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现在是剑拔弩张,印度采用了「上游断水战术」,巴基斯坦采用了「中国造武器全面推进模式」。
根据最新消息,两边已经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的实际控制线(LoC)沿线,发生夜间交火。
轻武器,已经打起来了。
直接导火索是什么呢?
大前天的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已经确定26人丧生,还有几十人重伤。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当时有大批的游客正在帕哈尔甘山区观光,武装分子突然从树林中冲出,用自动武器扫射人群,根据当事人回忆,他们遭到的是机枪扫射。
更有意思的是,枪手专门锁定男性,如果能背诵伊斯兰信仰宣言的人,就放过。
那这里就有三个关键点了,一个是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是什么,一个是为什么有争议的地方游客那么多,一个是为什么有明显的「信仰射击」。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家,克什米尔当地是希望保持中立的,当时目标是把自己弄成「瑞士」,但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不让,就打起来了。
就为了这个地方,印度和巴基斯坦前后爆发了两次战争,谁都干不服谁。
1972年,巴基斯坦前总理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和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终于坐下来谈判,双方签订了《西姆拉协定》,设置了长达740公里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实际控制线(LoC),你一边,我一边,不闹了。
印度占了45.5%的地区,巴基斯坦占了一部分,当然,咱们中国在克什米尔地区也有主权控制,不过不涉及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今天就不细讲了。
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就是印度控制的地方。
克什米尔的居民大部分都是穆斯林,而印度控制的区域里面有70%的穆斯林人口。
我们都知道,当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本身就有宗教因素在,以至于分家的时候,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使劲往印度跑,伊斯兰教徒使劲往巴基斯坦跑。
那现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大部分人口的宗教信仰和印度主流不兼容,就出现了分裂势力。
不过闹来闹去,并不影响克什米尔是个很不错的旅游圣地。
虽然克什米尔想当「瑞士」保持中立没有成功,但当地的风景的确有「小瑞士」称号,尤其是事发的帕哈尔加姆镇,宝莱坞很多电影都是在当地取景的。
2018年游客数量是83.1万人,到2024年超过了350万人,这也是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
以前当地分裂势力闹事情,基本都不会对游客下手,这次情况就比较特殊。
这次出来宣布对袭击负责的组织,叫「抵抗阵线」(TRF),按印度当局的说法,和驻巴基斯坦的激进组织「虔诚军」(Lashkar-e-Taiba)很有关联。
抵抗阵线到底在抵抗什么呢?
印度人口迁入。
印度为了更好的控制印控克什米尔地区,试图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直接动用行政手段迁入了8.5万印度人。
这是抵抗阵线不能接受的,于是爆发了这次袭击。
其实抵抗阵线是个非常新的组织,2019年才成立,但克什米尔地区的独立武装和反印度武装,一直都在搞事情。
我随便列几个:
2016年,疑似叛军人员在印控克什米尔的乌里地区杀害了17名印度士兵。
2019年,一名自杀式炸弹袭击者在印控克什米尔普尔瓦马地区炸死40名准军事警察。
那为什么说这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萨拉热窝时刻」呢?
萨拉热窝事件也是由本土反抗组织发起的刺杀事件,抗议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占领;而这次也是类似的剧本。
关键点就在于,双方会不会借着这次事件,让局势升级。
克什米尔枪击案,嫌疑人有三人,印度官方给定了悬赏金额,一人200万印度卢比,就是不到10万块钱人民币。
这金额怎么说呢,就印度自己其实都没有把具体的案件当回事。
但印度借着这个事件对巴基斯坦施压的意图很明显,人都还没有抓到,就说这些武装分子是得到了巴基斯坦的支持和指令,所以才有了切断对巴基斯坦至关重要的印度河上游水源的操作。
做个总结就是,克什米尔游客枪击事件,是当地反印度武装发动的袭击,本身肯定是残忍的,毕竟是针对平民,不过类似的袭击在一个本身就有独立倾向和宗教冲突的地区并不少见,但印度期望以这次袭击为契机发起对巴基斯坦的攻击。
举个例子,2019年发生了一次独立分子的自杀式炸弹袭击,造成印度方面46人死亡,最后凶手被确认是来自巴控克什米尔,印度立刻开启了对巴基斯坦的空袭。
这事儿我当年都被直接影响了,我当时坐飞机从泰国去荷兰,因为印巴空战突然爆发,飞机要改道,没有足够的燃油,最后是在东欧临时迫降加油的,非常刺激。
所以这次,事情肯定会继续闹大。
至于打的多大,就要看两边能不能压住国内的主战派呼声了。
我预判,边境冲突会逐渐升级,但还不至于变成全面战争,毕竟两个是都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各位大佬觉得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