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剧这个题材一直是国产影视里面的热门,有谍战潜伏类型,还有人物传记类型等。
拍好抗日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历史,还原事实。

偏偏就有一些抗日神剧,把日本侵略者描绘的跟二百五一样。
剧情浮夸离谱,简直是把观众的智商摁在地上摩擦。

《神枪》
《神枪》是2012年播出的一部抗日剧。
直到今天还有各种“经典片段”在短视频平台上被当成搞笑段子被网友们调侃。
其中的很多情节都充满了降智感。

故事的设定是男主角张响被日伪势力迫害导致家破人亡。
最后选择苦练枪术为家人报仇为国家尽忠。
这本来是一个有血有泪的故事,但是却被编剧的脑洞给打败了。

在这部剧里有一处情节是张响正准备开枪打鬼子,结果发现枪里没子弹。
接着他就展现了自己的灵活走位,不仅在好几个鬼子的枪击下安然无恙,甚至还能肉搏取胜。

躲子弹都不算什么,这部剧还有一个最大的雷点。
在进行实战考核时,张响给所有人展现了神乎其神的“绝技”。
他能够让子弹拐弯,绕过柱子打到后面的灯泡。

试问一下子弹的路线怎么会发生这样的偏差。
难道他是超能力者?

能够控制子弹的走向。
那这就不是抗战剧,而是漫威超级英雄了。

《青春烈火》
《青春烈火》这部剧也是雷得无以复加。
演员方面以香港女演员叶璇为主,这也是一部大女主抗日剧,整个剧情都围绕着她来展开。

编剧的初衷大概是想标新立异,看多了燕双鹰这种男性特工,于是拍了部女特工。
只是口碑上完全比不上燕双鹰。

这部剧第一个槽点就是演员的服化造。
女演员穿着的不是低胸紧身裙就是黑丝。

上场时除了要脚踩高跟鞋,还一定要给嘴巴涂上死亡芭比粉。
被网友说成是披着抗日剧外衣的偶像爱情剧,拍打戏的时候摆摆造型耍个帅就可以了。

在网上最火的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叶璇扮演的女主和男主在一起激情拥吻,这时候外面进来一群鬼子。
谁知道他们非但不收敛,反而亲的更加忘情。

一边搂搂抱抱,一边还能腾出手来射击,把入侵的敌人全部给打死。
光是听上去就已经足够雷人了,这段戏还配合着悠闲的音乐,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在跳舞呢。

《枪神传奇》
《枪神传奇》这部电视剧的主角是《亮剑》里面的赵政委扮演者何政军,也算是一位老戏骨。
哪知道在2012年他拍了这样一部抗日神剧,差点晚节不保。

男主角是个机修工,后来参加了抗战。
居然成为了一个兵工专家,能够研发各种各样的新式武器,听起来是不是跨度非常大。

他在网络上被人称作“天才德”,总是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
当队友说这把枪只是50米的射程。

他直接来了一句把两只枪拼在一起就能扩展射程,完了还取名应德式。


新枪做好了,但是子弹不够了怎么办。
应德照样能够自己做。

到后面不仅是子弹,还有冲锋枪、机枪、手榴弹等武器。
应德都能够自主研发,让观众看的哑口无言。

《神枪之出生入死》
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些抗日神剧的名字都很相似,不是枪神就是神枪,反正人人都会一点绝技。
而这部《神枪之出生入死》更是离谱,从名称来看是《神枪》的续集,就连演员都是原班人马。
剧情比上一部更雷人。
剧中一个大叔在面对一群日军的包围下,他手里一把枪都没有。
先用扑克牌干掉几个鬼子,紧接着还能飞身夺刀,连砍好几个日军。
关键是,他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已经被日军给包围了。
那么多敌人站在旁边,手里全都拿着枪,楞是一枪都不发。

甚至有一个小头目上前询问队长要不要开枪。
哪知道这个队长甩手给了手下一巴掌,转头命令其他人上去拼刺刀,结果又被大叔砍死不少人。

然而这个队长还在那说着代价无所谓,只要干掉敌人就可以了。
看到这观众的眼睛已经需要洗一洗了。
几十个鬼子都拿着枪,就是不开,非要傻乎乎冲上去送死。
正常人都写不出来这种剧情吧。

《雪豹坚强岁月》
注意,《雪豹坚强岁月》不是文章的《雪豹》,而是由张若昀主演的新版。
其实有传闻早在第一部张若昀的父亲就准备让他来演周卫国。

只是文章的演技太好了,所以只能安排儿子演了刘志辉。
多年以后为了弥补这个遗憾,这才拍了《雪豹坚强岁月》。
看完这部电视剧后,观众非常庆幸当年选择了文章,因为这部剧实在是太烂了。
不说张若昀的演技根本撑不起来周卫国这个角色。
单说剧情方面就是漏洞百出,在网络上最热门的是那段关于虎头山的对话。

因为粮食短缺,所以一群干部聚在一起讨论解决方案。
这时候一个猎户出身的水生站了起来,他表示自己往年能打下一千斤粮食。

想着要组织一千人的队伍,一起进山打猎。
在他的计算下,两月能打下一百万斤肉,约等于五千头野猪。

试问一下哪座山上有那么多的野生动物?
还是在那个战争年代,树皮野草都被人啃光了,更何况是野兽呢?
让人忍俊不禁的是。
在他这番言论之后,其他人非但没有纠错,反而还鼓掌称好,非常认同他的观点。
他也被网友戏称为“国服第一打野”。

结语
看到这些抗日神剧让人想到那句:“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有文化”,尤其是拍抗日剧这种题材。
当年的很多老兵现在还有人依旧健在呢,不知道他们看到会是什么感受。
十几年的艰苦抗战,到了这些无脑编剧笔下变的轻描淡写。
几个“虚构人物”就能把鬼子杀的片甲不留,明显是在侮辱历史。
希望所有文艺工作者都能够好好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不要再闹出这样的笑话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