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这个年份带着些锋芒,像一扇忽然大张的窗户,风把屋内的旧报纸吹翻了,世界喧嚣的杂音灌进来,没人能再装聋作哑!中国的对外开放,激活了僵滞已久的文化空气,南来的新歌北往的电影,火辣辣地席卷了所有城市。就在这年,北京晚报心里头一热,决定来点新鲜的,不如办一场前所未有的音乐会,看谁能把这个“春天的故事”唱得最动听?

1980年,苏小明到河北慰问演出,互动时,发现38军的战士全是光头


海政歌舞团收到消息,领头的王建华团长琢磨,这不就是展示自己团的好机会?转瞬就在办公室把苏小明叫了来。她那时候不过是个年轻的合唱演员,带点生涩的小动作,偏偏唱歌时声音温软又真挚。王建华问她,有啥歌要唱?苏小明报了几个听起来时髦的流行曲,什么“海军”“军港”都碰不着边。团长脸色一沉,难办。


尴尬的空气一时没法化开。军队出身的老词作马金星、谱曲的刘诗召——这两位成了当晚最忙的主角。会不会有人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事实刚好相反。马金星回忆自己的军旅生涯,歌词一气呵成。刘诗召凌晨三点抱着钢琴发困,总算琢磨出点味。他们的合作好像正好踩在那种时光里人们的期待上——即兴又严谨,紧张也不慌乱,带着点天意似的凑合却精彩。

1980年,苏小明到河北慰问演出,互动时,发现38军的战士全是光头


作品完成,歌词配曲几经打磨,大家越听越顺,没人嫌弃。苏小明试唱时,自己也感到紧张。第一次的演出,毕竟北京体育馆的位置摆在那里,观众好几万啊。气氛压得她喘不上气,手心汗湿。实际唱起来又是另一回事,舞台的光一亮,前排兵哥哥的目光一齐盯上来,紧张劲反倒烟消云散了。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歌声里那种海风腥咸混着暖意,远不像过去革命歌曲那种鼓点密集的豪情。坐在下面的水兵、军属、演员同行都听傻了似的。掌声盖过一切,连场馆外头的人都听见了!苏小明把这称作自己的幸运时刻,但明明也多亏了背后那班老手熬夜的汗水。

1980年,苏小明到河北慰问演出,互动时,发现38军的战士全是光头


演出的余温没消完,关于这首歌的讨论却停不住。有好几家媒体专门做了采访,《北京日报》《光明日报》上到处是拆词析义的评论。有人说,通俗的表达更有代入感,老百姓容易记住;也有人沮丧,这不像“军旅歌”,部队该唱点气势磅礴的、让人昂扬的那种。《军港之夜》不知不觉被拔高成一次争议的中心。


实际上,《军港之夜》的流行很快冲破了舞台和广播。1980年年底,苏小明受命去河北38军驻地慰问演出。军营里年纪轻轻的水兵,统一剃了光头。原来连队先下了命令——只有剃光头的才能去听苏小明唱歌。为一首歌剃头,也是奇了!但大家真就一脸认真,个个脑袋锃亮,场面颇有些滑稽。苏小明事后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惹了麻烦,可现场气氛好得不像话。反正自己人听歌,唱错一两句谁也不嘲笑。

1980年,苏小明到河北慰问演出,互动时,发现38军的战士全是光头


不可否认,那时的部队、社会对演员的期待是有距离的。有人欣赏苏小明的温柔音色,觉得像家人的安抚;有人嫌她没劲,“咿咿呀呀,哪像部队的歌呢?”甚至有文艺界所谓“大咖”在《人民音乐》杂志上发声明,批评这首歌调调太低。指着歌词,说水兵哪有晚上能安然入睡的,白天还等着备战呢。


有争论必然有回应,这在中国历来没变过。海军司令叶飞将军知晓风波后,生病住在301医院,依旧打几通电话,让幕僚去查了个究竟。有点意思,他自己是中菲混血儿,曾坐镇南洋、见过风浪。他只问了一句,既然大家喜欢,难道不好吗?王于耕副校长领头组织音乐圈子开会,录音放了五六遍。年轻音乐人、老文艺兵们听完后,竟没人说出哪里不好。

1980年,苏小明到河北慰问演出,互动时,发现38军的战士全是光头


奇怪,在舆论场上,《军港之夜》两边的声音各有各的道理。喜欢的觉得这是“歌中有景,景中有情”,不喜欢的死揪着“革命精神”大旗。可现场的士兵听个热闹,剃个头的剃头,有兴趣的欢迎,没兴趣的也不捧场。反倒是躲在办公室和报纸后面的专家们,争得面红耳赤。有意思,人们偏偏喜欢把争议捧得像比赛,最后评出组冠军就作罢。

1980年,苏小明到河北慰问演出,互动时,发现38军的战士全是光头


叶飞将军的支持算大事吗?也没多激烈,无非是说大家爱听,哪有那么多讲究。苏小明在医院见了将军,哭得一塌糊涂,将军却只说:“军歌不必总是慷慨激昂,能让战士们放松就好。”说到底,一首歌的命运就是这样被几个历史巧合推了上去。


1980年代的流行音乐圈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电台、晚会、歌剧院的票卖得一抢而空。某些歌手一夜爆红,某些剧本几天就被遗忘。苏小明没想到,《军港之夜》成了她的保留曲目,每到哪都要再唱一次。观众席上老兵新兵齐刷刷盯着,不嫌多听一遍。

1980年,苏小明到河北慰问演出,互动时,发现38军的战士全是光头


但其实,风向说变也就变了。进入90年代,流量潮水般袭来,港台乐队、摇滚歌手开始占领主流。苏小明的舞台,变得比以前孤独,但也更有个性。人们喜欢怀旧,买磁带、收藏老海报,为的其实就是在快速变化里找到点安稳的东西。


你说《军港之夜》真的符合所有人的口味吗?我倒觉得也未必——没准只是赶上了那样的时间节点,被需要了,被捧起来罢了。可若说它没有价值,随便问问如今50岁上下的人,谁不对“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有印象?传唱度、数据都在那。

1980年,苏小明到河北慰问演出,互动时,发现38军的战士全是光头


2019年的那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名单公布,这歌居然榜上有名。有人期待这首歌重新流行起来,有人不屑,觉得太温柔。某音乐学会年会的座谈会,举着厚厚资料反复盯着,彼此谁也说服不了谁。


其实许多事件大家都喜欢讨论得特别复杂。可就算分析一万遍,舞台下的战士、观众不会多想,只管自己喜欢不喜欢。从苏小明到叶飞,谁也没想着要把它做成什么“伟业”。就算中间有风波,最后也不过是风过无痕。

1980年,苏小明到河北慰问演出,互动时,发现38军的战士全是光头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首歌只是老掉牙的军旅回忆罢了。但回头看,能在1980年代“文艺解冻”那波洪流里挺到今天,还真离不开那股混乱、质疑、争吵和突如其来的掌声交错在一起的气氛。


有的人喜欢肯定,有的人坚持批评。有人笑着剃光头,有人嘀咕嘴里不服气。那些声音糅杂在一起,像1980年春天北京糊上一层灰的天空,不完美,却独一无二。记住的都记得,忘掉的已经很远,但每次有音乐响起,总有人轻声哼唱那句“军港的夜啊静悄悄”,仿佛一切刚刚发生。

1980年,苏小明到河北慰问演出,互动时,发现38军的战士全是光头


欢迎大家关注简史档案馆,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您的建议将是我进步的动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