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公务接待“不上酒”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其中“公务接待工作餐不上酒”的规定,引发广泛关注。这绝不是简单的餐桌禁令,而是向积弊已久的酒桌文化亮剑,更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

“酒桌文化”在公务接待中曾长期存在,甚至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潜规则。在某些地方,公务接待的酒桌早已扭曲变形。“无酒不成席”成了金科玉律,敬酒的杯数论诚意,酒瓶的价位比规格。“感情深一口闷”的劝酒令下,有人喝出了脂肪肝,有人喝丢了原则底线。更可怕的是,一瓶瓶高档酒水背后,暗藏着权力寻租的暗涌,演变成利益输送的“润滑剂”。公务接待的账单上,酒钱占比畸高,喝掉的何止是真金白银,还有纳税人的血汗和政府的公信力。

公务接待“不上酒”,首先砸向的就是奢靡之风的命门。曾几何时,公务接待中攀比盛行,高档酒水、珍稀菜肴屡见不鲜。这些行为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也助长了享乐主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如今一纸禁令,直接掐断奢靡的源头。没有了推杯换盏的铺张,接待回归简单务实的本质,公共资源得以用在刀刃上,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重归公务场域。

没有了酒精的麻痹,干部的精气神立见分晓。酒精会麻痹神经,影响人的判断力和反应能力。公务人员在工作中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思维,饮酒后则容易出现工作失误,甚至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如今“不上酒”,让干部从昏沉的酒局中解脱,头脑更清醒,决策更科学。公务人员的形象,不在酒桌上的豪言壮语,而在为民服务的真抓实干。当干部不再疲于应付酒局,把更多精力投入调研走访、解决难题,政府形象自然更加挺拔。

这一规定也有利于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长期以来,一些心怀不轨者将酒杯当作攀附权贵的阶梯,借酒酣耳热之际曲意逢迎、投其所好,妄图以觥筹交错编织利益网络,达成不可告人的目的。公务接待“不上酒”,精准斩断了这条扭曲的利益链条,让权力运行走出隐秘角落,沐浴在制度监督的阳光下。这一举措不仅是对陈规陋习的有力革新,更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政治环境的持续向好注入活力。

当然,好制度更需硬执行。要让“不上酒”成为铁律,监督问责必须长出“牙齿”。建立全流程监管体系,让每一张公务接待账单都经得起审视;对顶风违纪者“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同时,也要用教育引导筑牢思想防线,让干部从内心深处认同“不上酒”的价值,让新风正气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公务接待“不上酒”,看似是餐桌上的减法,实则是作风建设的加法、民心向背的乘法。这一禁令,斩断的是酒桌迷瘴,重塑的是清风正气。当每一顿公务餐都清清爽爽,每一次公务往来都坦坦荡荡,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心,才能贴得更近、靠得更紧。(作者:孔德淇)

媒体评公务接待“不上酒”

编辑:李明 校对:高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