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年来,杨家将的故事传颂不息,脍炙人口,闻名国内,声播海外。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像杨信、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四代,英勇奋战,前仆后继,为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极为罕见的。这就是杨家将为什么千余年来深入人心、世代相传的根本原因。 “杨家将”一名,就目前所见到的历史文献而言,最早见于宋末元初人徐大焯《烬馀录》。其曰:杨业战殁,“长子渊平随殉,次子延浦、三子延训官供奉,四子延环、五子延贵并官殿直,六子延昭以从征讨朔州功,加保州刺史,七子延彬屡有功,并授团练使。延昭子宗保,世称杨家将。”

杨家为了保护北宋,整个家族真的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雍熙三年正月,宋太宗为了彻底解决契丹对边境的骚扰,执意全面进攻契丹,下诏分兵三路进行北伐:东路大将曹彬率主力从雄州出发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进统率,由定州攻飞狐;西路由潘人美、杨继业统率,出雁门关,攻朔、寰、云、应等四州,最终目标是三路大军会师幽州,与契丹进行决战。三路大军同时前进,东路军刚出击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击,大败于歧沟关;中路军闻听东路败北,也不战而溃;只有潘、杨的西路军,出师仅两个月,便战果累累,收复了朔、寰、云、应四州之地,兵锋直抵桑乾河。

但是,由于东、中两路守军的溃败,他们就成了孤军深入。契丹在打败东路和中路两路宋军后,调集十万精锐,全力向潘、杨部占领的寰州压来。朝廷命令潘、杨率军护送朔、寰、云、应四州百姓立即迁回代州。在当时大兵压境的时刻,要完成这一任务非常艰巨。杨继业经过周密思考,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云、朔等州守将,等我军离代州北上时,令云州民众先出,我军到达应州时,契丹必定会派兵迎战,这时,命令朔州民众再出城,同时派骑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这样百姓就可安全内迁。 监军和主帅潘人美却坚决反对。他们为了争功,硬要杨继业率兵去打寰州。出发时,杨继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汉降将,蒙皇上大恩,我愿以死报国。”他又用手指着陈家谷说:“你们务必在两翼布置强有力的弓箭手,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出兵夹击,不然我们会全军覆没。”说罢,杨业就率兵出发了。经过两场恶战,因寡不敌众,杨继业战败。退到陈家谷时,王侁、潘人美却率军早已离开了谷口,杨继业得不到接应,陷入重围。虽然他奋不顾身,英勇作战,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坠马被俘,最后不屈绝食而死。

在这场战争中失去的不仅仅只有杨继业,还有他的六个儿子。可以说,这场战争打完以后,杨家的男人死了一大半。杨家的男人死了很多以后,家里多了很多寡妇。失去丈夫和儿子的佘太君,自己更是非常难受,哭的很厉害,觉得这件事也有自己的原因。佘太君没有出关作战,为何会有她的原因? 原来,杨继业和他的儿子出征之前,佘太君曾经去寺庙里上过香。当天上香的时候,佘太君眼睛就一直跳,佘太君认为这是个不好的预兆,这次丈夫出国作战可能有麻烦。于是佘太君就找寺庙里面的大师算了一卦,算完以后,佘太君就问大师,究竟这次出国作战,杨家会有怎样的险境,大师没有多说话,而是一直看在寺庙外的一群羊,这群羊里面都是一群小羊,小羊里面有一只老羊走的很慢。这群羊被农户赶回去,是会被杀掉吃肉的,羊和杨本来就是谐音,可是佘太君看不出来。

大师最后只和佘太君说了一句话,“七子去,六子还”,佘太君听了,心里咯噔一下,觉得不舒服,多问以后大师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佘太君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自己的七个儿子出征,7个能活着回来6个,那死掉的那个儿子会是谁。能不能避免这样的牺牲呢,佘太君十分的犯愁。按理说,战争本来就互有伤亡,七个儿子战死一个,也不是很反常的事儿。再说,皇帝的命令已经下来了,让七个儿子都留在家里收着,这是公然的抗旨,佘太君没有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把这个秘密留在了心里,没有对任何人说。 可是,两个月以后,当丈夫和六个儿子阵亡的消息传回家里的时候,佘太君彻底崩溃了。原来那句话根本不是自己理解的意思,“七子去,六子还”,原来是七个儿子去,只是老六能活着回来,佘太君哭的不行了直接。觉得自己当时没有引起足够注意,如果自己将这事告诉杨令公,强行让儿子留在家里,不出关,或许她的六个儿子就会没事了。 这个心结在佘太君里拧了很多年,这句话也是坑哭了整个杨家,因为他们的男人战死了太多,整个家族衰落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