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贸易保护主义的美国遇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日本,当主张“美国优先”的美国遇上力导“日本制造优先”的日本,特朗普终于明白,在中国之外,他遭遇到了另外一个难缠的对手。只不过,相比中国奉陪到底的硬刚,日本的风格是毕恭毕敬、点头哈腰,然后软磨硬扛、决不妥协。

5月3日,特朗普政府对汽车零部件产品征收25%惩罚性关税措施正式生效,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深感失望”。前一天,日本政府谈判代表、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赤泽亮正赴美二次谈判无功而返,当然他这趟去不是为了达成协议,而是为了拖住美国。就在5月初这两天,石破茂和日本财政大臣加藤胜信频频放出狠话,概括而言三点意思:

第一,日本反对特朗普政府对其征收的10%基准关税、24%对等关税,以及对汽车(含整车和零部件)、钢铝产品征收的25%特别关税,要求美国全部取消;

第二,日本手握近1.1万亿美元美国国债,是美债最大持有国,这可以当作对美关税谈判中的“一张牌”;

第三,日美关税谈判不追求速成,快速达成协议无益于日本利益,日本还将本着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将日美交涉持续下去。

可见,相比中国的硬刚,日本的态度是一种“软刚”。毕竟日本是美国在谈判桌上的老对手,它与美国打贸易战已经打了40年。

英媒:美国小弟“露出凶狠表情”

日本首相石破茂

日本强硬对应美国关税讹诈,背后有一条与中国非常相似的逻辑线。

第一条逻辑线,日本作为美债最大持有国,抛售美债成为其在对美关税谈判中一副有用的筹码。

日本财政大臣加藤胜信称,“在谈判中我们显然需要把所有牌都摆到桌面上,这(抛售美债)可能是其中一张,但我们是否真的会打出这张牌,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日本过去也曾多次偷偷摸摸减持美债,美债持有额已从2021年12月高峰时期的1.3万亿美元减少到2025年1月的1.08万亿美元,当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保持日元流动性和避险。但这一次,日本公开在对美关税谈判中提到抛售问题,威胁之音意味深长,正如英国媒体所言,“美国在亚洲最亲密的盟友罕见露出了凶狠的表情”。

英媒:美国小弟“露出凶狠表情”

日本、中国等国持有美国国债金额变化示意图

中国作为第二大美债持有国也在持续抛售美债,中日两家并非联手,但目的却有相似之处。正如石破茂在对美谈判的同时,于4月下旬派出自民党干事长、公明党党首、公明党前党首等3路高层政要高规格访华一样,“对冲”日美风险、“稳定”日中关系、“平衡”日美中关系之意明显,可谓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交相呼应的微妙和弦。

第二条逻辑线,日本执行制造立国、贸易立国、产业立国,政府大力推行对关键产业的产业政策。“10%+24%+25%”的关税核弹,实质上动摇了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国本,石破茂政府当然不会轻易妥协。

日本政府绝不可能放弃的两大产业

汽车是日本的支柱型产业,也是日本对美最重要的出口商品。2024年,日本对美出口汽车整车6.26兆日元,占日本对美出口总量28.3%;出口汽车零部件1.23兆日元,占日本对美出口总量5.8%。二者相加,整整占到了日本对美出口的1/3。汽车产业在日本可带动558万人就业,如果算上他们的家庭,上下游产业链就业人数高达1244万人,约占日本总人口的10%。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测算,特朗普政府对日本征收24%的“对等关税”加上25%的“汽车关税”,将让日本GDP下降0.71%。

英媒:美国小弟“露出凶狠表情”

英媒:美国小弟“露出凶狠表情”

英媒:美国小弟“露出凶狠表情”

日本电视台就日美贸易摩擦问题披露的相关数据

不管从出口比重、就业影响还是到GDP贡献率,对日本汽车业施以重税都是日本政府难以承受之重。所以石破茂尤其强调,在与美国的关税谈判中,日本绝不会接受对汽车加征关税。

农业同样是日本政府不可能放弃的产业。日本是资源贫乏、土地有限的狭小岛国,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历届政府对大米等农产品进口慎之又慎,甚至对美产大米进口征收了700%的重税。更何况,日本分散的农户背后有组织性强、势力强大的“农会”,农会既是天然票仓更是足以操控政界的庞大利益集团。石破茂7月将迎来决定自身政治命运的参议院选举,谁也不会在选举季在农业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既损害农会利益,又伤害政治根基。

不可思议的日本“非关税贸易壁垒”

特朗普在指责日本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时,除了700%之类的重税,也指责日本在美国汽车、农产品出口上施加了诸多“非关税贸易壁垒”,强硬要求日本拆除壁垒、平衡贸易。特朗普列了好几样“被壁垒”的农产品,包括大米、土豆、肉类、鱼类、柑橘类水果等。

英媒:美国小弟“露出凶狠表情”

日本电视台就日美贸易摩擦问题披露的相关信息

日本确实在农产品进口上设立了诸多隐性的软壁垒,目的除了保护本国农业外,也出自其一些天然隐忧。比如特朗普强硬要求日本加大进口美产土豆,原因之一是土豆多为美国南方“红州”出产,而这些是特朗普的大票仓和基本盘(相反,大米等多产自加州等美国“蓝州”)。

但美国出口日本的多为生土豆,有些还带着日本列岛上没有的害虫,日本担心进口后本国土豆种植遭受虫害影响,除了减少进口外,还详细规定了美国土豆种植原产地,另外要求美国出口商必须在日本港口附近建加工厂,对生土豆就地加工、祛除虫害然后才能销往日本国内市场等等,这些限制措施都被美国列为了“非关税壁垒”。

汽车也一样。特朗普称,日本近几年进口的美国车“一辆也没有”。其实日本的汽车关税税率并不高,主要问题还是美国人口中的“非关税壁垒”。日本对进口汽车的安全性能和排放标准极其看重,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如美产汽车的转向灯多为红色或橙色,这在美国是符合安全标准的,当然在世界上并不多见,但在日本,法律规定国产和进口汽车的转向灯只能是橙色,所以对不合规的美国进口车转向灯等零部件还需要拆装更换,这也构成了“壁垒”。

此“壁垒”对彼“壁垒”,真的不知道谁的城墙高、谁的壁垒厚了。

论保护主义,日本其实是美国的老师

其实在贸易壁垒问题上,日本跟美国缠斗、撕扯了整整40年。美国自战后大兴自由贸易,号称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旗手,到了特朗普第一任期才猛然转为内向,实施极端的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殊不知,在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上,现在的美国是学生,日本才是老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半导体、汽车、超级计算机等产业后来居上全面赶超美国,美国从里根到老布什的两届共和党政府于是祭出了301调查甚至对日法案,对日本实施贸易制裁,堪称两国第一轮次的关税战贸易战。比如老布什时期签署的日美半导体协议硬性规定,美国输日半导体产品必须至少占日本半导体市场的20%份额,日本谈了7年、磨了7年,最后只能被迫接受。

在地缘政治结构上,日美同盟是日本战后的外交基轴,“美主日从”成为日本居于附属位置的结构性态势,这导致日本虽然在贸易谈判上软磨硬泡、死拖硬扛,但最终还是屈从于美国的压力。但是,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日本战后从始至终执行的就是一套有别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制度,这导致日本的贸易政策和当时美国倡导的全球自由贸易大相径庭。这就是“日本异质论”的由来。

英媒:美国小弟“露出凶狠表情”

日本谈判代表赤泽亮正第一次赴美国谈判

40年前日美贸易战正酣之时,《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对日本经济的与众不同做了精到的总结:

“尽管日本法律上的壁垒并不多,但是日本市场实际上受到了保护,因为它在竞争方式上跟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并不一样。即使外国进口商品比日本本土商品更便宜和质量更高,那些联合起来的日本企业和高度卡特尔化的分销部门也会串通一气,有效地将许多外国产品拒之门外……在公司与公司之间,日本确实表现出了一种关系型特质,这使得包括外国人在内的外来者很难闯入。”

当时的美国官员和学者就已发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英美系统是以消费者为导向,日本系统则是以生产者为导向,“其经济民族主义的目标是要主导国际经济中的关键产业”。日本实施的是结构性保护主义,“非正式的进口贸易壁垒,必须确保外国竞争不会破坏日本经济的目标”。

日本人就是这样,表面上谦恭有加、毕恭毕敬,背地里该“阴坏”阴坏、该咋样咋样。1980年代末,里根政府的商务部长助理普雷斯托维茨批评美国根本不了解日本经济的运作模式,“有一种倾向,就是用美国来解释日本”。

美国《大西洋月刊》经济记者詹姆斯·法洛斯同样慨叹,“在我们的贸易政策中,核心的知识漏洞是,总盼着日本会出现改变……我们应该把我们的计划建立在一种假设基础上,那就是日本的内在秩序绝不会改变”。

英媒:美国小弟“露出凶狠表情”

日本谈判代表赤泽亮正第二次赴美国谈判

有趣吧,是不是听着有点耳熟?

过了40年,如果有人把其中的“日本”换成“中国”,是不是这些人的慨叹仍未改变?只不过,过了40年,白宫主导者从右翼建制派里根换成了民粹MAGA派特朗普,美国的对手从日本换成了中国,但美国某些人总想着“解释对手”、“以己度人”的政策根源还是没有改变。所以,到底是谁进步了,谁又落伍了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