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5年5月19日,一则看似平常的美军动态消息却在军情观察圈内掀起不小波澜:美国“哈里·杜鲁门”号航空母舰已结束在中东的任务,悄然驶离红海,进入地中海水域,并准备归航。这艘代表美国海军全球打击意志的航母战斗群,在短短几个月的高强度部署中,却以“多次事故、战机坠海、误伤友军”收场,留下一个满目疮痍的中东撤出身影。
从公开报道来看,杜鲁门号航母此次任务堪称“多事之秋”。自去年9月参与拜登政府对胡塞武装的打击行动以来,该航母战斗群先后参与多轮空袭,后又在3月特朗普政府二度下令打击胡塞时卷土重来,部署强度之高前所未有。然而,在聚焦战力展示的光环背后,这艘航母却深陷事故泥潭,频频传出尴尬消息,舰载战机坠海、误击己方战机、航母与商船相撞,指挥官被迫去职,航母受损返港维修……种种迹象表明,这场部署已从“战略威慑”演变为“事故典范”。
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杜鲁门”号战斗群在红海执行任务期间发生的三起F/A-18“超级大黄蜂”战机坠毁事件。这一战机虽为美国航母的主力舰载机,但其作为“过渡机型”早已饱受诟病。其设计任务广泛,对空、对海、对地全能兼顾,还要在缺乏舰上无人加油机的情况下承担高频次加油任务。这导致舰上飞行联队中高达三分之一的战机必须轮班担任“空中油罐车”。而舰载飞行员的训练强度与任务密度也因此倍增,出现“人机俱疲”的系统性过载。
事故的频率不只是数据上的震撼,更是战略态势上的羞辱。去年12月,“杜鲁门”号战斗群的“葛底斯堡”号导弹巡洋舰误击己方战机,造成一架价值6000万美元的“超级大黄蜂”被击落,美军仅以“疑似友军误伤”模糊处理,拒绝披露细节。今年2月,该航母在地中海与一艘大型商船相撞,被迫进港维修,时任指挥官直接去职,责任归属至今仍在调查。4月28日,一架战机因“紧急转向规避攻击”而从甲板坠落,5月6日又有一架战机在降落时因挂钩失败而直接坠入海中。如此密集的事故,在任何军事体系中都堪称灾难。
与此同时,美方在舆论上依旧选择“选择性沉默”。面对胡塞武装数次声称击中杜鲁门号战斗群,美军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只是定期发布几张训练照以示“航母运作正常”。美国中央司令部和国防部面对媒体质询也始终三缄其口,试图用信息模糊化来维持“战略稳定”的假象。但熟悉军事战备的人都清楚:若非航母系统性受损或战斗力严重衰竭,美军不会贸然在未稳定局势前宣布战斗舰队“提前抽身”。
从战术层面看,“杜鲁门”号的高强度部署已严重超出其设计负荷。一方面是舰上战机过度疲劳使用,另一方面是人员训练过度消耗,导致操作失误概率激增。据美国海军作战部代理部长詹姆斯·基尔比向国会报告,海军已正式启动事故调查,并将启动相应的问责机制。这一表态基本坐实:事故不是偶然,而是系统性后果的外泄。
从战略层面看,美军当前在中东的海上态势已出现“调整信号”。“杜鲁门”号撤出后,目前中东海域仅剩“卡尔·文森”号航母独撑局面。以往动辄双航母、三航母打击群部署的咄咄态势,正逐步萎缩为“单点维稳”。而这背后,既是因为胡塞武装以低成本手段频频制造威胁,美军“航母威慑”的性价比正在下降;也是因为美军全球战略重心加速东移,印太优先级高于红海局势。
在杜鲁门号事故频发、战力受损之际,胡塞武装方面却在不断释放“心理战信息”。其发言人多次宣称击中航母战斗群,并暗示“美军有意隐瞒伤情”。尽管美军未正面回应,但其战斗部署的调整与航母突兀撤出,某种程度上已给外界留下“虚弱退场”的印象。
这场围绕“杜鲁门”号的海上风暴,其实远不只是一次航母任务的收尾,而是一面照出美军现实困境的镜子。一方面是装备体系更新缓慢,F-35迟迟不上舰,“超级大黄蜂”强撑主力地位;另一方面是人员体系压力巨大,连续部署、战备拉满、休整周期被压缩,直接拉高了事故风险与指挥体系失能。
航母曾是美军“全球到达、随时打击”的象征,而今“杜鲁门号”的现状,却将其神话一刀撕开。不是所有撤退都叫“战略转移”,当撤退是在事故频发、士气低迷、战力下降的背景下发生时,它更像是一次“战术逃逸”。而这一切,恰恰说明,美军在新一轮中东军事博弈中,已经不是高高在上的“维稳者”,而是频频出错的系统操作者。
“杜鲁门号”走了,但胡塞还在。航母离开红海,不代表问题解决,而更像是拜登与特朗普交替发动的“有限战争”陷入结构性疲惫的体现。当航母都开始喘息,人道主义灾难仍在延续、冲突动因没有消解,美军的“撤出”,更像是一次低调的失利声明。下一艘轮到谁?卡尔·文森,准备好了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