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一场关于毛主席遗体保存的质疑引发了公众的关注。有传闻称,毛主席的遗体每年都需要进行防腐处理,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开销显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那么,这笔费用究竟从何而来?是通过国家财政拨款,还是通过其他方式解决的?
这个问题迅速引起了各界的讨论,许多人开始对遗体保存的实际费用产生了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渐渐在公众之间扩散开来。
突然间,毛主席遗体保存的费用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众多媒体和公众纷纷开始寻找答案,大家都希望知道,这项关乎历史的工作,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资金来源?
一号任务:研制水晶棺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主席在北京逝世。中央做出了决定,要长期保存毛主席的遗体,并且让全体人民有机会来瞻仰。六零八厂接到这个任务时,厂里立即启动了应急机制,设计室的灯光几乎一夜未熄,技术人员都在紧张地准备着相关工作。
厂里一直以高精度光学产品加工而著名,拥有一支技术精湛的团队,设备也非常先进,为这一历史性任务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六零八厂在国内外光学技术领域有着一定的声誉,因此它成为了承担水晶棺制作的主力单位。水晶棺的研制需要精密的设计与制作,而六零八厂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具备了足够的实力来完成这个任务。
设计室里,工程师们通过反复计算和测试,确保设计出的水晶棺能够承载毛主席遗体的保存要求。车间里,技术人员们也把原本的设备进行调试,以应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
为了确保水晶棺的质量,六零八厂与其他一些专业单位展开了合作。北京六零五厂承担了提供石英玻璃材料的任务,六零五厂作为国内顶尖的石英玻璃生产企业,技术力量雄厚,曾经参与过许多大规模、精密的光学玻璃制作。
制作水晶棺所需的石英玻璃,要求必须具备极高的纯度和耐高温性,同时能够承受长期的环境变化,而这正是六零五厂的强项。
制作工艺:精湛技艺
水晶棺的制作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工艺,尤其是选择合适的水晶材料对整体质量至关重要。最终选定了东海水晶,这种优质水晶经过熔炼处理后,制成了大尺寸的石英玻璃板材。每块石英玻璃板的尺寸大约为2米长、1米宽。
为了制造这口水晶棺,这些大块玻璃板并不是直接加工成最终形状,而是通过将20公分见方的小水晶板逐一拼接起来的。每一块拼接板的制作都要求精准无误,而这一过程依赖了徐兆彩的创新工艺。
徐兆彩提出的“打砣、模压、拼接”工艺,成功解决了石英玻璃内应力过大的问题,这项技术的突破,使得整个水晶棺的制造进程得以加速。
水晶玻璃的焊接环节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分。石英玻璃的熔点超过2000℃,每一处焊接都要求在极高温度下迅速完成,稍有不慎,玻璃就会破裂或变形。
石维成是这一环节的核心人物,作为老技工,他有着丰富的经验,面对这项技术挑战时,他毫不犹豫地承担了这项重任。石维成操作氢氧焰喷射灯时,目不转睛地盯着焊缝,他的手稳得像铁一样,任何细微的偏差都能影响最终效果。
焊接工作对石维成的体力和耐力也是一次极大的考验。他穿戴着厚重的防护服,防护服上的一层层金属片有助于反射热量,尽量避免过热对身体造成伤害。
即便如此,温度的高热仍然让他满身是汗,汗水不断从他脸颊上流下,滴落在防护服的表面。为了防止高温对身体造成伤害,石维成的双脚泡在水里,这个方法确保了他在高温工作环境中能够继续坚持。
这些石英玻璃板经过了精密的焊接,最终呈现出完美的透明度和光泽。经过细致的工艺处理,这些水晶板的石英粉纯度达到了99.9999%,这一技术水平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至今也无人能够达到这一标准。
遗体保存
毛主席主席遗体的保存任务由徐静负责,这项任务的重大性让每一个环节都显得至关重要。1976年9月9日凌晨4时左右,一辆黑色轿车悄然驶入中南海北门,在一排灰色的房屋前停了下来。
车门打开后,走下了两个人,一个是卫生部长刘湘屏,另一个则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组党支部书记、形态学教研室副主任徐静副博士。徐静的背景深厚,早在上世纪50年代,她便作为留苏研究生获得了副博士学位,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造诣。
当汪东兴提到毛主席遗体的保存问题时,徐静没有立即作出回答,而是稍作思考后才提出了她的三个要求。她认为,这样一个关乎历史的重大任务,需要精心策划和周密安排。第一个要求是,她需要回院与同行的专家们共同研究保存方案。
第二个要求是,她需要亲自查看毛主席的遗体。虽然主席已经去世,但对她来说,只有通过亲自观察遗体,才能了解具体情况,从而决定后续保存的措施。
第三个要求是她需要一些时间来准备必要的器械和药品。因为遗体保存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使用各种专用设备和药物,而这些器械和药品的准备工作必须提前做好,才能在工作开始时立即投入使用。汪东兴在听取了徐静的要求后,表示同意并点头首肯。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徐静迅速投入到准备工作中,她和她的团队通力合作,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9月11日凌晨,经过几天不眠不休的准备,所有的工作终于得以完成。徐静和她的团队一起,将毛主席遗体保存工作进行了精细化安排,确保所有措施都符合要求,既能最大程度地保存遗体,又不影响人民的瞻仰活动。
9月11日上午10时,吊唁活动正式开始。毛主席遗体保存工作完成后,第一批前来瞻仰的百姓已经在纪念堂外排起了长队。
这一天,总共有超过30万百姓前来吊唁毛主席,他们中有的是普通的工人、农民,也有不少是官员和学生。
尽管人们的身份、地位和背景各不相同,但当他们站在毛主席的遗体前时,所有人脸上的神情却是惊人的一致——那是一种无比崇敬的神情。大家怀着赤诚的心,排着长队,悄悄地走到毛主席遗体前,送上他们的敬意。
徐静的回应与毛主席遗体的保存
1989年,毛主席遗体的保存问题突然引起了外界的关注。有人提出了一个质疑:既然毛主席遗体需要防腐处理,那么每年都应该有一笔费用来维持这一工作。这笔费用从哪里来呢?这问题引发了不少讨论。
面对这个问题,徐静作为当时负责毛主席遗体保存的负责人,没有表现出愤怒或不满,也没有选择回避,而是直接、耐心地回应了这一疑问。
她明确表示:“并没有用国家的钱。”关于毛主席遗体保存的费用问题,公众对这一环节的理解可能不够清楚。因此,她进一步解释了这一点:“在处理主席遗体时,我们使用的技术是非常先进的。
我们参考了很多种保存方法,并且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教训,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借鉴了1972年保存尸体的一些古老且有效的方法。”她解释得非常清楚,强调了这一保存方法的历史背景和实践效果。
徐静继续补充,毛主席的遗体保存使用了这些创新和传统相结合的技术,因此,主席遗体并不需要进行二次防腐处理。这就意味着,关于毛主席遗体长期保存的工作,并没有额外的开销。
徐静的解释,耐心而简洁,说明了毛主席遗体保存的特殊性,也让外界更加理解这一复杂过程的实际情况。
1993年5月,徐静正式辞去了在毛主席纪念堂的职务,她在毛主席纪念堂担任了16年的职位,负责毛主席遗体的保存工作。虽然她告别了这个长期的工作岗位,但她并没有完全离开这个领域。
辞职后,她继续以一种特殊的身份参与到毛主席遗体保存工作中,成为了毛主席纪念堂的遗体保存顾问。
毛主席纪念堂的开放
毛主席纪念堂自开放以来,已经接待了成千上万的前来瞻仰的民众。自毛主席遗体安放在纪念堂以来,几乎每一年都会吸引大量民众前来参观和瞻仰。
特别是一些重要的节日和纪念日,如毛主席诞辰的周年纪念,以及其他历史性时刻,都会有大量的人们聚集在这里,表达他们的敬意和怀念。
在毛主席诞辰90周年、100周年、110周年、120周年等重要纪念日,党中央曾在这里隆重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领导人、群众和来宾。
在过去30多年中,纪念堂的参观人数已经达到了1.6亿多人次,其中包括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国际知名人士,数量超过120位,这些来访者从世界各地前来,展示了毛主席对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
纪念堂内的布局十分严谨,细节上也都体现了对毛主席及其历史地位的敬仰。北大厅是游客进入和进行纪念仪式的主要场所。大厅正中间矗立着一座由汉白玉雕刻的毛主席坐像,雕像栩栩如生。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座雕像都显得异常生动,仿佛毛主席仍然在亲自注视着前来瞻仰的人民。雕像后面,是一幅巨大且气势磅礴的绒绣壁画《祖国大地》,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广袤的大地和壮丽的山河,体现了伟大祖国的繁荣和富强。
除了北大厅的毛主席坐像和背景壁画,纪念堂内部的设计还包含了不少深具象征意义的元素。南大厅则是瞻仰参观的出口大厅,游人从北大厅参观过后,通常会通过这个区域离开。在这个大厅的北侧,汉白玉的墙面上镌刻着一段鎏金的毛主席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手迹。
每一位来访者都能够在这里体会到毛主席的伟大与不朽,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的成就与进步。
参考资料:[1]毛泽东同志遗体能否长期保存下去?[J].山西档案,1994(2):54-54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