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有提升幸福感的一切

昨晚睡前看了纪录片《抽象:设计的艺术(第一季)》。

看之前我没什么预期,甚至有点抗拒。

因为听名字就觉得,这片好像娱乐性不强,教学性却有点强。但我都要睡觉了,只想看点让大脑放空的内容。

不过因为小王推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还是点开了。

结果本来打算只看一集的我,连着看了两集。

网飞官网对它的介绍语是「深入了解众多学科领域中最创新的设计师,并探讨设计如何影响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每集会介绍一位知名设计师的生活和创作,涉及的设计领域包括平面、鞋子、建筑、汽车、室内设计等。

我看的两集中,我尤其喜欢第一集,拍的是插画师克里斯多福·尼曼。

尼曼设计的封面

他为《纽约客》设计封面,在《纽约时报》开设视觉专栏,也是Instagram热门博主。

聊到创意工作,他在片中引用了查克·克洛斯的话「灵感是业余者在用的,我们专业人士只是早上去上班而已」,并说这段话很好地帮他缓解了压力。

他觉得,重要的是,「必须坐在书桌前,你必须画画、做事、下决定,希望有最好的结果」。

我很认同这点。我甚至觉得,允许自己制造垃圾,并不停去做,是创造出好东西的前提。

他还聊到自己做过的那些觉得不错的作品,回想起来,当初都是在「神经紧张,脾气暴躁」状态下做的。

「更糟的是工作太顺利时,我会怀疑。因为我知道这表示结果可能不佳。」

说这段时,他还画了个心情平静度和作品质量的坐标图。

我看得频频点头,因为我也有这种类似感觉。

我现在会在创作不顺时,会用我虽然现在在「难产」,但我之后很可能会「生」下一个不错的作品,来自我安抚。

如果创作顺利呢?

庆幸之余,我也会停下来思考一下,会不会遗漏了什么点,需不需要再挤挤自己的脑汁。

他聊自己的绘画工作,也对我有启发。

他用流行音乐举例子,说表达「不是发明新的故事」而是「用新的有趣的方式,去讲同样的故事。」

他说,自己所创造的画面,就是「拿观众已经知道的东西来做文章。」

「其实是他们的经验,和我的经验汇聚在一起,而影像是个触发装置。」

还说自己「很爱把熟悉的场景带进(画面),但是让它们看起来完全不一样」。

这也让我想到精神分析上的一个理论:

艺术创作会打动我们,是因为满足了我们的自恋。能给我们提供「这说的是我,这与我有关」的感觉。

如果说大众经验提供的是共通性、熟悉感;

他个体经验提供的则是新鲜视角,二者叠加,就实现了「又新颖又真实」的设计。

聊到如何更好创作,他说要「当更严格无情的编辑和更粗枝大叶的艺术家」。(Be a much more ruthless editor and be a much more careless artist.)

我通常是把这件事分开成两个阶段来做:

先做艺术家,也就是先不管一切地把脑中想法倾倒出来,全部倒完之后;

再做编辑,对初稿增删修改甚至推倒重来。

我的问题是,当我处于编辑阶段时,不够严格,过于随意。;

处于创作阶段时,则容易自我质疑「这值得写/画吗?要不算了?」

但既然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我会提醒自己:

别管那个「算了」的声音!

去做!先做完再说!

做完,好歹有了个东西。想改,也有了抓手。

他也会强调规律练习的重要:

「要进步,你必须练习。每个运动员、每个音乐家都每天练习。艺术家凭什么不一样?

这让我想到,之前我问作家张佳玮,「你怎么做到写东西可以那么快的?」

他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果然,大道至简,练就是了。

在纪录片里,克里斯多福还提到了一本书。

「书名好像叫做《发明缓慢》,讲一个人他的感知非常缓慢,慢到他可以看到影子在动……

这是本很好的小说。但读这本书最惊人的还是,每次我在阅读中抬头,会感觉我把书中的视野,带到我的真实世界。」

我去搜了下,发现这本书英文原名叫The Discovery of Slowness,没有出中文简体版,但有出繁体版。

我看繁体版的介绍里写,这不仅是一本关于一个思考和行为迟缓的人,如何成为重要航海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

而英文版的介绍里,则写道:「每个与他接触的人都感觉到富兰克林(小说主角)是一位罕见的人物,他仿佛『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原文是out of his time )」。

这让我好奇想要读,于是把它加入了书架。

与此同时,我还顺藤摸瓜去找了克里斯多福·尼曼自己出的书。

Abstract City(抽象城市,豆瓣评分9.0)和Sunday Sketching (周日素描,豆瓣评分9.5)。

这两本都有出中文版

是大量创意画面配上一点随笔文字的风格。

他发现的像《星球大战》里绝地大师尤达的树叶

当我看他用画笔,有时还会用树叶、乐高、墨水瓶、餐巾纸等日常中随处可见的小物件,脑洞大开地记录、表达对生活的感受时,我会有种,也想做点什么的跃跃欲试感。

他用咖啡液画在餐巾纸上的插画

缠绕如乱发的各类数据线、电源线

袜子变成恐龙(来自他的《周末速写》)。

如果你想看更多他的作品,还可以去他的个人网站:https://www.christophniemann.com

这或许就是看这类作品的意义之一吧——

被别人的创意感染,继而也想释放自己的创意。

在阿姆斯特丹旅行时,我去了梵高博物馆。在馆内看到这句话,很喜欢。

「尽可能地发现美,大多数人发现的美太少了。」


From Christoph Niemann

对了,你最近有遇到什么有意思的的内容吗,也想听你的分享呀。

合作 请联系微信:wuweiquai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