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代表,狗不理包子从清朝咸丰年间起步,已有167年历史。高贵友出生于武清县下朱庄村,乳名狗子,十四岁进天津侯家后刘家蒸食铺学徒,三年后开设德聚号小摊。
包子以十八道褶子、皮薄馅大著称,慈禧太后品尝后赞赏有加,推动其声名远扬。历经民国变迁,到新中国成立,1956年公私合营,狗不理转为国营企业,品质虽略有波动,但扩张顺利,1980年进京开店,足迹遍布十八省四十余城。
上世纪末,借助媒体传播,狗不理迎来高峰。天津总店日销六万个,单店月收三十万,年利润过亿。它不只是一种食物,更是天津三绝之首,象征传统工艺的坚持。
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巩固地位。海外分店开设,让华人品尝家乡味,品牌影响力扩展全球。
2005年,天津同仁堂以1.06亿元收购狗不理,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张彦森主导下,企业转向多元化,涉足速冻食品、酒店、咖啡代理,甚至化妆品。2012年冲击A股失败,2015年狗不理食品在新三板挂牌,主营速冻产品。
速冻包子占营收近七成,依赖天津本地消费和游客。但这一转变分散精力,主业餐饮渐弱。北京门店从高峰期十余家缩减至少数,王府井、前门等景区店曾撑起业绩,却因问题频发加速衰落。
价格问题是首要症结。狗不理定位高端,一笼八个包子卖到百元以上,单价达十五元,远超同行六至十二倍。消费者反映,包子与街边五元产品无异,却标榜进口小麦和专供猪肉。
曾经物美价廉的亲民属性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包子界LV”的调侃。物价上涨中,这样的定价让普通民众望而却步,本地人更倾向实惠小店如二姑包子或张记包子。
品质下滑加剧不满。传统手工制作强调半发面、水打馅,包子鲜香不腻。但近年反馈显示,馅料肥腻、调味过重、皮厚不鲜,甚至使用冷冻肉。2021年爆出质量问题,消费者吐槽“油腻太肥”,与“皮薄馅大十八个褶”的标准相差甚远。
加盟模式扩张导致品控松散,原料采购不严,技术传承断层。相比新兴品牌注重创新,狗不理固守却未精进,速冻产品加热后口感更差,销量平平。
服务态度成为致命伤。门店员工冷漠,游客反映点单无人理会,餐巾纸收费。2020年,王府井加盟店一博主点评“肥肉多、价格贵、差评多”,店方报警称损害名誉,引发舆论反弹。
集团虽解除加盟,但事件暴露傲慢心态,不从内部整改,反封堵批评。类似危机公关频现,品牌形象崩塌。新时代消费者重视体验,海底捞以服务取胜,而狗不理倚老卖老,忽略监督,最终自毁长城。
扩张策略失误放大问题。2010年代全国门店激增,但忽略区域差异。北京市场败退明显,2018年金源店关门,东单店关闭,仅剩王府井和前门。2021年前门店停业,合同到期未续,标志退出京城。
天津本地门店缩减,五大道、意式风情街等景区店冷清。疫情加速打击,2020年后关停增多,营收下滑。海外店因文化不适,华人反馈味道变调。多元化虽扩宽业务,却分散资源,主业餐饮成鸡肋。
市场变化是外部压力。年轻一代追求快节奏、性价比,包子从早点转向礼品化,背离初衷。外卖平台上,狗不理难觅踪影,机器制作包子更高效,十五褶手工优势弱化。其他老字号如全聚德调整菜单,狗不理却未结合潮流推出新品。
商务部数据显示,1128家中华老字号中,仅一成蓬勃发展,多半亏损。狗不理的困境并非孤例,但其问题更典型:资本裹挟下,忘却对食客的责任。
2021年,天津狗不理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注销,集团澄清为连锁店调整,非整体解散。但负面影响持续,2023年媒体报道三年少卖四十亿包,门店关停潮波及全国。
2024年速冻产品进广东7-11便利店,三种口味上架,却销量一般。2025年5月,集团面临千人失业传闻,三百人已裁员,虽澄清但反映经营压力。经济下行中,高价低质模式难以为继,本地人不吃,游客避开。
百年老店从巅峰跌落,根源在于脱离群众,忽略创新。传统工艺是根基,但需适应时代。
狗不理的教训警示:老字号非常青树,需放下身段,倾听反馈,用品质和服务重获信任。否则,文化符号终将淡出视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