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成功突破百亿大关,这不只开创了中国影史票房纪录,也是“第一部达到这一里程碑的非好莱坞电影”。
《哪吒2》高歌猛进,无数“自来水”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出圈骄傲自豪,而不出意外的,舆论场上也涌动着各类噪音杂音。
(一)
比如,有人质疑《哪吒2》的票房与作品含金量,称就算创造了历史,那也是在单一市场实现的,外国人根本不看,再热闹也纯属中国人的“自嗨”。
这种论调的配方非常熟悉,说白了,是对中国市场、中国观众、中国文化的一贯贬低。
中国市场是世界上体量最大的单一市场,有庞大的具备审美能力和判断标准的观众群体,这是巨大的财富,也是文化产品迭代进步的根基。
《哪吒2》的百亿票房,是一位位观众“用脚投票”,以热烈而正向的反馈一点点托举起来的。扎实的口碑与票房,就是哪吒最好的“万龙甲”。认为在中国市场的“双丰收”没有意义,难道中国人的钱不是钱,中国人认为的好看不是好看?
至于说在海外市场成绩究竟如何,那还需要时间检验。更何况,即便因为没有美国资本和好莱坞基因,在宣发方面处于天然劣势,《哪吒2》的海外排片也已然打破纪录(含预售),“开场即售空”的场景多次上演。当然,对此又有人会说主要受众都是海外华人,丝毫不顾看过影片的西方观众的正向评价。
票房低,你肯定不行,票房高,你还是不行——在某些人的荒谬认知里,中国文化的价值是低人一等的,中国文化产品的全球性成功是不可想象的。然而,现实一次次地令他们失望。小小哪吒只是开始,未来让他们破大防的还会更多。
(二)
而与“惯黑派”的棒杀相对的,还有“阴阳派”的捧杀。
可以注意到,还有一些人,特别是《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借着《哪吒2》的辉煌说事儿,分析“中国人正在抛弃好莱坞”,进而渲染中国的“排外形象”。
可说起来,要论对彼此文化产品,比如电影的熟悉程度,中国观众不知要高出美国观众多少倍。不仅如此,中国人对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产品,都可谓如数家珍。“走出去”的人多了,大家对于外国的基本国情与风俗习惯,也都有大概的认知。
反倒是很多外国人,通过偶然机会,比如小红书“对账一夜”,或者直到自己真的“China Travel”之后,才突然对今天中国的发展状况、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全方位刷新印象,进而幡然醒悟“被媒体骗惨了”。这究竟是谁在排外?
至于“抛弃好莱坞”之说,那更属于自曝其短。
如果说强大的文化产品是实力与信心的直接映射。那么过去美国大片的风靡,特别是那些“美国拯救世界”的桥段深入人心,可以被视为美国梦的强势输出和全世界对灯塔之国的真实崇拜。然而这些年,“西方之乱”就摆在眼前,真实世界的美国梦稀碎一地,好莱坞编剧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恢复世界对灯塔的信心。更何况,为了所谓“政治正确”,如今的好莱坞大片还不断“夹带私货”,连美国本土都疯狂吐槽,难道还指望全世界依然为之买单?
中国观众对美国队长耳熟能详,但不是带着“美国”俩字,就天然是“队长”。全世界正在完成对西方的祛魅,世界人民也不是只能为好莱坞作品点赞。
“排外不看好莱坞”这种锅,哪吒不背,中国不背,世界也不会背。
(三)
今天的中国,在突破与超越的路上勇毅前行,既有挑战、亦有惊喜、还会永远伴随着“棒杀”“捧杀”的声音。无论是以傲慢与偏见行贬损打压之能事,还是明赞暗踩给中国树敌拉仇恨,都不过反映了一些人的狭隘与焦虑,仿若电影中的“无量仙翁”,愈纠结愈暴戾。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论“仙翁”们如何跳脚,都改变不了大势:
中国有发展进步的能力,也有表达自己,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自我形象的信心。哪吒有漂洋过海到好莱坞讲故事的能力,也有“试试”成为更好的自己,乃至将世界变得更好的信心。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
哪吒成就了传奇。他是什么模样,不由任何其他人定义。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