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字出现在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的名单上,很多人都愣了。朱克家,23岁,成了政坛上的一个名人。他的入党申请,从交上去到批下来,用了九个小时。

他一个上海普通工人家的孩子,没什么背景,也没认识什么人。那时候的环境到底是什么样的,能让这样一个人成了“知青典范”?

有人说他后来受了冷落,从一个全国都知道的榜样,变成了一个挖煤的工人。1978年,知青大批回城,朱克家没有要回上海的机会。他被分去了云南恩洪煤矿,拖着自己的铺盖卷就进了矿山,一句话不说。

23岁入选中央候补委员,9小时成为党员,为何后来会在煤矿下挖煤

换成另外一个人,心里可能早就觉得不公平了。他没有。他每天下井,跟矿上的师傅们一起干活。他以前学的修电器手艺,正好用上了,经常修采煤机器,还教新来的工人怎么注意安全。井下要是出事了,比如冒水、塌方,他第一个就往下冲。

矿里的老工人看着他,慢慢也就服了。就这样,三年就过去了。

23岁入选中央候补委员,9小时成为党员,为何后来会在煤矿下挖煤

后来电视台招人,他去报了名,岗位是做宣传报道。他之前根本没碰过摄像机,就整天待在机房里问师傅们怎么用。没人看他笑话,都觉得这个人做事直接。他自己拍的纪录片,还在省里得了奖。

其实这个人挺怪的。大学来找他,说条件随便谈,他都拒绝了。理由总是那个:村里缺人,他不能走。如果让他再选一次,他可能会去上大学。谁也说不清,他当初的决定,是时代逼的,还是他自己犟。

23岁入选中央候补委员,9小时成为党员,为何后来会在煤矿下挖煤

他1969年自己要去云南插队,选的地方是勐腊。那地方风景不好,也没什么资源。他上海的家,也没人赶他走。那时候跟他一样大的人,都在想着怎么进工厂,怎么参加考试。他就提着一个破包,走了。

他在勐腊什么都干。自己编写教材,教当地傣族孩子认汉字。晚上他又想办法拉电线,让村里能用上电。他还攒钱,写信到外面,想办法买些农机零件回来。村里坏了很久的收音机,被他修好了,村里人第一次听到了省城来的声音。

23岁入选中央候补委员,9小时成为党员,为何后来会在煤矿下挖煤

那时候的报纸和宣传上,把朱克家写成了一个什么都会的人。全国都搞起了“学朱克家精神”的活动,学习资料印了几百万份。可是,有些访问记录里说,朱克家自己对这些宣传没什么兴趣。宣传队要来拍照,他还躲出去修电线。

有些事现在也说不清楚了。那年中央候补委员的名单到底是怎么定的,文件上就几句话。有传说讲,朱克家在云南靠自己动手做了个发电机,让整个村子亮起了灯。这事在网上也查不到是真的还是假的。

他后来为什么没回上海,而是留在了艰苦的地方?是他自己的选择,还是环境让他只能这样?他有过一段时间也想回上海,但是又放不下在云南边境的那个村子。别人都说他勇敢,他自己只说“没想那么多”。

23岁入选中央候补委员,9小时成为党员,为何后来会在煤矿下挖煤

他去电视台工作,也不是因为有什么理想。他同事后来说,老朱去干宣传,是因为下井太累了,他身体顶不住。他不是那种死守一个岗位的人。纪录片得了奖,可能也只是碰巧。

朱克家这个人,身上带着那个时代很多人都有的无奈。他好像什么热闹都赶上了,但自己又没什么固定的想法。没人管他的时候,他就听自己的。运气好的时候,他正好赶上政策。运气不好的时候,他也能接受。

23岁入选中央候补委员,9小时成为党员,为何后来会在煤矿下挖煤

退休之后,朱克家有时候会回到矿上转转。碰到老邻居,还能一起抽根烟,说说以前的傻事。有人问他:你要是当年回城里,是不是早就当官了?他也不说是,也不说不是。

他拍的纪录片里,有些矿工生活的片段,还有点冷幽默。一个老工人抱着电线杆睡着了,他还开玩笑说:“这活真不容易!”他是不是“典范”,谁说了算呢?

他被人叫做“知青代表”,可他最后在煤矿待了下来。对于云贵高原的环境,他好像习惯了,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他最后就是个普通人。没挣到大钱,也没做过大官。时间长了看,他就像被浪头推到了高处,然后又自己慢慢落了地。把他的人生说成是一种黑色幽默,好像也行。

你要是现在问他后不后悔,他大概还是会摆摆手:“后悔啥,日子都挺好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