A先生的背影变成了宝总 。剧情节奏很明快,通过宝总被车撞,爷叔出场稳定军心,插叙倒叙开始讲阿宝的人际关系,如何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后面渐入佳境,层层递进。

我觉得《繁花》的拍摄手法很好懂,剧情挺好理解的。在剧情商战部分我最喜欢看宝总单刀赴会,收编仿品,宝总营销手段让三羊牌一炮打响,至真园的危机,沃尔玛订单,宝总和强总股票战。

王家卫最擅长的是拍男男女女的情感之事,《繁花》里面太多经典名场面,一曲偷心,宝总为汪小姐挨耳光,弹射抱,排骨年糕,李李将吻未吻, 宝总和李李之间那些势均力敌,眼神里面的野心,一起走夜路那的暧昧……

确实是“孤品”,也确实是国产剧“神作”

《小时代》和《繁花》都是郭敬明和王家卫幻想中的上海,不同的是郭敬明的导演能力艺术创造力远不及王家卫,所以也就造成了《小时代》和《繁花》不同的结果。不仅是《繁花》,其实当年王家卫拍的那些港片也是幻境中的香港,不是现实的香港。

大部分导演拍意淫悬浮的作品会被骂惨,但王家卫凭借他独有的超强艺术创造力让人们想骂也骂不起来,因为拍的确实用心确实精益求精。

《繁花》难得可贵的一点在于,王导演真的在把人当人看,每个人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恋爱并不是生活的一切。女性或者男性在他的电影里并不是“美丽的空壳”而是有自己的缺点,软弱,有血有肉的人,这是《小时代》所缺乏的。

我一向觉得人离不开时代和环境,文艺作品本身是天然带有时代烙印的。《小时代》里的刻薄和软弱,或许正是郭敬明在上海所经历的照应,于是《小时代》的上海不过是各种奢侈品堆砌出来的金玉外表和浅薄空洞的败絮内里,纸醉金迷里包不住的丑恶嘴脸。

郭敬明在那样的上海里没有底气,所以他会抓住一切东西来追逐他看到的成功,急切地在黄浦江里寻找自己的容身之地。小时代的顾里、林萧、南湘……所有人都只是江水上飘荡的浮萍。

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只要根抓到什么就死死纠缠,不顾代价地去把自己固定在上,在浮萍的窄小叶片上勾金描画,看似光鲜安稳,最后却还是被江水无情冲刷。

王家卫的上海永远是暖的、有热乎气的,哪怕白天也是和小时代所描绘相近的纸醉金迷,夜里却独有着烟囱里咕嘟出来的柴火烟,阿姨们围打桥牌的碎嘴八卦和夜深人静时独自亮起的灯光。

王家卫讲的上海有生活和温暖,因为王家卫经历的,或者说心里的那个上海就是有生活的、有温暖的。王家卫不是无根浮萍,所以繁花的角色也不是脚下空荡的浮萍,而是扎根在苏州河底柔腻河泥里的水草,虽随河水飘摇,始终脚踩土地。

还是那句话,上海有黄浦江,也有苏州河,有人在黄浦江漂泊无定,有人在苏州河落地生根。

不用吵了,《繁花》绝不是文艺版《小时代》

最后,关于《繁花》争议也有一点是不是反映现实,上海人说是那样的,外地人则是90年代哪里可能如何如何,然后还骂《繁花》拍成了暴发户。

怎么说呢,作品反映的都是一个时代的一角,不能说一定是真实的,毕竟导演也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社科的,可是我们却能从他们的作品中窥见这个人对周遭的态度,包容或者怒视,温情或是冷眼。

这其中必然和他们自身的遭遇和经历有关,可也不要忘了时代的车轮一直在走,一般的个人没有能力去阻挡它滚滚向前的趋势,唯一且关键的是在我们缓缓走来的路上,是否我们能选择换个温和的视角去看待人和事。

因为它们从来都是复杂而多样的变体,很多东西都不是绝对的。并且我不能保证说王家卫就是命运眷顾,但我相信他只是在一次次中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而郭敬明他也有自己的态度,至于孰好孰坏,就看大家各自的价值选择了。

就像《繁花》这部作品来讲,它在国产剧里绝对是孤品,很难复制,但也有人不喜欢。

至于说《小时代》嘛,好像除了极少数粉丝,多数人都不会认为它是优秀作品,价值无高低,艺术还是有能力和水平优劣的对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