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近段时间,千篇一律的古装偶像剧,受到不少诟病。比如,演技不够、造型来凑,黑化靠画黑、年轻靠刘海,神仙穿白衣、满屏“蟑螂须”;比如,人设雷同、剧情重复,男主不是高冷神仙就是孤傲王爷,女主不是天降穿越者就是改命大女主,两人常常始于互怼对立,继而情愫暗生,历经误会虐恋,最终修成正果……曾经的“爆款制造器”,缘何成了“复制印刷机”?愈发同质化的古偶剧,又该走向何方?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剧集流水线问题已是老生常谈。不妨先思考一个问题,观众“受不了”的,究竟是不是套路化的影视内容?辩证来看,流水线也意味着类型片模式在市场的成功,以及电视剧工业的成熟。每一种套路背后,都是无数热播作品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许多在荧幕上红火几十年的影视品类,离不开固定的“几板斧”。比如韩国偶像剧中的“车祸、失忆、治不好”,日本青春剧中的“加油、嘴炮、满街跑”。虽然相关元素反复出现,但并不妨碍它们收获口碑与收视率,可谓“经典永不过时”。
当下的很多古偶剧,服道化不可谓不吸睛,制作不可谓不精良,为何很多人直呼“看不下去”?千剧一面是表象,敷衍和浮躁的态度、个性和表达的丧失才是深层原因。套路就像一条已经铺好的路,制作者只需沿着它走,就能相对轻松地拍出一部“合格”的作品。而决定它是标准品还是精品的,很大程度上看有没有精心的打磨、细节的铺垫、角色的成长,这映照创作态度,决定观众观感。有人设而无人物、有爽点但无逻辑,当吸引观众的逻辑内涵被压缩为几个扁平化的关键词,触动心灵的“爱情”“友谊”被符号化为炒CP、工具人,只剩下浮于表面的“工业糖精”和俗套反转,怎能不让观众审美疲劳,弃剧而逃?
网友评论截图。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陷入粗制滥造、无脑粘贴的恶性循环,古偶剧的困境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优秀团队稀缺、精细化生产能力不足的局限,有剧情让位演员、追求个人出圈胜过剧集出彩的弊病,也有剧本依赖网文IP、本身质量便参差不齐的短板。
除此之外,或许还在于,大数据时代的制作平台,更加“精明”也更为短视。依靠流量的波动、数据的变化,平台能够精准捕捉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演员偏好。根据公式嵌套出的“剧情+演员+营销”,是一种商业逻辑而非拍摄逻辑,可能偶有水花,但未必能出长红爆款。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今年以来,许多古偶剧的反响低于预期,甚至有了“古偶灾年”的调侃。那么,古偶剧会消亡吗?从古偶剧自身特性来看,它具备不少“先天优势”。架空背景和宏大设定可以使其跳出种种限制,甚至自成体系,去思考和讨论差异化的理念、命题;随着拍摄技术和特效的精进,呈现出的奇幻视觉效果也是其他类型剧所不具备的;脱离现实的虚拟爱恋能带去情感寄托,出圈率高、造星能力强……这些优势注定古偶剧不会缺少受众。但要赢得收视也赢得口碑,必须跳出舒适圈,创新提质。
一方面,制作方必须有破有立。破除单纯逐利的流量思维,树立精品意识,尊重影视剧创作的客观规律,提升编剧和导演话语权;摒弃简单复刻、盲目拼贴的创作惰性,潜下心来挖掘观众需求、关注时代痛点,塑造立得住的人物和立意深刻的故事,以情感和内涵来引发共鸣。另一方面,观众也可以多“用脚投票”,对低质套路化古偶剧果断说不,拒绝贡献点击量,用市场反馈压缩相关剧集生存空间,倒逼影视行业转型创新。
在大胆革新与精益求精中不断成长,期待古偶剧终能走出“安全区”,形成高标准高质量的创意生产流水线,真正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这正是:
制作只图名利事,套路多、质低劣,观众岂能留?
创新提质天地宽,出精品、百花绽,何愁无人看?
(文 | 常言)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